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刘宁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对于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的 6 所高职院校在 “一带一路” 背景下,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本文旨在对这些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 “一带一路” 的能力提供参考。
一、陕西省 6 所高职院校与 “一带一路” 企业合作模式案例分析
(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 “三双” 境外育人模式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校企 “双优”、“双元”、“双融” 驱动的 “三双” 境外育人模式。学校携手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参与建成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校企 “双优” 驱动,研制专业和课程标准,开发双语教材和在线课程,建设数控机床实训室。此外,学校联合企业在印尼建立 “秦岭工坊” 中文 + 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订单班、联合培养本科生等项目,实现校企 “双元” 共同培养人才。同时,学校以 “中文 + 职业技能” 项目为抓手,融入企业文化和岗位真实项目,按照校企资源 “双融” 模式精准培养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二)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技术大学、哈萨克中国银行合作开展 “中哈秦岭工坊” 项目。该项目充分整合 “两校一企” 三方优势,成立 “两校一企” 管理委员会,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合作专业聚焦大数据与会计、金融服务与管理领域,旨在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财经类技术技能人才。
(三)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盟、院、坊、圈” 合作办学格局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 “盟、院、坊、圈” 合作办学格局。学校的肯尼亚铁路培训中心获批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中肯铁路运输类专业鲁班工坊建设项目入选 “未来非洲 - 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特色项目”。学校还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签署共建 “秦岭工坊” 协议,探索设立中乌铁道学院,实施联合培养项目。此外,学校在孟加拉国挂牌 “铁路培训中心”,建设 “秦岭工坊”,并为越南企业开展盾构技术培训班。
(四)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直属第 99 职业技术学校签署新能源汽车 “秦岭工坊” 项目落地协议并揭牌。北方智扬职教集团作为中方企业,首批投入 12 个教学模块设备,学院印制双语教材用于项目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定向培养技术人才,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中亚市场的服务网络建设。
(五)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企业 + 高校 + 专家” 多元化学习模式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联合为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培训员工,采取 “企业 + 高校 + 专家” 的多元化学习模式。通过实操和理论学习,学员们全面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基础知识,掌握各系统的运作原理和协作关系。学院积极响应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向世界输出中国城市轨道和中国企业的标准与规范。
(六)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秦岭工坊” 项目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西安天翼智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吉无人机应用技术 “秦岭工坊” 培训项目。“秦岭工坊” 以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求实高效、共同发展” 为原则,为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职业技能人才。目前,“秦岭工坊” 项目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联盟积极输出国家级岗位职业标准和配套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人才培养针对性强:通过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能够根据企业在 “一带一路” 国家的实际需求,精准培养本土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促使高职院校将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服务企业海外发展: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本土人才,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提高了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海外发展。
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 “走出去”,将中国的职业教育标准和教学模式输出到海外,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二)不足
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如短期的培训项目,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深度的产教融合项目。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在与 “一带一路” 国家的企业和院校合作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管理困难等问题,影响合作的效果。
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足:高职院校缺乏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师资队伍,难以满足“一带一路” 背景下校企合作的需求。
资金投入不足:境外办学、实训基地建设等合作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这方面的资金支持相对有限。
三、优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
政府应加强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 “走出去” 的引导和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协调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二)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派教师出国培训、引进海外人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合作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语言培训等方式,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五)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高职院校和企业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为校企合作 “走出去” 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一带一路” 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对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的 6 所高职院校在与 “一带一路” 企业的合作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提升合作效果,为 “一带一路” 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来源:2025 年度陕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陕西省 6 所高职院校为例,项目号:2025SZX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