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写出鲜活的社区新闻

作者

夏海霞

合肥日报传媒集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11

一、社区新闻的内涵界定与鲜活写作的价值意义

(一)什么是社区新闻?

社区新闻以特定地域范围内的社区为报道场域,围绕居民日常生活场景、社区公共事务处理、邻里互动关系、基层治理实践等内容展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贴近性与服务性特征。不同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或行业新闻,社区新闻的核心受众聚焦于社区内居民,报道内容以“小人物”“小切口”“小故事”为核心,小至邻里间的互助行为、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大至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便民政策的落地实施,均属于社区新闻的报道范畴。从本质来看,社区新闻是一种 “接地气”的信息传播形态,不仅反映了一个地方居民们的生活方式、基层治理特色,侧面展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能及时传递社区动态信息,反映居民的实际诉求,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二)鲜活社区新闻的传播价值

1.强化社区凝聚力构建

鲜活的社区新闻能够深度挖掘居民身边的暖心事与榜样人物,例如“‘合肥好人’樊燕仓 24 年的爱心坚守”“合肥社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等报道,通过具象化的人物形象与事件细节,通过“小人物”的故事让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温度,增强对社区的情感认同和依赖。

2.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社区新闻是基层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信息桥梁”与“矛盾调解纽带”[1]。一方面,鲜活的报道能够将政府出台的便民政策以居民易懂的方式传递出去;另一方面,也能客观反映居民的合理诉求,引起社区相关部门的关注,推动问题解决。例如,有居民反映“物业匆匆撤场,导致小区处于无序状态”,为此,记者不仅实地走访了解现状,还与属地管理相关街道取得了联系,了解具体应对措施,并及时报道和追踪,既起到了及时答疑解惑的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媒体监督属性,助力基层治理效能。

3.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鲜活的社区新闻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角色。通过报道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居民参与,还能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对社区开展的“百家宴”进行报道,生动展现了“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也激发广大居民继续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

(三)鲜活社区新闻的写作准则

鲜活的社区新闻并非追求猎奇内容或过度煽情,而是需遵循 “三真原则”:真实反映社区发展的实际状况、真诚回应居民的现实需求、真挚传递人文关怀精神。具体而言,写作过程中需避免“模式化报道”,应以居民的视角切入,从“小人物”“小故事”这些小切口,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节的描写以及鲜活的案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新闻内容“有温度、有故事、有细节”,确保居民能够轻松理解、主动阅读并产生情感共鸣。在融媒体时代,还需结合多元呈现方式,打破单一文字传播的局限,进一步提升新闻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二、如何提升社区新闻鲜活度?

(一)选题策划:聚焦“小切口”,挖掘“真需求”

选题是决定社区新闻鲜活度的核心要素,优质的选题需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挖掘社区中的“小而美”“小而暖”“小而实”的事件,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确保选题具有针对性与独特性。

1.围绕“居民关切点”,开发“问题导向型”选题

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是社区新闻选题的重要来源,例如小区停车位不足、物业费收取争议、社区养老服务短缺、学龄儿童“课后托管难”等,这些问题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具有天然的关注度。例如,一些媒体长期设置市民热线栏目,通过热线倾听民声、了解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联系相关职能部门,推进问题的解决,并做全程跟踪报道,这篇报道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问题,还因贴近生活而获得了广泛的居民关注。

2.挖掘“社区特色资源”,打造“差异化”选题

每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人口结构特征、产业发展优势,这些“独有资源”是打造差异化社区新闻的关键[2]。例如,包河区大圩镇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社区,既有丰富的农文旅资源,又有城市建设小区,居民既是拥有农田的“农民”又是搬进城市小区的“市民”,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便可以围绕系列报道,例如“农民+市民,如何帮助居民‘洗脚上楼’?——大圩镇基层治理模式探索”,不仅突出了社区的个性化特色,还为基层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3.关注“平凡人物故事”,开发“暖心型”选题区中的普通居民往往蕴含着最鲜活的故事素材,如社区志愿者、退休教师、社区医生、热心邻居等,他们的日常行为中藏着社区的温度与活力。例如,包河区义城街道,发现社区部分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后没人帮忙看护,社区便提出了“共享妈妈”的理念,组织辖区有时间、有意愿的妈妈们成立“共享妈妈”团,每天在固定时间看护有需求的孩子,不仅为孩子们辅导作业,还会给孩子们设计各类有趣的活动,通过孩子们的感受、家长的感受以及“共享妈妈”的现场描写,不仅传递了社区正能量,引发了居民的广泛情感共鸣。

(二)内容呈现:强化“细节描写”,构建“完整故事”

如果说选题是社区新闻的“骨架”,那么细节描写与故事化叙事就是填充“血肉”的关键,只有通过具体的细节与完整的故事,才能让新闻内容“看得见、摸得着”。

1.捕捉“微观细节”,增强新闻的“画面感”

细节是新闻内容的“眼睛”,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比大段的叙述更具感染力。例如,在报道“合肥好人”樊燕仓 24 年的爱心坚守时,记者通过加入具体细节描写,让樊燕仓的个人形象有了更加具象化。“快递员杜建中刚送完件,熟门熟路地踏进店门。” 通过“熟门熟路”这一细节,让读者对樊燕仓坚持 24 年的好事,有了一个情感上的认知。又如,“‘来啦啊,还是老规矩?’‘嗯,一碗蛋炒饭!鸡蛋多放一个!’‘好嘞——马上好!’”这简短的 3 句对话,让一个热情好客的樊燕仓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新闻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2.引用“居民原声话语”,增强新闻的“接地气”属性

居民的日常话语往往充满生活气息,真实反映其内心感受,在新闻中适当引用居民的原声话语,能够让报道更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例如,在报道“体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时,若仅客观描述城市精细化管理都涵盖哪些内容,会显得生硬;而加入居民的原声引用后,效果则更生动:“第一次听说‘城市精细化管理’,感觉基层工作涉及到各个方面,想做好真不容易。”“家长徐女士表示,希望以后多开展这类活动,让更多家庭了解和体验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相比记者的客观叙述,居民的真情实感更能反映事件的实际价值,也让新闻内容更具感染力。

(三)表达形式:创新呈现模式,优化“语言风格”

随着融媒发展,新闻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发展,传统媒体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也运用了许多新媒体手段,例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漫画、直播等,如何合理利用不用的呈现模式,优化“语言风格”,可以让社区新闻更生动、更易读,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

互动性、趣味性强的社区活动,图文报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没有强烈的现场感,故记者可以选择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弥补现场感,如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拍摄探访视频等方式对活动进行预告,活动当天可选择视频直播、图片直播的方式,通过真实的镜头实时展现活动现场氛围、居民真实体验,直观、生动地展现活动的趣味性、可参与性,提高社区活动吸引力,如社区将于元旦当天开展“迎新跑”活动,可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提前征集、预告,活动当天也可以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展现活动现场氛围、居民风采,活动结束后,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图文报道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又或者,向居民宣传最新的政策法规,靠文字有时会显得艰涩难懂,此时便可选择“动漫”“一图读懂”等模式,将关键信息拆解成居民易懂的语言,通过图文相结合的方式清洗呈现,让居民读得懂且用得对。例如(合肥日报社)“图个明白”融媒体工作室,致力于“图个明白,一看就懂”,用数据和创意,将新闻可视化,增加了新闻趣味性。

除了呈现模式的选择,社区新闻还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打造不同的垂直类融媒体账号,如(合肥日报社)打造的文旅号“小晚的慢时光”、侧重暖新闻的“自来卷的任同学”、侧重医疗普及的“医点通”等,这些融媒体工作室的打造,将社区新闻朝着越来越专业的角度发展,在报道社区新闻的同时,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将更多更加专业性的知识带进社区,将更多的社区小人物、小故事通过垂直类账号进行分众传播,使传播更加准确、影响更加深远。

结论

综上所述,提升社区新闻的鲜活度需从选题策划、内容呈现和表达形式三方面协同发力。选题应聚焦居民关切的“小切口”,挖掘真实需求;内容要通过细节描写和居民原声增强画面感与代入感;表达形式则需融合图文、短视频等融媒体手段,创新语言风格与传播渠道。唯有如此,社区新闻才能真正“接地气、有温度”,既强化社区凝聚力、助力基层治理,又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成为连接政府与居民、传递民生温度的重要桥梁,最终实现“小新闻”服务“大民生”的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1]蔡瑜.社区新闻创新实践与提升之路[J].中国报业,2025,(04):44-45.

[2]侯慧琴.融媒体时代社区新闻采写模式的创新[J].记者摇篮,2024,(07):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