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问题意识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代琳

四川省安岳县林凤小学642354

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基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为例,探讨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对策,旨在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问题意识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沃土。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为例展开探讨。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草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草原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草原奥秘的欲望。当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时,就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更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设问,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以《桥》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这座桥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深入文本,分析桥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情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种从表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以《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你会提出怎样的环保建议?”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也能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得到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设置缺乏针对性

目前,有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缺乏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抽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以《丁香结》一课为例,如果教师只提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样笼统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领悟课文的情感内涵。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深层含义。

(二)问题探究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虽然提出了问题,但是在组织学生探究时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2]。以《竹节人》一课为例,教师提出“竹节人为什么被称为‘竹节人’”这个问题后,如果马上要求学生回答,那么学生的思考就难以深入。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答案。

(三)问题反馈缺乏有效性

在问题探究后,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有效的反馈,没有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也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少年闰土》一课为例,当学生回答出“闰土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孩子”时,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同时追问“闰土身上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挖掘闰土的勤劳、机智等特点。只有通过有效的问题反馈,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不断提升。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对策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展示几张夏日风光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觉得夏天像什么?有什么样的味道和颜色?”这样的问题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夏天,感受夏日的美好,从而激起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疑问、矛盾或冲突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思考“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引导问题探究,培养思维品质

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自由讨论“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应该怎么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是否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安危、是否要为国家利益而牺牲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学习《穷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穷人的生活困境与人性光辉”展开讨论。首先,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桑娜和渔夫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决定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一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从文本中寻找线索,分析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无私的善良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在思考中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拓展问题视野,激活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问题视野,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习《三黑和土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农村,除了火神爷,还有哪些民间信仰”,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的殿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身边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课文中的智慧去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长征路上的故事,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再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结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加强对问题设置、问题探究、问题反馈等环节的优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语文学习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孟栋儒.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世界儿童,2024(3):32-34.

[2]许艳.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J].天津教育,2024(1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