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游戏·真儿童
黄少霞
海南省海口市中心幼儿园 570311
引言:在学前教育重构与评价改革的浪潮中,幼儿自主游戏作为师范院校与教育管理部门高度关注的研究重点日益显现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游戏活动所蕴含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构建成为连接幼儿与世界的桥梁,研究如何将自主游戏落实到一日活动之中已然成为幼教实践者亟需回应的核心课题。
一、背景与理念
(一)自主游戏的概念辨析
自主游戏并非对儿童活动的无边放任,而是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材料投放与空间创设形成环境支持,使儿童能够在自选、自定与自评的流程中尝试角色扮演与情境建构,借助想象力对社会生活进行模拟与分析,享有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宽阔天地,游戏既是幼儿自发的体验行为也是他们主动构建意义的学习方式。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自主游戏价值
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游戏教学功能的强调之中,自主游戏的实践承载着以儿童为本的核心理念,它通过强化儿童与空间、同伴和材料的自然互动,促进社会性情感、语言表达以及创造思维的多方面协同发展,从而超越单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模式,为幼儿终生发展铺设一条身心健康与主动学习相融的成长路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主体性受限的现实表现
在园内诸多自主游戏活动的具体开展环节中,教师话语权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游戏主题、角色分配以及情境延展等关键环节在无形中被框定,幼儿能够自由选择的空间被压缩到少数既定项目之中,儿童在被安排好的游戏流程中体验不到探究失败后自我调整的教育意义,其动机与参与度受到制约,进而导致游戏形式流于表面而难以触及真正的学习价值。
(二)场地与材料配备不足的具体表现
幼儿在室内与户外活动区往往只能接触到结构化程度较高的固定玩具与同质化严重的标准材料,在真实生活体验与高低结构材料之间缺乏过渡,其想象替代物的创造空间被压缩,室外游戏区的功能分区形态因安全考量而高度固定,使儿童对环境的探索欲望被驯服,游戏时间与情节难以获得足够延展,这种种现状共同限制了自主游戏的丰富性与深度。
三、幼儿园自主游戏优化策略
(一)教师角色与专业成长
幼儿园教师在自主游戏活动中承担着观察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多重角色,应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细致的行为记录与生成性提问来建构有效的互动框架以引导幼儿深度思考,在游戏开始前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与参加同伴研讨积累支持自主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游戏进行中将自身定位于“近侧发展区”的推动者,利用开放式问题如“你在这个情境里最想尝试什么?”或“如果把这个道具换作其他物品,你会如何运用?”,将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成功的成就感与自我调控的重要性,在幼儿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以平等的姿态出现,通过示弱式回应与引导性提问激发幼儿同伴间的协商与合作,同时以反思日志或教研共享的方式将观察到的游戏情境与干预时机进行记录与评估,不断修正自身的介入策略以实现教师角色从“主导者”到“支持者”的有效转变。
(二)环境支持与材料创新
幼儿园自主游戏的环境创设不仅限于功能区的划分,更应注重现场感与多样化材料的灵活投放,通过对室内外空间进行动态观察与定期调整,将高结构玩具与低结构材料如绳索、木块、织物或可回收物品等加以混合使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想象替代物,同时在区域边界上保持一定的开放度以避免固定化场景带来的思维惰性,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可借助学前儿童发展指南所阐述的多感官参与原则,将木质、金属、纺织、自然采集等多种质地与属性的材料呈现在同一游戏区之中,让幼儿能够通过触觉、视觉与听觉的多重体验形成对环境的自主建构;定期更新材料组合并邀请幼儿参与“材料共创”活动,通过幼儿提出需求清单或自制材料的方式使他们在材料的筛选与摆放过程中既获得归属感,又在供应链管理与资源共享的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时间规划与空间灵活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中,应将“弹性时间”与“固定时间”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幼儿兴趣走向的持续追踪来动态调整自主游戏的起止节点,室外自主游戏可根据气候变化与幼儿即时需求设定为“连续时段内最少两小时可分段使用”,幼儿可以在天气宜人的早晨或傍晚选择进入不同的户外区域,不受严格的钟点限制而是以儿童自发集结与材料请求为触发点,在自由进出的过程中获得对时间管理与共同协商的双重训练;室内游戏则可将原本划定的功能区打破,在不影响安全与秩序的前提下允许幼儿根据自身兴趣在多功能空间间流动,让空间感知与活动意图之间产生交互,以此培养儿童的自主决策能力与现场适应力。此外,应结合户外场地多样化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通过周期性的主题活动如“微型生态探险”或“建筑师小队”在原有场地基础上进行特定任务布置,引导幼儿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体验之间来回切换,借助任务地图或角色卡片为幼儿提供选择路径,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多重弹性使用模式。
三、结语
“真游戏”与“真儿童”的命题呼唤教育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将尊重主体性、环境营造、教师干预与评价反馈等多重维度融会贯通,以不设限的态度面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一段游戏都成为幼儿自我成长的田野;唯有在不断的观察、反思与改进中,才能真正实现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收获终身受益的宝贵经验,并将“真儿童”的潜在能量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力。
参考文献
[1]袁燕燕.真游戏·真儿童——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思考与实践[J].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5,(05):4-6.
[2]陆志敏.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自主游戏实践与思考[J]. 安徽教育科研,2025,(1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