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施工中常见问题与精细化管理策略探析
陈红伟
永康市城投城市改造开发有限公司 浙江永康 321300
伴随着我国“双碳”建设目标和建筑工业化的转变,建筑电气施工也正在发生着由传统粗放型到技术密集型发展的深刻转变。BIM 技术的运用,装配式电气施工技术的普及,在重构施工流程的同时,对管理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电气系统智能化和绿色化趋势也使施工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性,节能性以及安全性等多目标。所以深入分析建筑电气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精细化管理策略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和促进行业技术革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电气施工中常见问题
(一)智能化系统集成适配性不足
在建筑智能化的今天,电气施工需要考虑传统配电和智能系统的协同作用。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各种智能设备之间的协议标准不够一致,传感器,控制器和建筑电气系统之间数据交互有障碍,导致集成化管理很难实现。与此同时,施工阶段智能化系统预留界面精准度控制不到位,管线预埋,设备安装等环节脱离了后期系统升级的要求,造成智能化功能扩展困难,提高改造难度和费用,弱化建筑电气系统前瞻性和灵活性[1]。
(二)新型材料应用工艺把控偏差
新型环保、高性能的电气材料层出不穷,但是施工人员对于新材料的性能把握不足,施工工艺仍然采用传统方式。比如,新型防火电缆在铺设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其特殊的要求对弯曲半径加以控制和固定处理;新型绝缘材料连接工艺达不到标准要求,容易造成接触不良或者绝缘性能降低等问题。施工单位对于新材料的应用规范研究落后,针对性的技术交底不强,使新材料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埋下了隐患。
(三)装配式电气施工节点衔接不畅
装配式建筑的兴起对电气施工提出新要求。在工厂预制完成之后,电气部品部件在现场安装阶段与建筑结构以及其他机电系统的连接变得尤为关键。由于在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装配式施工的特性,预留孔洞,管线的位置和预制构件不符,导致现场频繁进行调整。不同施工单位之间的部品交接,安装工序的衔接等方面缺乏有效的配合,造成施工进度的滞后性和部品损坏风险的加大,从而影响了建筑电气系统的整体质量和装配效率。
二、建筑电气施工中精细化管理策略
(一)构建智能设备协议适配库,规范预留接口预埋标准
在建筑电气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设备之间协议的兼容性和接口预埋的准确性对系统集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建设智能设备协议适配库需要一个动态化和分层级协议数据库框架。具体来讲,对主流建筑电气智能设备进行全面梳理,覆盖了电力监控、照明控制和安防系统,收集了各个设备通信协议的原始文档并组建了基础协议资源池。利用标准化数据建模技术对协议参数结构化解析并构建了包括协议类型,数据格式和通信端口在内的关键信息属性标签体系[2]。
针对协议适配库的更新维护,制定了设备协议定期采集机制,并与设备厂商进行技术迭代动态对接,实现了协议适配库版本同步更新。在规范预留接口预埋标准中,制定了覆盖不同建筑功能区域接口预埋技术指南并对接口类型,安装位置和防护等级参数要求进行了明确。引入 BIM 技术对接口预埋点位进行三维模拟,并利用碰撞检测对预埋路径进行优化,最终形成可视化预埋施工方案。同时构建了界面预埋质量追溯体系,预埋施工时各界面均有唯一性的编码标识并记录施工人员、物料批次、验收时间,从而达到全流程质量管控的目的。
(二)制定新材料施工工艺操作手册,强化专项技术交底流程
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在电气施工中的广泛应用,规范施工工艺已经成为确保工程质量的重点。编制新材料施工工艺操作手册需要多维度材料工艺研究体系。与材料供应商,科研机构和行业专家共同对低烟无卤电缆和纳米绝缘材料这类新型电气材料进行专项技术研究并结合实验室测试和工程试点,得到了各种环境情况下材料性能数据和施工参数。
基于研究成果,编制标准化施工工艺流程图,对材料运输,储存,处理和安装过程中操作步骤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细化。加强专项技术交底过程,利用三维动画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方式,实现复杂施工工艺向可视化教学资源转变。建立技术交底评价机制,施工人员需要经过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双重评价才能参加新材料的施工。同时,在施工现场布置工艺样板展示区直观地展示了新材料施工的技术要点,可供施工人员现场研究借鉴。
(三)建立装配式施工节点协同机制,优化部品衔接管控体系
建筑电气装配式施工过程中部品衔接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装配式施工节点协同机制的建立需要搭建一个全参与主体的协同管理平台。将设计单位,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多方数据资源进行集成,在数据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施工节点信息模型并对设计图纸,部品参数和施工进度进行实时分享和协同更新。建立施工节点协同作业标准,确定各参与主体在部品深化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输安装过程中的责任和协作流程[3]。
再者,优化部品衔接管控体系并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电气部品接口的标准化设计和部品接口参数数据库的构建。在部品生产环节中,采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部品的高精度加工,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检测部品的质量,保证部品的尺寸精度满足设计要求。施工现场利用定位导航系统和智能吊装设备结合实现部品精准安装并利用传感器对部品衔接状态实时监控和安装偏差动态调节。
三、结语
建筑电气施工质量和效益深刻,影响着建筑工程整体效能和行业发展进程。面对智能化、新材料和装配式发展潮流的挑战,只有把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整个建设过程中,并在系统集成和工艺把控上下功夫、协同作业等多维度的创新和优化能够有效解决施工难题,促进建筑电气施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为建筑行业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构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朋彪.高层公共建筑电气供配电线路线损计算方法[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2):13-15.
[2]张海飞.建筑电气工程安装及调试对策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5,(12):239-241.
[3]铁成强.基于PLC 的建筑电气施工质量控制方法[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5,(06):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