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老旧小区给排水工程技术改造的难点与解决方案探究

作者

翁丽

灯塔市城乡公用事业服务中心

引言:老旧小区给排水管网常见老化,渗漏和堵塞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所以,老旧小区给排水系统的技术改造既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在转型的进程中却面临多重的困难。文章旨在对这些困难进行讨论并给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对老旧小区给排水系统改造有所帮助。

1. 老旧小区给排水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老旧小区给排水设施渐渐显露出严重老化现象,为住户日常生活造成很多不便。这类设施设计标准滞后,管道材料锈蚀严重、漏水、堵塞等现象频繁发生,水质安全很难得到保证。与此同时,由于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升,现有的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对老旧小区给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不仅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而且还对城市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产生了直接影响[1]。所以促进该类设施技术更新、增强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管理中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挑战。

2. 老旧小区给排水工程技术改造的主要难点

2.1 管网老化严重,存在渗漏、堵塞等问题

很多老旧小区给排水系统已运行几十年,管道材质大多为早期铸铁或者镀锌钢管等,这类材质长期处于潮湿及土壤环境下,耐腐蚀性能不强,很容易出现锈蚀及结构破损等问题。管壁内锈垢积聚造成管径减小,影响输水效率且易形成堵塞点。另外,接口处的密封不佳,密封材料随时间的推移而老化破坏,渗漏情况普遍存在。渗漏在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使地下土壤湿度出现异常,危及建筑物基础稳定,甚至引发地面沉降或者塌陷等灾害。堵塞也很难完全解决,有的管道由于材质、结构老化等原因,沉积物不能得到有效的清理,长时间的堆积进一步削弱了排水能力。管网的整体结构由于历史上缺少维修而多处出现隐患,而在改建时需进行大范围的挖掘,其建设难度及风险都明显增加。

2.2 管线布设复杂,改造施工受限于建筑结构和空间

老旧小区规划施工中,给排水系统没有统一标准设计,管线布置分散,交叉繁杂。管道穿越楼体承重墙,狭窄走廊和狭窄地下空间等对施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建筑结构上的局限性给管道的整体替换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多层住宅中垂直管线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穿梭,施工作业空间有限,结构部件无法任意拆卸和修改。很多老旧小区管线和其他市政设施如电缆,燃气管道纵横交错,没有统一管理,易造成施工冲突。复杂的现场环境、密集的居民生活使得管线改造很难实施大范围的连续建设,经常会出现建设中断、空间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延长了工程周期,提高了建设成本。

2.3 居民配合度低,施工干扰矛盾突出

在建造期间,住户对于建造所造成的诸多不便表示了更大的抵触。老旧小区住户的生活节奏相对固定,噪音大,扬尘严重,水电中断直接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改造工程中往往涉及到长时间的断水断电问题,给住户造成了很多不便并加重了不满。一些居民对于改造工作认识不到位,对项目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合作意愿不高,甚至产生抗拒行为。物业管理与施工单位协调不力、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使得居民的诉求很难及时响应。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越来越困难,住户活动区域和施工区域相互交叉,安全隐患突出[2]。多方矛盾的叠加既影响了施工效率又会造成项目的拖延,对整体改造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居民缺乏参与与了解已成为老旧小区改造中一个难以避免的软性难题。

3. 老旧小区给排水工程技术改造的解决方案

3.1 采用新型耐腐蚀高强度管材,实施局部更换与整体修复结合

老旧小区管网一般都面临着材料老化、结构退化等难题,选择性能优越的管材对增强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如聚乙烯和玻璃钢这样的现代管材展现出了卓越的抗腐蚀特性,它们可以有效地抵御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和水中的杂质侵蚀,从而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同时这些材料具有机械强度高、适应井下复杂载荷环境、降低外界压力造成破损风险等特点。考虑到改造工程中既有管道破损分布不均,单纯全面更换难度大且成本高昂,局部更换结合整体修复成为合理策略。具体操作时,对于破损严重的段段应拆除并更换新管,在未破损区内衬加固为辅,采用高分子材料涂层或者复合衬里来增强管道的整体密封性与耐磨性。这种方法不仅缩小了开挖范围、减小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危害,而且考虑到管网整体性能改善,具有经济与技术双重效果。

3.2 利用非开挖修复技术与BIM技术优化施工方案,减少结构破坏

非开挖修复技术是老旧管网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它可以规避传统开挖对地表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施工扰动。通过管道内衬法,顶管施工或者局部替换,可以完成管道更换与加固而不会对路面及建筑结构造成损害。这些技术在增强施工安全性的同时,还大大缩短工期,减少交通及居民生活等方面受到的冲击。同时利用BIM技术高度融合了设计和施工环节,并通过构建管网及周围建筑物数字化三维模型来达到完全控制地下设施。BIM系统可以预先对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准确辨识管线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与风险,实现施工路径与工艺安排的最优化。数字模型同时支持多专业协同以提高设计准确度与施工效率并在施工阶段降低现场变更。结合传感器技术实现了施工状态实时监测,为工程安全提供数据支撑。采用BIM技术规划配合非开挖施工手段,既减少结构破坏风险,又提高工程管理科学性及精细化水平,保障改造工程复杂空间环境中顺利进行。

3.3 加强社区协调机制与施工前宣传,提高居民参与度与配合度

改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既取决于技术手段,也需要社会管理和居民支持。建立健全社区协调机制,解决施工矛盾。通过形成以物业,社区代表和施工单位为主体的沟通平台来有效地传达信息,对住户的质疑做出及时反应,增进多方了解。在建设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确定改造目的,规划与建设安排,提高住户知情权与参与感。在居民担心施工噪音,交通限制及生活不便等问题时,要建立合理施工时间表以尽量降低高峰时段工作时间。在优先影响范围内提供应急供水或者交通引导等临时服务保障以减轻居民出行不便。鼓励住户参与监管,加强项目的透明度和信任度。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化解居民诉求、统筹应对突发矛盾。从长远看,该机制可以在居民和施工方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降低抵触情绪并促进工程顺利进行。

结束语:老旧小区给排水系统改造是个系统工程,需政府,小区,居民及有关企业通力合作。通过使用新型耐腐蚀高强度管材、非开挖修复技术和BIM技术联合优化施工方案、强化社区协调机制和施工前期宣传等措施可有效破解改造中存在的难题。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改造工作顺利实施,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晶晶.城镇老旧小区给排水改造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4,(11):108-110.

[2] 陈胜 山. 老旧 小区 给排 水改 造中 现存 问题 与对 策研 究 [J]. 大众 标准化,2024,(2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