缩略图

园林绿化技术创新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作者

江俊斌

身份证号码:350203199104153011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然而城市化扩张引发的热岛效应、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工业活动导致的污染问题,正不断侵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生态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一、园林绿化技术创新的生态保护核心需求

1.1 精准化需求

精准化需求源于生态问题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求园林绿化技术创新具备 靶向修复能力。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问题呈现显著差异:城市中心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大气污染与热岛效应,矿山废弃地需解决土壤重金属超标与植被难以存活的难题,沿海地区则受盐碱化土壤制约绿化效果,而多雨城市易遭遇内涝困扰。传统园林绿化采用一刀切的种植与修复模式,如在所有区域种植单一树种、用统一方式改良不同类型土壤,不仅难以解决特定生态问题,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1.2 长效化需求

长效化需求着眼于生态保护的持续性,要求园林绿化技术创新突破短期效果局限,保障生态效益的长期稳定。传统园林绿化常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短期景观、轻长期生态的问题:部分绿化工程仅注重初期植物存活与景观效果,却忽视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与土壤改良的持续性,导致几年后出现植物大面积死亡、土壤退化、生态功能失效的情况,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让生态保护陷入反复修复、反复失效的恶性循环。

1.3 低耗化需求

低耗化需求呼应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园林绿化技术创新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干扰,实现生态保护与低耗运维的协同。传统园林绿化在养护过程中常存在高耗问题:过度灌溉导致水资源浪费,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与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高能耗园林设备增加碳排放,这些行为虽实现了绿化效果,却对环境造成二次干扰,与生态保护的初衷相悖。技术创新需以低耗化为导向。在水资源利用上,研发智慧灌溉技术,通过监测土壤湿度、植物需水量动态调整灌溉量,推广雨水收集与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在养护管理上,创新生态友好型技术,利用有机肥料替代化肥,降低对土壤与水体的污染。

二、园林绿化技术创新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2.1 城市生态修复场景

城市再生环境领域技术应用主要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生态失衡,重建城市生命力的问题,结合功能化绿化技术实现对大气污染及高温效应的解决,在城市密集建筑区使用滞留功能强、能吸收大量颗粒物质及有害气体同时叶面积及蒸腾作用较强,在街道中采用绿化技术增加绿化量,在城市密集高楼间建设立体绿化,实现空中绿墙的设计,同时进行树木落叶吸附作用以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及颗粒物质,及植物的蒸腾作用降温并增加湿度缓解城市的高温效应及高温热岛效应;结合“雨雪水收集”技术增加对于城市内涝的解决,采用渗水设计或建设雨水花园,吸收利用雨水及多孔地砖、种植下凹式绿地进行过滤,同时利用植物根系进行渗透,减少地表水的流动,降低水量及减少排水压力,同时对地表水进行渗透净化,使地表水不再污染城市。

2.2 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场景

生态修复场景中的生态修复技术,就是与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目标相关的科学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退化的修复区域,诸如废弃矿区、盐碱地等受损土地,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应用在其中。培育能够适应贫瘠、能耐重金属的先锋物种和适应去污作用的具有降解功效的微生物,利用植物摄取作用和微生物的转化作用进行生物修复从而改善土地,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恢复。

2.3 低碳生态构建场景

低碳生态系统设想的高新技术主要服务于低碳与生态构建的实施,旨在达成降低碳排放量和增加碳固储量,对绿化与低碳生态系统的融合进行重点提升与支持。首先,在增加碳固储量环节,开展绿色植物优化选择与群落配置研究,最终培养具有绿色固碳性能优良、碳固储量较大的树种;其次,在降低能量消耗环节,充分利用物联网、无线传感器、决策控制等相关技术,构建大数据分析的管控系统,对植被生长、水土情况等进行监测,结合智慧供水系统和微生物能源系统为园林绿化提供支撑;最后,在智慧园林的使用管理环节,土壤传感器、气象监测设备通过传感器收集现场土壤数据,比较传统灌溉方案,结合生态级管理系统实现园内设备“互联网 物联网”的无人化作业管理。

三、前景展望

3.1 技术融合

园林绿化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发展,衍生新的生态涵养智能化发展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植物引选及生态监测,通过对海量的植物成长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的分析、对比,AI 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准确甄选最适合的植物或景观品种,并进行植物群落长期演替的预测,为生态修复的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大数据、物联网构建生态感知-动态调控的生态智慧闭环,通过对绿地内集成分布的土壤湿度传感器、大气质量传感器等感知设备实时上传的土壤湿度、大气质量、植物生长环境参数等信息,在大数据平台统一统计分析后,将自动联动灌溉、施肥设备调整运维方案,实现对生态的“量化”治理和“精准”的自动管理,为园林绿化技术从“经验化”管理向“数据化”管理过渡提供有力的支撑。

3.2 场景拓展

场景拓展层面,园林绿化技术创新将从城市、受损区域等传统场景,向更复杂、更多元的生态保护领域延伸。在乡村生态振兴场景中,技术可适配乡村水系治理与田园生态修复需求,通过生态型驳岸绿化、农田防护林优化等技术,改善乡村水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构建兼具生产与生态功能的田园绿地系统;在跨境生态治理场景中,针对流域、森林等跨区域生态系统,技术可突破行政边界限制,通过统一的植物配置标准与生态监测技术,助力构建跨境生态廊道,实现流域水质协同净化、森林生态系统联合保护。

3.3 产业协同

产业协同层面,将构建多主体联动、全链条赋能的园林绿化生态保护产业生态。横向来看,科研机构、园林企业、环保部门将形成紧密协作。科研机构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研发高效生态修复技术与低碳绿化设备;园林企业负责技术落地转化,提供定制化生态保护方案;环保部门则制定技术标准与监管规范,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纵向来看,将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规模化推广的全链条体系:高校与科研院所突破技术瓶颈,建立技术试验基地验证效果;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推动技术向中小园林企业普及;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形成产业合力。

结语

本文探讨了园林绿化技术创新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其在城市、受损生态系统、低碳场景中突破传统局限,为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新路径。但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仍需突破。通过技术融合、场景拓展与产业协同,技术将更适配生态需求。相信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园林绿化技术创新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太芳,周群会.城市生态园林建筑的绿化设计及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改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3,48(04):172-177.

[2]官 旻 旻 . 生 态 理 念 在 园 林 绿 化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分 析 [J]. 城 市 建 筑 空间,2023,30(S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