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赵雯韬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蒋家桥镇小坪中学 421600

引言: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指引下,传统单篇精讲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人教版教材虽按“成长”“祖国”“名人”等主题编排单元,但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知识割裂、能力培养碎片化等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将零散的课文重构为具有内在逻辑的大单元,通过真实情境驱动任务链,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螺旋式提升。本文将以七年级教材为蓝本,探讨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与创新策略。

一、单元重构:从教材单元到学习单元的转化

(一)基于语文要素的纵向整合

在“小说阅读”单元重构中,教师打破教材原有编排,将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下册《驿路梨花》与课外选文《孔乙己》组合成“小说中的社会百态”主题单元。通过对比三篇文本的叙事视角差异:安徒生采用全知视角揭露成人世界的虚伪,彭荆风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军民鱼水情,鲁迅则通过孩童视角冷峻剖析科举制度对人的异化。这种纵向整合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视角决定叙事效果”的认知框架,更使其在比较阅读中领悟到“小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深层规律。在具体教学中,设计“视角转换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将《孔乙己》改写为酒馆掌柜的视角,在保持原文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凸显掌柜的市侩与冷漠。实践显示,大部分的学生能准确把握不同视角的叙事特点,其中部分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的改写水平。

(二)跨学科资源的横向渗透

在“传统文化”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入非遗技艺、历史地理等跨学科资源,构建“文化基因解码”学习任务群。例如,在《安塞腰鼓》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的比喻修辞,更联合音乐、美术教师开展“黄土高原文化密码”探究活动:音乐教师解析腰鼓节奏与陕北信天游的韵律关联,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用黄土色系创作“安塞风情”剪纸。这种跨学科整合使文本解读从语言层面升华为文化层面的深度理解。期末测评表明,参与跨学科学习的班级优势突出:在“文化常识积累”维度得分率远超传统班级,在“文化现象分析”维度得分率也明显更高,凸显跨学科资源整合对文化素养培育的积极效用。

二、情境创设: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型

(一)生活化情境的沉浸式体验

在“自然之美”单元,教师创设“校园植物图鉴制作”的生活化情境,把《春》等课文化作方法论资源,设计观察记录、科学探究等任务链。学生先依朱自清“春花图”顺序记录玉兰生长周期,再结合《大自然的语言》探究开花与气温关系,接着查阅《诗经》解读玉兰文化象征,最后模仿老舍笔法创作《校园玉兰赋》。任务实施后,学生作品进阶特征明显。多数学生能熟练运用“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地完成科学观察记录,展现出对文本描写方法的内化吸收;不少学生可自然融入物候学知识,将科学原理与文学描写有机结合,体现出跨学科思维的初步形成;还有部分学生作品达到“文质兼美”水准,语言优美且富有内涵。这种“做中学”的情境教学,打破传统课堂局限,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主动探索,将语文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有效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二)问题链情境的思维进阶

在“家国情怀”单元教学里,教师围绕“如果我是邓稼先,会如何选择?”这一主问题,精心搭建“认知冲突—价值辨析—行为选择”的问题链。基础层引导学生对比《邓稼先》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归纳两位科学家“家国担当”的异同,让学生初步感知家国情怀的不同呈现方式。深化层结合《土地的誓言》中端木蕻良的誓言,组织学生探讨“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的关系”,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家国情怀的内涵。迁移层则让学生观看《横空出世》电影片段后,撰写“致2035 年的自己”书信,阐明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课堂观察发现,随着问题层层推进,学生讨论深度大幅提升。起初,多数学生仅停留在“科学家很伟大”的浅层认知。随着问题深入,不少学生能结合“两弹一星精神”,剖析个人选择背后的社会价值,还有部分学生能联系“乡村振兴”“科技强国”等时代命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这种“剥洋葱式”的问题设计,如同层层递进的阶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

三、评价创新:从结果判定到过程赋能的升级

(一)表现性评价的量规可视化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单元,教师精心打造“新闻素养发展量规”,把“信息筛选”“结构安排”“语言规范”等核心能力拆解成5 级具体指标。以“信息筛选”维度为例,1 级是能提取显性信息,3 级为能辨别信息真伪,5 级则是能挖掘信息背后的社会意义,清晰呈现能力进阶路径。在“校园运动会报道”任务里,学生依据量规开展自评与互评。经过一个单元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在“信息深度”维度平均得分显著提升,从原本的较低水平跃至较高水平,在“语言客观性”维度的得分也有大幅提高。这种可视化的量规就像一面明镜,既为教师精准把握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有力依据,又能让学生清晰看到自身进步与不足,从而主动对照目标,积极行动,在反思中不断成长,逐步建立起“目标—行动—反思”的成长型思维。

(二)增值性评价的纵向追踪

为打破“唯分数论”评价困局,教师构建“语文素养成长档案”,对学生“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创意写作”等维度进行年度纵向追踪。以某班级情况来看,在阅读理解方面,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平均表现平平,下学期进步显著,尤其在“文本关联分析”能力上提升明显;创意写作领域,上学期仅部分学生能做到“文从字顺”,下学期超半数学生达到“立意新颖”,这得益于“跨学科写作”任务的长期训练。这种纵向追踪评价意义重大,教师能依据发展曲线精准把握学生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成长轨迹清晰可见,能建立“进步可视化”的成就感。期末调研中,绝大多数学生认可成长档案的作用,认为它助其明晰自身优劣,还会依据评价反馈主动优化学习方法。

结束语:大单元教学不是对传统模式的简单否定,而是语文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必然选择。在人教版七年级教材实践中,教师深刻体会到:当教师以“单元重构”打破教材壁垒,以“真实情境”激活学习内驱力,以“创新评价”护航素养发展时,语文课堂便能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让大单元教学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谢红娟.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5):3.

[2]余小霞.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5(3).

[3]姚玉鑫.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与实践[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