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业态下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路径研究

作者

孙亮

丹阳市委社会工作部 212310

摘要:我国正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和改进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不仅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更是增强党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组织力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新业态下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组织体系优化、党务人才强基、思想引领深化等实施路径,构建与新业态发展同频共振、与新就业群体心理结构深度契合的党建工作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坚强根基。

关键词:新业态;新就业;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在经济社会深层转型与技术浪潮持续涌动的时代语境下,传统产业形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与跃迁。特别是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数字经济为核心驱动的新业态体系不断扩张,其所催生的新就业形态,正在打破“单位制”主导的劳动组织逻辑,重塑就业结构、社会关系与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1]”在此背景下,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健康发展,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在新兴领域全域嵌入、有机覆盖,是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重构的重要课题。

一、新业态下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意义

(一)提升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随着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型职业不断涌现,劳动形态呈现出高度流动性、隐匿性与去组织化特征,对党在社会基层的组织覆盖能力与政治引领效能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不仅是贯彻党的全面领导的战略举措,更是回应治理体系适应性转型的现实需要[2]。通过创新组织设置、丰富党建形式、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能有效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党的组织体系,进而在新兴社会单元中筑牢党的政治堡垒。

(二)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能力

新业态经济强调平台驱动、算法调度与数据运算,企业运营以高效、灵活为导向,但也带来了劳动关系不明晰、权益保障缺位、管理机制异化等新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推进,不仅承载着组织动员的使命,更肩负着政治引领与权利维护的双重责任。党组织通过嵌入平台治理体系,能在制度层面推动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劳务协议、用工管理与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平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构建协同共赢的合作关系[3]。

(三)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在新领域落地生根

新就业群体大多分布在城市生活服务领域,其工作强度大、保障水平低、社会认同感不高。加强该群体党建工作,本质上是以人民立场审视发展问题,以组织方式回应群众关切。基于常态化、制度化的联系机制,党组织可及时了解并反映新就业群体的利益诉求,还可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将政府的温度、制度的力量转化为具体的服务实践。另外,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还能引导新就业者在参与社会服务中增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在集体认同中激发内在动力,进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二、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体系建设滞后

新业态下的平台经济以去中心化和高度灵活为主要特征,新就业人员的职业分布、组织隶属关系和空间活动轨迹呈现高度分散性与流动性,使得传统依托“单位人”模式构建党组织的方式在现实中难以奏效[4]。当前,在部分地区,党组织设置仍以企业法人体制为基本单元,难以适应新就业群体跨平台、多工种、短周期的流动特性。且由于组织关系难以有效跟进,部分流动党员处于“空挂状态”,形成“名在组织、心在体外”的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组织对新就业人员的政治引导功能,也削弱了其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二)党务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新业态党建工作的推进,党务队伍建设问题日益显现,表现为专职党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且缺乏针对平台生态与青年群体特征的专业培训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兼职化”“经验型”运行倾向,相关人员对党务政策理解不深、业务能力不强,难以胜任组织发展、活动策划、思想引导等多元化任务[5]。由于新就业群体构成多样、需求广泛,对党组织服务精准化、内容新颖化、形式互动化等提出更高要求,对党务工作者的信息敏感度、传播能力及服务设计能力构成实质性考验。然而现阶段,多数党务人员缺乏对平台运行逻辑和青年网络语境的深入理解,难以实现党建内容的有效转化与共情传播。

(三)思想政治引领力不足

新就业群体以青年劳动者为主,普遍具有思想活跃、价值多元、个性化强等特征,其对组织认同的形成路径不同于传统产业工人,更依赖于情感连接与价值共鸣。然而当前党建工作中,仍存在教育内容模式化、宣传语言空洞化、活动形式程式化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上与受众心理脱节,在内容上与职业实际脱节,难以构建思想引导与情感认同的内在逻辑。加之新就业群体普遍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参与意愿弱,党组织未能建立起常态化、机制化的联络与互动机制,使党员身份“隐性化”、组织活动“边缘化”、政治认同“弱化”,降低了党建工作的可见度与参与度,影响党组织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有效释放[6]。

三、新业态下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路径

(一)创新组织嵌入方式,构建多元覆盖的党建体系

要实现新业态党建工作的有效延伸,必须在组织设置的理念、路径与模式上深度革新,推动党组织从“点状设立”走向“系统嵌入”,从“静态覆盖”转向“动态联通”,构建起全方位、多层级、灵活化的组织体系。

一方面,应以“数据治理”理念为引领,推动信息化手段深度参与党建组织建构。可依托平台企业后台、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政府以及街道社区的多元数据资源,联动建立覆盖从业者基本信息、流动轨迹、职业类别、党员分布等内容的“党建数字底图”。另一方面,需打破行政与企业边界束缚,探索多元嵌入模式。对于平台内部人员相对集中、管理链条清晰的企业,可鼓励在其核心业务单元内设置功能型党支部,推动党组织嵌入企业治理架构,发挥政治引领和制度协同作用。而对于如网约车司机、快递骑手等流动性极高、劳动关系松散的群体,应依托街道网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快递站点等地设立“片区党支部”或“流动党小组”,实现“人在路上、组织不缺席”。

在制度层面,地方党委应联合组织、人社、网信等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新就业群体党建组织设置指引》,明确不同业态、不同用工形式下的党组织设立标准、程序与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平台企业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将党组织设置纳入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社会责任指标中。对已设立党组织的平台企业,要建立定期评估和分级管理机制,强化组织运行的稳定性与规范性;对暂不具备设立条件的小微企业或松散型从业者群体,应由属地党组织或行业党委牵头,以“共建共享”模式进行兜底管理与组织托管,确保党组织不因灵活就业而缺位,不因劳动形态多元而断层。

(二)健全党务人才体系,激发组织建设内生动力

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质增效,归根结底要依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结构合理、作风扎实的党务工作队伍作为根本保障。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应牵头制定党务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党务人员配置标准,确保“有人管、有能管”。针对目前基层党务工作者力量薄弱、专职比例偏低的现状,可采取“组织选派+平台引进+社会招聘”多元并行模式,建立起以党建指导员、企业党务专员、区域党建联络员为骨干的复合型队伍。

新就业群体思想活跃、媒介素养高、工作节奏快,要求党务工作者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组织协调能力,更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运用、网络沟通技巧、情绪共情能力等新型技能。为此,建议搭建分层分类的能力培训体系,实行“常规培训+专题研修+实战演练”三位一体培养机制。还可探索设立“流动党务服务队”,让党务工作者与骑手、司机、主播等新就业者同步工作、同频交流,在共情体验中增强理解力、提升亲和力。

为增强党务人才的使命感与归属感,应将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地方党建工作考核体系,将党建指导员、企业党务专员等职务纳入干部培养选拔序列,给予在职激励与晋升通道支持。同时推行“党建积分管理”“年度评星评优”“党务能手评比”等荣誉体系,提升党务人员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对长期坚守一线、表现突出的党务工作者,应给予职称评定、生活补贴、继续教育等综合激励政策,增强队伍稳定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力,筑牢新就业群体的精神高地

在新就业群体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个性化的现实语境中,要实现党组织的有效引领,必须超越传统灌输式的教育路径,构建兼具政治穿透力、情感共鸣度与时代吸引力的思想引导体系。

首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与共情化。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停留在抽象说教层面,应深入挖掘新就业群体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和感人瞬间,以“看得见的榜样”激发“认同感”的共振。例如,通过“骑手先锋”“最美司机”“巾帼主播”等党员故事的塑造传播,营造向上向善的精神氛围,推动价值认同的潜移默化;强化将党的理论教育与从业者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把党的大政方针“翻译”为就业保障、职业成长、家庭发展等贴近个体诉求的政策服务,从而增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最后,应强化组织育人与机制保障协同推进,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思想政治引领闭环。通过推行积分管理制度、先锋评比机制等正向激励手段,鼓励新就业党员和骨干积极参与组织生活与志愿服务,实现“教育—引导—认同—回馈”的内循环。各级党组织要健全新就业群体思想动态研判机制,建立“思想需求—组织供给”之间的匹配机制,确保思想引领与群体心声同频共振。在此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治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实现从“做思想工作”向“做人的工作”转化,从而夯实党组织在新业态领域的精神引领力与情感凝聚力。

四、结语

党建不仅是政治引领的手段,更应成为凝聚人心、润泽思想、激活治理的根本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应以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推动党建工作融入产业逻辑、贴近从业者需求、服务发展大局,让党的旗帜在新业态领域高高飘扬,在数字经济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人民日报,2022-03-02(1).

[2]李曼, 杨少杰. 加强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探析[J]. 三晋基层治理, 2025, (01): 89-93.

[3]承德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聚“新”有为 打造“承新承驿”党建品牌[J]. 共产党员(河北), 2025, (04): 24-25.

[4]以“三有”为抓手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J]. 前线, 2025, (02): 70-72.

[5]四川省成都市委组织部. 健全完善“四大体系” 提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质效[J]. 党建, 2025, (02): 59-60.

[6]杨昕. 新就业群体党建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J]. 七月风, 2025, (01):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