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认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郑凌燕
中共惠东县委组织部 广东省惠东县 5163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组织路线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对干部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的新要求。这些要求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及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目标,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1]。干部人事档案作为承载干部成长轨迹、政治表现和综合素质的核心载体,其“政治档案”与“生命档案”的双重属性愈发凸显。专项审核认定工作作为规范档案管理、强化干部监督的关键环节,对防止“带病提拔”、维护干部队伍公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2]。因此,本文对新时代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认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新时代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认定工作的主要难点
(一)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认定难”
干部人事档案形成过程跨越数十年,受制于不同时期的管理水平、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给今天的精准认定带来巨大挑战。其中材料缺失、错漏、信息长时间不更新是档案审核中最常见也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例如,学历学位材料、入党材料、招工入伍等“入口”材料、职务任免材料等缺失不全。原因有归档不及时、管档责任意识不强、归档制度缺失[3]。记录信息冲突,即同一信息在不同表格、不同时期不一致,是另一个巨大的认定黑洞。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三龄两历”冲突,如出生日期在《入团志愿书》、《首次参加工作登记表》、《入党志愿书》中各不相同。原因在于填写随意、信息不公开不核对、故意造假等。此外,早期政策规定与现行标准迥异,难以用新尺度衡量老问题,尺度极难把握。产生原因有政策变化、地域/行业政策口径差异等。
(二)审核技术要求高带来的“甄别难”
随着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日益凸显,审核与反审核的“博弈”也在不断升级。造假手段已从早期的涂改、伪造,发展到“高科技”造假,如拼接复印、PS 伪造、档案材料偷换、虚假网站认证等。信息核实渠道不畅也是档案审核鉴别的难点所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甚至跨境核实信息难度大。以跨部门核实为例,各部门专有数据系统和保密规定,让一次核实经历发公函、走审批、等回复的漫长过程。境外核实更是难上加难。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制约高效审核的瓶颈。一切工作的核心最终在于人。档案审核是一项对专业素养、知识结构和职业操守要求极高的工作,目前急缺既熟悉档案管理知识,又通晓政策法规、文史知识、防伪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全才”及“复合型”人才。
(三)组织与人情因素交织导致的“处理难”
干部人事档案审核认定工作绝非单纯的技术业务,它发生在复杂的组织环境和深厚的人情社会土壤之中。审核结果直接触及人的“位子”“面子”和“票子”,使其成为各种力量博弈的焦点,处理环节因而阻力重重。其次,部分单位现任领导抱着“新官不理旧账”心态,有意回避和拖延,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来自内部、外部的说情风、关系网干扰,影响审核认定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例如,问题干部本人或通过其同事、下属,直接或间接地向审核小组、分管领导甚至主要领导求情,或通过上级机关、老领导、关系单位甚至一些有影响力人物施压,审核人员面临各种“围猎”与考验。
(四)长效机制缺失引发的“巩固难”
专项审核工作如同一场激烈的“攻坚战”,能够集中火力解决积攒多年的“存量”问题。但若没有稳固的“防线”和长期的“驻守”,旧的问题清理后,新的问题又会滋生。“重审核、轻日常”是最普遍、最典型的“巩固难”问题。大量资源、注意力和压力集中于专项审核期间,一旦审核结束,日常管理又回归松散状态,陷入“一抓就紧、一放就松”的循环。
信息化建设滞后也是“巩固难”症结之一,表现为数字化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系统功能落后、安全防护不足等,该问题严重制约管理效能的提升和监督的有效性。最后,责任追究不到位,如对造假干部处理偏软,对审核责任人追究缺失,“择案而查”的选择性追责等。
二、破解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认定工作难点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破解“认定难”
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材料缺失、信息冲突和政策模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简单方式,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谨、公正的认定体系。首先,制定详尽的认定操作指南。对各类常见问题提供清晰的认定标准和处理流程,统一尺度。其次,建立疑难问题会商机制。组织人事、档案、纪检等部门联合会审,集体决策,减少个人自由裁量权。最后,多方调查取证。通过寻访当事人、查阅原始户籍、学籍档案等多种途径,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真相。
(二)推动技术赋能与人才建设,破解“甄别难”
面对高科技造假和信息壁垒,必须用科技武装审核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稳定化的“档案铁军”。首先,引入科技手段。配备档案文痕检验设备,利用大数据比对、区块链技术(用于信息不可篡改)等提升防伪甄别能力。其次,构建全国性信息核查网络。推动与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一键式”在线核实平台。最后,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常态化、系统化的业务培训,培养“档案审核专家”,并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
(三)强化制度刚性与纪律约束,破解“处理难”
必须用最坚决的态度、最刚性的制度切断人情干扰,维护审核认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首先,明确责任主体。严格落实“谁管理、谁把关,谁考察、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其次,坚决动真碰硬。对发现的问题,无论涉及谁,都要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该纠正的纠正,该问责的问责,绝不姑息迁就。最后,加强纪检监察联动。将档案审核纳入干部监督整体格局,对涉嫌违纪违法者,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
(四)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破解“巩固难”
将专项审核的成果固化下来,防止问题反弹,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日常工作机制。首先,推动日常管理精细化。建立健全档案材料日常收集、鉴别、归档制度,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从源头上保证质量。其次,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全国统一或区域联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最后,完善“凡提必审”、“凡进必审”机制。将专项审核的成果和机制固化为干部选任、调入的必经程序,形成常态化约束。
三、结束语
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将集中专项审核与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紧密结合,方能筑牢档案诚信防线。这不仅是规范干部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锻造忠诚干净、有担当干部队伍的保障,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地见效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干部工作在规范化轨道上持续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张庆利.在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中的体会及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23,(32):9-12.
[2]付士波.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视角下出生日期认定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2(2):85-88.
[3]刘娜.构建干部人事档案常态化审核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兰台内外, 2023(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