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张永斌
青海百鑫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青海西宁 810000
引言
主体结构是建筑的受力骨架,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有可能发生倒塌、开裂等问题。传统的监理方式通常依赖经验和事后检查来把控建筑主体结构质量,在日益增加的建筑质量和准确性上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主体结构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逐步向“过程管控+技术赋能”发展,BIM 技术、物联网监控等新技术被应用到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化、数字化管控当中来。本文就是针对主体结构施工监理工作,从流程和实践操作上进一步总结质量控制要点,并对此展开探讨。
1 监理在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中的作用分析
1.1 工程施工“动态管控者”。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随着监理模式的变化,传统“旁站记录”较为静态的监理方式被打破。在主体结构施工中,监理进入到动态的过程控制之中,把过程控制重心前移至日常管理,在工程开始后先建立“预判—监测—纠偏”三位一体的闭环管理体系,能够对模板安装精度、钢筋连接质量及混凝土浇筑工艺等主要方面予以重点跟踪。
1.2 精准执行技术标准的“精准执行者”。
为贯彻实施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将技术标准转化成具体的施工行为。在建筑主体工程监督过程中,通过发挥监理监督作用,能够严格检查焊工资格、焊接工艺参数以及焊缝检测等,确保了工程整理质量。
1.3 多方参与的“高效协调者”。
主体结构施工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材料供应商等等。监理可以搭建协同管理平台来实现各方之间的信息同步和问题及时反馈,避免因钢筋保护层厚度实际值与设计值之间产生误差,确保各方面的工序能够到达协同管理要求。
2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监理质量控制原则
2.1 数据驱动的精准控制原则
数据驱动的精准控制原则主要是摈弃传统的“经验判断”,把量化的数据作为质量控制的主导数据。主体结构施工监理过程中,通过利用回弹仪、碳化深度测量仪等检测仪器采集混凝土实体强度数据,对每一个构件抽检。同时,采取激光扫描生成三维点云模型的方式进行自动比对设计值、实测值,将偏差数据直接对接到监理管理平台,实现了问题的质量可视化显示和追责 。
2.2 风险导向的前置控制原则
风险导向的前置控制原则基于主体结构施工风险数据库,对高风险环节实施 “提前介入 + 专项防控”。针对深梁钢筋密集区易出现的振捣不密实问题,监理在施工前组织专项交底,明确振捣棒型号、插入点间距、振捣时间。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前审核温控方案,要求预埋测温管每50m3 布置 1 组,实时监测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差,当差值接近 25cC 时启动温控预案,避免温度裂缝产生,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发生率控制在 3% 以内。
2.3 全链条协同控制原则
全链条协同控制原则就是破除“各工序孤立管控”的限制,形成从材料进场至实体成型的质量协同管控全过程系统。就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而言,在工程监理方面,将质量控制进一步延伸到预制构件的制造环节,并对其模具规格、钢筋笼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作予以驻厂监造;同时核验运输过程中的构件防护情况,避免出现构件边角破损问题。
3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监理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3.1 模板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第一,采用“有限元模拟 + 现场验证”的方式进行模板设计校核。在高大模板支架审批中,必须要求施工单位提供 ANSYS 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下审核其立杆轴力分布的最大轴力应 ⩽0.8 倍设计承载力、横杆挠度 了支架坍塌的风险概率 60% 。 第二,推广“模块化快拆体系”的安装质量管控。对标准层模板施工的重点是:要求监理控制好模块拼接精度 ≤2mm 、立杆垂直度(≤1/500)、可调托座伸出长度( ⩽300mm)Ω 。通过 BIM 技术把模板模型在工厂中预拼装,发现并及时解决梁、柱节点处的模板碰撞问题,可以降低现场返工率约 50% ,而后再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模板周转次数大于等于 5 次,降低材料消耗,提高材料利用率。 第三,建设“强度-工况”相关联的拆模控制体系。模板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过程中,需增加常规同条件试块强度检测,并采用成熟度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通过测温芯片监测养护温度,待达到 1800qC⋅h 成熟度且对应强度不低于 75% 设计值时,方可批准拆模。 3.2 钢筋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第一,对材料进场施行“材料溯源 + 性能预判”的进场管控。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钢筋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扫码即可获取生产厂家、炉批号、检测报告等信息。对 HRB400E 高强度钢筋等类型,在产品取样后增加重量偏差检测,对于每批钢筋需抽取 5 根( ⩾5m ),且偏差需 ⩽7% ,杜绝“瘦身钢筋”的现象。 第二,采用创新的钢筋连接质量“分级管控”的模式。对于梁柱节点等主要受力部位的机械连接,应采取一级接头,并且接头面积比例不能超过 50% ,利用人工用扭矩扳手逐一检验,如直径 25mm 钢筋的终拧扭矩应大于等于 300N⋅m⨀ 。焊接连接部分,引入焊缝数字成像检测技术,利用 AI算法自动判定焊缝裂纹、未熔合等缺陷。 第三,推广使用“三维扫描+BIM 比对”进行安装精度控制。通过手持激光扫描仪对钢筋骨架进行扫描建立点云模型,对比 BIM 设计模型,自动生成钢筋间距、排距、保护层厚度的偏差值;对悬挑板上部钢筋重点检查锚固长度 ≥1.5LaE 以及支座处弯钩角度是否达到 135∘ °,利用 AR 技术把设计值置于现场实景中给工作人员查看,以便工作人员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及时校正和修改。 3.3 混凝土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要点 第一,搭建“智能配比 + 动态调整”配合比控管机制。混凝土工程监理质量控制过程中,针对 C40 及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中应用矿物掺合料优化技术时,需由监理审核粉煤灰掺量 ⩽30% ,矿粉掺量 ⩽40% ,提供 28d 活性指数报告 ≥75% 。而在施工中根据砂石含水率情况及时调整用水量,每工作班检测不少于 2 次。 第二,建立“养护效能评估”机制。对普通混凝土智能养护膜应保持养护时间 ≈90% ,通过湿度传感器进行监理抽查养护效果;对于预应力混凝土,采用“温度-强度”双控养护方式:养护室恒温控制在 20±2∘C ,。同时以混凝土强度的增长速度来确定养护时间,即在养护期间每隔 24h 检测 1 次混凝土强度的增长速度,在满足 7d 龄期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等级80% 要求下结束养护。 4 结语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监理质量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监理自身作用定位、控制原则和重点进行转变创新。因此,监理方要做好发挥动态管控、标准落实、协同管控等工作的发力点,并且从数据驱动、风险导向及全链条协同方面入手,建立更加完善的控制体系,以保障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程志西.浅析房屋建筑主体结构工程质量监理控制要点[J].新型工业化,2020,10(09):133-134. [2]赵阳.基于建筑主体结构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路径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08):101-103. [3]朱必豪.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J].建筑与预算,2023,(0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