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任务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
黄小丽
建瓯市顺阳乡中心幼儿园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小衔接中的任务意识培养日益受到重视。5-6岁幼儿正处于从游戏主导转向任务学习的关键期,其任务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小学阶段的课堂适应与学习效能。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任务设计成人化、家园要求不一致等问题,亟需探索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培养路径。科学的任务意识培养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执行功能,更能培养其责任感与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幼小衔接;任务意识培养;教学实践
引言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教育成效,直接影响儿童后续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在从幼儿园迈向小学的过程中,儿童面临着学习环境、方式等诸多变化。任务意识作为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的基石,不仅能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小学的学习任务,更能助力其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重视并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对幼小衔接意义重大。
一、任务意识的重要性
任务意识培养是幼小衔接阶段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儿童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具备良好任务意识的幼儿能够主动接受指令,理解任务要求,并坚持完成目标,这对培养责任感、时间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小学课堂强调规则性和任务导向,若幼儿缺乏任务意识,容易因无法专注或半途而废而产生挫败感。通过任务意识的培养,幼儿能逐步建立“接受任务—执行任务—完成任务”的思维链条,为后续的学科学习奠定基础。此外,任务意识与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成功完成任务的体验会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内驱力。在集体任务中,幼儿还能学会合作与分工,提升社会性发展。
二、当前幼小衔接中任务意识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任务设计脱离幼儿实际能力,缺乏渐进性
当前幼小衔接阶段的任务意识培养中,部分教师或家长设置的任务难度过高,超出幼儿的认知和操作水平。例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专注、完成多步骤复杂任务,或涉及抽象概念(如“整理好所有东西”),导致幼儿因无法理解或执行而产生挫败感。此外,任务安排缺乏阶梯性,未能从简单指令逐步过渡到复杂任务,使幼儿难以建立持续的任务完成信心。部分幼儿园或家庭在任务布置时,忽视个体差异,未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调整要求,导致部分孩子因任务过难而放弃,另一部分则因任务过易而失去挑战兴趣。
(二)任务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情境性
许多幼小衔接阶段的任务意识培养仍以机械重复的指令为主,如“坐好”“安静听讲”,缺乏游戏化、生活化的任务情境。这种枯燥的任务形式难以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意愿,导致他们仅在外界压力下被动执行,而非真正内化任务意识。此外,部分任务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脱节,如单纯强调“完成作业”而忽视日常生活中的任务渗透(如整理玩具、帮忙分发物品),使幼儿难以建立任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小学化的任务模式(如过多书写练习)也容易让幼儿产生抵触情绪,影响长期的任务意识培养效果。
(三)家园协同不足,任务意识培养缺乏一致性
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庭和幼儿园的任务要求往往不一致,导致幼儿认知混乱。例如,幼儿园强调自主完成任务,但家长可能因效率或时间压力而代劳,使幼儿失去实践机会。此外,部分家长对任务意识的理解有限,仅关注任务结果(如“作业是否完成”),忽视过程中的坚持性、计划性等关键能力培养。家园沟通不足也使得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任务执行情况,难以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指导。这种家园脱节的现象削弱了任务意识培养的连贯性,使幼儿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较大的行为差异。
三、幼小衔接中任务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游戏化任务设计激发幼儿主动参与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任务意识培养应融入趣味性强的游戏情境,避免机械训练。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类任务,例如让幼儿担任小小值日生或快递员送货,在模拟社会角色中理解任务的意义。闯关式任务链能增强挑战性,幼儿在完成阶段性目标后获得成就感,逐步提升坚持性。结合幼儿喜爱的故事或动画元素,使任务更具代入感,例如帮小猪佩奇整理房间。游戏化任务的关键在于规则简单且反馈即时,使用可视化进度条让幼儿直观看到自己的完成情况,例如贴纸墙或任务卡片打孔,从而维持参与动力。教师还可以设计团队合作任务,例如小组拼图比赛,培养幼儿在集体中分工协作的能力。
(二)生活化任务渗透强化任务与日常经验的联结
任务意识培养需根植于幼儿的真实生活,避免脱离情境的抽象要求。教师可在班级常规中嵌入任务,例如安排每日天气记录员或植物养护员,让幼儿在照顾环境中自然形成责任意识。家庭任务清单应侧重可操作的具体行为,例如睡前整理书包或餐前摆碗筷,避免模糊指令。生活化任务的设计需注重实用性,例如通过整理玩具比赛培养分类能力,或利用超市购物清单锻炼记忆与执行功能。家长和教师需共同引导幼儿反思任务过程,例如提问刚才收玩具时哪一步最难,帮助其从生活经验中提炼任务策略。还可以结合节庆活动设计任务,例如中秋节制作灯笼,让幼儿在文化体验中培养任务意识。
(三)阶梯式任务分层匹配个体发展差异
任务难度需遵循小步递进原则,从单一指令过渡到多步骤任务。初期可设置即时性任务,例如把积木放进红色盒子,逐步增加时间维度,例如5分钟内完成拼图,再引入计划性任务,例如先画画再收拾材料。教师应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分层设计,对专注力较弱的幼儿缩短任务时长,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加入检查环节,例如找出图中错误。任务分层需结合可视化支持,例如用图片步骤卡提示任务流程,或用沙漏计时器辅助时间管理。阶段性评估可帮助教师动态调整难度,例如每周评选任务小达人,确保每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还可以设计开放式任务,例如用积木搭建一座桥,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四)家园协同机制构建任务培养的一致性环境
家庭和幼儿园需统一任务要求,避免幼儿因标准混乱而无所适从。教师可提供家庭任务指南,明确生活技能目标,例如自己穿鞋或按清单准备物品,并附上具体示范视频。家长通过任务打卡表记录幼儿完成情况,教师定期反馈校园表现,形成双向沟通。家园共育活动能增强合作性,例如亲子任务日,家长与幼儿共同制定周末计划表并分工完成家务。关键是要避免家长包办代替,鼓励放手式指导,例如仅提示接下来该做什么,而非直接代劳。通过微信群分享任务案例,例如小明今天自己整理了书包,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引导方法。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交流任务培养经验,巩固幼儿的任务习惯。
结束语
幼小衔接阶段的任务意识培养,是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的关键环节。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结合阶梯式任务设计和家园协同共育,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任务理解力、执行力和坚持性。教师与家长需保持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以耐心引导代替包办代替,让幼儿在趣味体验中逐步建立自主完成任务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是福建省建瓯市2025年度立项课题《幼小衔接——社会准备中任务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立项批准号:B22112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玉茹.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好家长,2025,(16):84-85.
[2]陈佳佳.指向幼小衔接的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4,(15):113-115.
[3]闫玲.幼小衔接下幼儿园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三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淮安市洪泽实验幼儿园;,2023:483-485.
[4]隋洁儒.浅谈幼小衔接中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策略与方法[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创新思维与教育学科研学术探究论坛论文集(一),2023:134-136.
[5]杨彩霞.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25):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