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培养的策略与干预模式探析
刘丹华
百色市教育局 533000
引言: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韧性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能够帮助教师在面对工作压力、职业挑战等困境时保持积极心态,快速恢复并适应变化。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管理复杂、职业发展竞争激烈等多重压力,心理韧性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探究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培养的策略与干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的因素
(一)工作压力因素
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包括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同时,还要应对各种考核、评比以及家长的高期望,这些工作压力容易使教师产生焦虑、疲惫等负面情绪,削弱其心理韧性。例如,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二)职业发展因素
职业发展是教师关注的重要方面。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竞争激烈,一些教师在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多次评职称未成功,这会对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产生打击,影响心理韧性的发展。此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技能,部分教师可能因难以适应变化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个人特质因素
教师的个人特质,如性格、情绪调节能力等,对其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性格开朗、乐观的教师更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从挫折中寻找经验教训,心理韧性相对较强。而情绪调节能力差的教师,在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难以快速恢复心理平衡,心理韧性较弱。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学校环境
学校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核心场域,其环境的优劣对教师心理韧性有着深远影响。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是基础,它能确保教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得到公正对待,让教师感受到自身的努力和付出被认可,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关注教师工作需求与职业发展,为其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有力支持也必不可少。合理的教学任务安排能避免教师因过度劳累而产生职业倦怠,保障其有充足精力投入教学创新。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能让教师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还能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构建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使教师在温馨的环境中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工作挑战。
(二)加强教师自我调适
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重重压力时,教师自身具备强大的自我调适能力是提升心理韧性的关键。教师需主动增强自我调适意识,积极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像深呼吸、冥想等方法,能在焦虑紧张时迅速平复情绪,保持冷静理智。同时,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教师要学会以正面的视角看待挫折和困难,将其视为成长的宝贵机遇,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自我成长,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增强职业自信心,以更从容的姿态应对工作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三)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在教师心理韧性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能让教师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教育部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或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和帮助,使教师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及时获得有效疏导。家庭是教师温暖的港湾,家人的理解关爱以及分担家务和照顾子女的责任,能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社区组织关爱教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也能让教师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培养的干预模式
(一)认知行为干预
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帮助教师识别和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从而调整情绪和行为。例如,当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可能会产生消极的认知,认为自己教学失败。通过认知行为干预,引导教师重新审视问题,认识到学生行为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完全是自己的责任,从而改变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可以采用个体咨询或团体辅导的形式,让教师在专业指导下逐步改变认知,提高心理韧性。
(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在团体中,教师们可以倾诉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和支持。通过开展各种团体活动,如团队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同时,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氛围,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心理韧性。
(三)专业培训与督导
专业培训与督导能够帮助教师提升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教师了解心理韧性的相关知识和培养方法,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技巧。同时,建立督导机制,由专业人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心理状态进行定期指导和评估,及时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例如,为新入职教师配备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扶,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结束语: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影响教师心理韧性的因素,我们提出了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教师自我调适、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培养策略,以及认知行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专业培训与督导等干预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应将这些策略和模式有机结合,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持续关注教师心理韧性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彤.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学心理韧性模型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15):23-30.
[2]刘倩.中学化学新手教师心理韧性研究[D].西南大学,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