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探究

作者

王少卿

河北省定州市西只东小学 河北定州 073000

一、实践性作业: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桥梁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强调“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培养,尤其需要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反思和实践。传统的纸笔作业侧重知识记忆与理解,难以满足素养培育的深度需求。实践性作业以其情境性、体验性、探究性和行动性,成为连接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促进知识向素养转化的关键桥梁。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实践性作业设计原则

素养本位原则:作业目标应清晰指向一项或多项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例如,设计服务社区的作业指向“责任意识”,模拟法庭活动指向“法治观念”。

生活化情境原则:作业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或模拟真实世界,激发内在动机,解决真实问题。教材中大量生活化主题(如家庭责任、公共生活、环境保护)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

主体实践原则: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社会交往、问题解决等实践活动。作业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

知行合一原则:作业设计应引导学生将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并在行动中深化认知,反思调整,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开放多元原则:作业形式、完成方式、成果呈现应多样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创造性思维。评价也应关注过程表现与素养发展。

三、实践性作业类型与案例分析

以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三类典型实践性作业案例,并且呈现其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和设计意图。

(一)案例一

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

“我是社区小管家”:

1.观察记录:观察小区/校园一处公共设施使用与维护情况(如健身器材、宣传栏),记录问题。

2.行动建议:设计一份图文并茂的“爱护建议卡”(可包含温馨提示、简易维护方法)。

3.实践推广:将建议卡张贴在合适位置或向物业/学校管理部门提交。

核心素养指向:

责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道德修养:爱护公物,遵守公德。

健全人格:社会参与能力。

设计意图:将公共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维护行动,体验作为社区/学校小主人的责任。作业成果(建议卡)具有实用价值。

(二)案例二

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

“家庭责任岗”体验周:

1.认领岗位:选择一项固定的家庭责任(如饭后收拾碗筷、照顾绿植、整理自己书桌)。

2.每日记录:用简单表格或图画记录一周履职情况(做了什么?感受如何?遇到困难怎么解决?)。

3.家庭分享会:周末向家人汇报体验,交流感受,听取反馈。

核心素养指向:

道德修养:孝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

健全人格:勤劳品质,自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感。

设计意图:通过持续一周的真实岗位体验,深化对家庭责任的理解,培养劳动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亲子沟通。

(三)案例三

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追寻身边的红色印记”微项目:

1.探访:在家长或老师指导下,探访本地一处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烈士陵园、旧址等)或采访一位老党员/老战士(可录音录像)。

2.记录与整理:收集资料(照片、故事、物件图片),整理成一份“我的红色发现”简报(形式:手抄报、PPT、短视频等)。

3.分享感悟:在班级讲述探访故事或展示简报,分享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受。

核心素养指向:

政治认同:了解党史国情,增进爱党爱国情怀,认同革命精神。

责任意识: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

健全人格: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将宏大主题“具象化”,为身边可感的资源,通过亲身探访、采访等实践活动,深化对党史国情的感性认识,激发情感认同。

四、实施保障与反思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需从作业布置者转变为作业设计师、过程指导者和成长见证者。需深入理解课标、教材,精心设计任务,提供必要支架(如观察记录表模板、访谈提纲建议),关注过程反馈。

家校社协同:实践性作业常需家庭、社区资源支持。教师需做好沟通,明确任务意义和安全要求,争取家长理解配合,链接社区资源(如联系红色教育基地)。

过程性评价:建立重过程、看表现、促发展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参与度、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态度变化及最终成果体现的核心素养发展。可采用观察记录、访谈、作品分析、学生自评互评、成果展示汇报等多种方式。

安全与适度:设计必须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范围,任务难度、强度、所需资源应适度可行。

资源建设:学校层面可逐步建立校本的实践性作业资源库(包含优秀案例、工具模板、合作资源点信息等),促进经验共享和持续优化。

五、结语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绝非课堂的简单延伸,而是撬动学生深度学习和素养生成的重要支点。它要求我们超越纸笔,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通过科学设计、有效实施与多元评价,实践性作业能够有效弥合认知与行动、学习与生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鸿沟,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教研员与一线教师,我们需持续探索实践性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让作业焕发应有的育人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高德胜.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4):4-11.(注:此为代表性学者观点示例,实际写作需引用具体相关文献)

[3]冯建军.实践性作业: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1(03):65-70.(注:此为代表性学者观点示例,实际写作需引用具体相关文献)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