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作品中“ 平面化” 语言的探究
王佩
四川传媒学院
(一)油画形式语言的核心内涵与审美价值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的“ 有意味的形式” ,将艺术本质定义为线条、色彩通过特定组合形成的审美情感载体。这一理论奠定了形式主义美学的基石,强调艺术价值的核心在于形式语言的创新性表达。在油画创作中,形式语言不仅是视觉呈现的技术手段,更是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外化工具。艺术家通过对色彩的冷暖对比、肌理的质感塑造、造型的几何解构、构图的动态平衡以及点线面的抽象编排,将内在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例如,梵高以旋转笔触传递躁动情绪,莫兰迪用灰调色域营造静谧氛围,基弗通过综合材料肌理诉说历史厚重感,这些案例印证了形式语言作为情感载体的独特价值。
绘画作品中形式语言的个性化特征源于艺术家们的个性特征、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这些内在或者是外在地因素共同构成了艺术家的绘画语言和技巧。例如蒙克由于童年创伤发展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表现主义语言,而波洛克则通过滴漆技术创造了行动绘画,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这种个体差异使油画艺术成为一种多层次的共生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经典作品总能因为其独特的正式语言而引发超越时代的共鸣。
(二)“ 平面化” 油画形式语言的兴起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现代主义运动颠覆了传统绘画的再现逻辑。塞尚作为转折点人物,其作品开创了多视角呈现的先河,例如《圣维克多山》通过色彩块面的并置重构空间关系。收到塞尚作品中平面化语言影响的艺术家也有很多,比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中,人物形体被简化为几何色块,面部呈现多角度的拼接,这种手法明显受到塞尚平面化语言的影响。塞尚的平面化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通过重新构建画面语言,探索绘画的本质。他打破了三维空间对绘画的束缚,将形式、色彩和笔触提升为独立的审美元素,使画面成为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视觉结构。这种探索不仅为现代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启示后世艺术家。使大家认识到绘画的价值不在于单纯地对现实的模仿,也可以是对形式本身的创造与表达。自从塞尚的画法出现后,绘画史上开始产生了平面化的画面构成方式,这种平面化的潮流分别向两个方面发展:从塞尚到立体派,它是对空间进行再构成的平面化方法;从高更到纳比派,再到马蒂斯,则是属于装饰性的平面化方法[1]。平面化不仅改变了视觉呈现方式,更标志着艺术从模仿自然向表达自我的本质转变。
对于油画领域而言,平面化语言的比较核心的特点就是对传统空间观念的突破。古典油画依赖透视法则在二维平面地画布中构建虚拟三维立体空间关系,通过明暗渐变塑造体积感,而平面化作品则通过一些策略解构空间,比如人物或者景物造型的几何化简化、色块平涂、压缩构图、运用肌理使作品丰富且统一等等。当摄影技术出现之后,人们意识到它会取代绘画艺术的记录功能时,艺术家转而探索视觉语言的纯粹性。平面化通过简化形式要素,使绘画回归到色彩、线条、形状的原始对话,契合了现代社会对简洁、直接、象征性表达的追求。
(三)“ 平面化” 语言的实践范式与艺术表达
在油画“ 平面化” 语言的实践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纳比派。纳比派彻底摒弃了西方传统绘画中强调的三维透视和空间感,将画面视为纯粹的二维平面。他们借鉴日本浮世绘的构图方式,通过物象的重叠、对比与变形,将立体物象转化为和谐的色块关系。纳比派代表人物维亚尔的作品《灯下》,展现了平面化语言的典型特征。在造型处理方面人物采用剪影式概括,头部与躯干简化为深色几何形色块,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制造视觉张力,色块间保留微妙过渡避免生硬。在空间压缩方面,前景人物与中景桌椅、背景门窗处于同一视觉平面,仅靠色块大小区分层次。整幅画面极具东方意蕴,模糊边界的处理方式体现出中国写意画“ 计白当黑” 的哲学,色块渗透产生似有若无的朦胧美。
被毕加索盛赞的巴尔蒂斯,在其作品《圣安德烈商业街》中构建了精密的几何迷宫,在画面中刻意弱化明暗对比,仅用色相变化暗示空间关系;通过人物姿态的几何化处理,在静态画面中注入张力;平面化的几何结构隐喻现代社会的秩序与疏离,人物作为空间中的符号存在。
我国油画家陆琦先生在作品《潮起潮落》中探索了平面化的本土化表达,将天空、湖面、船只的景深压缩,通过色块大小对比制造近大远小的视觉错觉。在陆琦先生的这幅作品中,造型的平面性更多的是通过大面积的色块表现出来的,作者将繁杂的细节删去,使人物造型变得简约而有力,在视觉上也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作为野兽派的领袖,马蒂斯是平面化语言大师。在《红色的和谐》这幅画中,他将整个房间的墙壁、桌面都用同一片鲜红色平涂,彻底取消了透视空间。窗外的风景、桌上的物品和墙上的画都用简化的形状和色彩平面来表现。线条仅用于勾勒轮廓和装饰图案。马蒂斯通过平面化创造了一种纯粹的色彩和谐与视觉愉悦。他关心的不是再现现实,而是如何用色彩和形状安排来营造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结语
平面化并非对三维空间的否定,而是通过形式重构开辟新的审美维度。其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首先是形式纯粹性,剥离现实细节后,色彩、线条、形状的组合关系得以凸显,强化了绘画的本体语言。其次是情感直接性,简化形式使艺术家意图更易被感知,如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直接传递宇宙秩序感。在文化融合性,平面化语言为东西方美学对话提供平台,维亚尔作品中的朦胧边界与八大山人的简笔写意异曲同工。以及媒介适应性,在如今这个数字化艺术时代,平面化语言与屏幕显示的扁平特性天然契合,预示着未来发展方向。
在当代油画中平面化语言的运用已经从一个先锋实验变成了一种常态。一些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延续了装饰性的传统,比如尼奥·劳赫的魔幻现实主义;一些艺术家正在探索材料的极限,比如安塞尔姆·基弗创作的作品中综合材料地运用;要么在数字技术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比如科里·阿卡基尔的像素艺术。这种语言持续的活力来自于它能够不断吸纳时代的精神并自我更新。平面语言不断努力在探索形式和情感表达之间找到平衡。它提醒我们,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简单地对现实进行摹写,而在于创造一种独特的视觉语法,建立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精神沟通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面化语言也是推动油画语言不断演变的一种永恒力量。
参考文献
[1]白鸽:《绘画构成技法》,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 年。
[2]何奎:《油画形式语言探索》,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年。
[3]蒋悦:《绘画构图与形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年。
[4]胡伯忠:《绘画空间平面化研究》,艺术探索,2012 年,第1 期。
[5]贾渊:《中国当代油画材料语言探微》,美术观察,2019 年,第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