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工具助力特殊儿童小学语文学习成效研究

作者

李智晗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

引言:特殊儿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面临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式效果有限。随着科技发展,数字化工具逐渐进入教育领域。研究数字化工具助力特殊儿童小学语文学习成效,能探索更有效的教学途径,满足特殊儿童学习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化工具在特殊儿童语文学习中的应用现状

1.1 常用数字化工具类型

特殊儿童小学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数字化工具类型多样,能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需求提供适配支持。互动式学习软件是常见类型,这类软件多以动画、游戏为载体,将拼音、识字、阅读等语文知识融入趣味场景,例如通过拖拽字母组成拼音、给图片匹配汉字等互动操作,帮助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集中注意力学习。语音辅助工具适用于视力障碍或阅读困难的特殊儿童,具备文本朗读、语音输入功能,能将课文内容转化为清晰语音,还可识别儿童的语音回答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理解文字含义和提升表达能力。多媒体资源库涵盖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包括课文动画视频、汉字书写示范视频、古诗配乐朗诵等,教师可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资源,辅助开展课堂教学,比如为智力障碍儿童播放直观的汉字笔画书写动画,帮助其掌握书写顺序。

1.2 应用普及程度

当前数字化工具在特殊儿童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普及程度存在差异。在城市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和部分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级,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较为普遍,学校通常配备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互动白板等设备,教师也会定期使用各类学习软件开展教学活动。部分学校还会根据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为其配备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如为视力障碍儿童提供带有语音功能的学习平板,为听力障碍儿童准备包含手语视频的学习资源。然而在农村或偏远地区,由于资金投入、设备配备和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等因素限制,数字化工具的应用相对较少,许多特殊儿童仍主要依赖传统教学方式,难以通过数字化工具获得针对性的语文学习支持,整体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数字化工具对特殊儿童语文学习成效的影响

2.1 对学习兴趣的提升

数字化工具能有效提升特殊儿童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教学中特殊儿童易产生的枯燥感和抵触情绪。这类工具通过丰富的视觉、听觉元素激发特殊儿童的感官体验,比如识字软件中色彩鲜艳的汉字动画、搭配活泼的背景音乐,能快速吸引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识字游戏中,而非被动接受知识。对于听力障碍儿童,包含手语演示和字幕同步的课文视频,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减少因语言沟通障碍带来的学习挫败感,逐渐产生学习语文的意愿。此外,数字化工具的即时反馈功能也能增强特殊儿童的学习成就感,当他们完成拼音拼写、汉字认读等任务后,工具会通过动画奖励、语音表扬等形式给予肯定,让特殊儿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自身的进步,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语文学习中。

2.2 对知识掌握的促进

数字化工具能从多个方面促进特殊儿童对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难点。在拼音学习方面,互动式工具可通过动态演示拼音的发音口型、声调变化,让特殊儿童更直观地理解拼音规则,比如通过动画展示“a”“o”“e”的不同口型,帮助听力障碍儿童通过观察口型辅助掌握发音,同时结合拼音拼读游戏,让他们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拼读技巧。识字教学中,数字化工具能通过汉字的拆分动画、与实物图片的关联展示,帮助特殊儿童理解汉字的结构和含义,例如将“山”字拆分为山峰的形状动画,让智力障碍儿童快速建立汉字与实物的联系,加深记忆。在阅读学习上,带有互动提问和画面提示的电子绘本,能引导特殊儿童逐步理解故事情节,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比如在阅读短篇故事时,工具会在关键节点提出简单问题,帮助他们梳理故事脉络,强化对文字信息的吸收。

3.提升特殊儿童语文学习成效的数字化工具应用策略

3.1 工具选择与适配

提升特殊儿童语文学习成效,首要策略是做好数字化工具的选择与适配,确保工具符合特殊儿童的个体需求。选择工具时需充分考虑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和学习特点,例如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选择界面简洁、互动节奏适中的学习工具,避免过多装饰元素分散其注意力;为视力障碍儿童选择字体可放大、语音清晰且支持触觉反馈的工具,方便他们操作和获取信息。同时要关注工具的语文知识适配性,选择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同步、难度梯度合理的工具,比如识字工具需涵盖教材中的生字,阅读工具的文章难度应符合特殊儿童的认知水平,避免因内容脱节或难度不当影响学习效果。此外,还可根据特殊儿童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变化,及时调整或更换工具,确保工具始终能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3.2 教学过程中的融合

将数字化工具与特殊儿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深度融合,是提升学习成效的关键策略。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数字化工具设计分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能力的特殊儿童设置不同任务,例如在识字课上,让能力较强的儿童通过工具完成汉字组词练习,让能力较弱的儿童先进行汉字与图片的匹配练习,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在适宜的难度下学习。课后练习中,借助数字化工具为特殊儿童布置个性化作业,工具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自动推送针对性练习,如针对拼音薄弱的儿童推送拼音拼读练习,针对阅读困难的儿童推送短篇图文阅读任务,同时工具能记录儿童的练习情况,方便教师了解其学习薄弱点。

3.3 应用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工具应用效果评估与改进机制,能持续优化应用策略,提升特殊儿童小学语文学习成效。评估时需从多个维度开展,包括特殊儿童的学习参与度、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提升等,例如通过观察课堂上儿童使用工具的专注时长、互动频率评估参与度,通过课堂提问、阶段性测试了解他们对拼音、汉字、阅读等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对比应用工具前后儿童的学习表现评估能力提升情况。同时要收集特殊儿童、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工具使用体验和效果的看法,比如儿童是否喜欢使用该工具、教师认为工具在教学中的便捷性如何、家长觉得工具对孩子家庭学习的帮助程度。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工具应用方式,若发现某类工具对提升识字效果不明显,可更换其他类型的识字工具;若儿童对工具的互动形式感到厌倦,可调整教学中工具的使用频率和活动设计,确保数字化工具持续助力特殊儿童语文学习。

结束语:数字化工具在特殊儿童小学语文学习中具有显著潜力。通过合理应用数字化工具,能有效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成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工具的优化与创新应用,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评估机制,以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工具的作用,推动特殊儿童语文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婷婷.数字化赋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探索[J].读写算,2025,(21):40-42.

[2]罗丹.数字化资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路径——以八桂通为例[J].求知导刊,2023,(27):92-94.

[3]郑颖颖.基于数字化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为例[J].亚太教育,2023,(15):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