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辅导员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角色与策略研究

作者

王义丹

大连民族大学 辽宁大连 116000

引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家安全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使命。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国家安全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旨在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实施策略及面临的挑战,为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高校辅导员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在国家安全教育中承担着多重角色。作为思想引领者,辅导员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的内涵和重要性。在日常交流中,辅导员可以针对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及时解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安全形势。作为日常管理者,辅导员通过组织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对敏感问题认识不清等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作为危机处理者,辅导员在学生遇到涉及国家安全的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介入,采取适当措施。他们既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又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在处理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避免简单粗暴,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课程融入是辅导员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基础策略。辅导员可以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例如,在网络安全方面,可以结合真实案例讲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主题活动是另一种有效策略。辅导员可以组织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这些活动形式活泼,参与度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新媒体运用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新途径。辅导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发布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制作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这种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能够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危机干预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当发现学生存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思想或行为偏差时,辅导员应及时介入,通过个别谈心、心理疏导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在处理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问题。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时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是专业素养与教育需求存在差距。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的不断拓展,辅导员需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但多数辅导员缺乏系统的国家安全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对隐蔽战线、数据安全等新兴领域的认知不足,导致教育内容深度不足,难以回应学生对复杂安全议题的困惑。例如,在应对网络舆情、心理危机等复合型安全事件时,部分辅导员因缺乏法律、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处置能力受限。

二是教育形式与学生认知特点脱节。传统“说教式”“讲座式”教育占比过高,如单纯依赖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内容抽象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尤其在学生更倾向互动体验、沉浸式学习的背景下,现有教育手段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国家安全理念难以入脑入心。例如,部分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仍停留在发放手册、观看宣传片等层面,缺乏如情景模拟、实地研学等实践性环节。

三是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闭环。国家安全教育涉及学工、保卫、宣传、教务等多部门,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条块分割”现象:辅导员作为一线执行者,常面临资源不足、信息不通等问题;保卫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专业优势未能有效整合,导致教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

四是教育成效评估体系不健全。现有评估多侧重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等量化指标,对学生安全意识提升、行为转化等质性成果缺乏跟踪,导致教育效果难以衡量。部分高校虽开展安全知识考核,但题目设计简单、形式单一,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应对复杂安全风险的能力,也难以据此优化教育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需从以下四方面构建系统性对策:

第一,强化专业化能力建设,筑牢教育根基。系统化培训赋能:定期组织辅导员参与国家安全理论研修、案例研讨和实战演练,邀请党校教授、公安干警、心理专家等授课,内容涵盖网络舆情处置、心理危机干预、国际法务等。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等智库,编制辅导员工作手册、典型案例库,建立跨校交流机制,促进经验互通与资源整合。

第二,创新教育形式载体,提升学生参与感。沉浸式实践教学:借鉴经济管理学院“军营深度体验”模式,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军营、监狱等场所,通过角色扮演、战术训练、模拟法庭等活动强化代入感;运用 VR 技术还原安全事件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应急技能。数字化赋能教育:开发国家安全知识短视频、互动问答H5、虚拟仿真课程,利用“学习强国”“易班”等平台推送案例解析,结合“安全教育进宿舍、进食堂”等场景化宣传,实现教育全覆盖。

第三,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跨部门联动机制:建立由校领导牵头,学工、保卫、宣传、教务等部门参与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协同计划,如保卫处提供安全隐患排查数据、宣传部统筹校内外媒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课程模块,形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联合行动”闭环。校地军民融合:与武警部队、检察院、社区等共建实践基地,开展“军营开放日”“普法进校园”等活动,引入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强化教育实践性。

第四,完善评估反馈体系,动态优化教育策略。构建多元评估指标:从“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设计评估体系,量化指标包括知识测试成绩、活动参与度,质性指标涵盖学生安全日志、危机应对模拟表现、社会实践报告等,定期跟踪学生安全行为转化效果。建立闭环改进机制:通过辅导员工作例会(如某高校“全体辅导员安全工作会议”)定期研判教育成效,结合学生反馈调整内容设计,例如针对网络安全薄弱环节,增设攻防演练、暗网知识科普等专题模块,确保教育精准化、长效化。

四、结论

高校辅导员在国家安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明确角色定位、创新实施策略、应对现实挑战,辅导员能够有效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形式,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国家安全教育格局。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度国家安全意识的新时代青年,也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力量。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辅导员持续投入和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探究[J]. 李奇虎;俞雅莲.领导科学论坛,2022(04)

[2]青年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研究综述[J]. 李尉清.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22(0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