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结构设计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技术应用

作者

于志伟

河南酷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项城 466200

引言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建筑节能已成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较大比例,其中结构设计与建筑能耗密切相关。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往往侧重于承载力与安全性,对节能性能的考量相对不足。随着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设计在建筑节能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优化结构体系、创新结构形态以及关注结构全生命周期节能,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1 结构优化与节能材料协同应用技术

1.1 轻质高强结构体系节能设计

钢结构与木结构体系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应用广泛。从热工性能角度来看,钢材的导热系数较高,但通过合理的节点设计与保温措施,可有效降低热桥效应。例如,在钢结构建筑中采用断桥隔热技术,在钢构件与围护结构连接处设置隔热垫片,阻断热桥传导路径,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木结构则具有良好的天然保温性能,木材的多孔结构使其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在木结构建筑设计中,可通过优化墙体构造,增加木材的堆积密度,进一步提高其保温隔热效果。

结构自重的减轻对空调能耗具有间接影响。轻质高强结构体系减少了建筑物的整体重量,降低了地基承载力要求,从而减少了地基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较轻的结构自重使得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空调系统所需克服的结构热容较小,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启停频率与运行能耗。

1.2 复合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PC 构件)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围护结构形式,将保温层与混凝土结构一体化预制,有效解决了传统外墙保温易脱落、耐久性差等问题。在节点设计方面,需重点关注热桥控制。通过优化墙板与梁、柱等结构构件的连接节点,采用断桥锚栓等连接方式,减少热量通过节点的传导,提高墙板的整体保温性能。

钢结构住宅外挂保温装饰板集保温与装饰功能于一体,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抗风揭与防火协同设计。在抗风揭方面,通过合理设置锚固件的数量与间距,确保保温装饰板在风荷载作用下不发生脱落。在防火方面,选用防火性能良好的保温材料,并在保温层与钢结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止火灾蔓延,保障建筑物的消防安全。

2 结构形态与建筑能耗动态响应技术

2.1 仿生结构节能设计

曲面壳体结构模仿自然界中贝壳、蛋壳等形态,具有独特的力学性能与空间形态。在建筑设计中,曲面壳体结构可实现对自然采光的优化分配。通过合理设计曲面形状与朝向,使阳光在室内形成均匀的光照分布,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时间与能耗。同时,曲面壳体结构的曲面形态可增加室内空间的光反射面积,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仿树形分形结构具有丰富的层次与自相似性,在建筑通风设计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模仿树木的分支结构,设计建筑的风环境适应性通风系统。在夏季,利用分形结构的通道引导自然风进入室内,实现自然通风降温;在冬季,通过调整通风口的开启与关闭,减少冷风渗透,降低采暖能耗。

2.2 可变结构节能系统

伸缩式遮阳构件与建筑立面的结构集成是一种有效的节能设计策略。根据不同的季节、时间与太阳高度角,通过机械或电动装置控制遮阳构件的伸缩,实现对太阳辐射的有效遮挡。在夏季,遮阳构件伸出,减少阳光直射室内,降低空调负荷;在冬季,遮阳构件收缩,让阳光充分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减少采暖能耗。

地源热泵竖井结构与地下空间利用的耦合设计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地下竖井中的换热器与地下土壤进行热量交换,为建筑物提供制冷与采暖能源。将地源热泵竖井结构与地下空间利用相结合,在地下空间设计中考虑竖井的布局与施工要求,既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又可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建筑能耗。

3 结构全生命周期节能增效技术

3.1 施工阶段结构节能控制

装配式结构在建筑领域应用渐广,其施工快、质量可控优势显著。在节点连接方式设计环节,热损失量化分析至关重要。以焊接和螺栓连接为例,二者对热桥影响差异明显。借助先进建模软件建立精准热桥模型,模拟不同连接方式下热量传递路径与损失情况。通过大量数据计算与对比,筛选出热损失最小的节点连接方式。如此,在施工阶段便能有效规避因节点热桥引发的能源浪费,降低建筑能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后续建筑运营阶段的节能奠定良好基础,符合绿色建筑发展理念。

3D 打印混凝土结构技术为建筑节能开辟新径。在打印过程中实现保温层一体化成型是关键创新。向混凝土打印材料中科学添加保温颗粒,或采用双层打印技术,使保温层与结构层同步打印。相较于传统施工,传统方式需分别施工保温层与结构层,不仅易产生热损失,还延长施工周期。而3D 打印技术避免了这些问题,在缩短工期的同时,确保保温层与结构层紧密结合,减少热量散失通道,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与建筑整体节能性能,推动建筑行业向高效节能方向发展。

3.2 结构耐久性与节能持续性

高耐久混凝土对保障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意义重大。其具备出色的抗渗性与抗腐蚀性,可长期维持稳定性能。在混凝土制备时,优化配合比是关键一步,精确控制各原材料比例,确保混凝土内部结构致密。同时,合理添加矿物掺合料与外加剂,如粉煤灰、减水剂等,进一步改善混凝土性能。高耐久混凝土能有效抵御开裂、碳化等问题,避免因这些问题导致保温层损坏。一旦保温层受损,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高耐久混凝土从根源上保障了建筑节能的持续性,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

钢结构防腐涂层与反射隔热功能的复合设计独具优势。在钢结构表面涂刷兼具反射隔热功能的防腐涂层,形成双重保护屏障。一方面,涂层隔绝钢结构与外界环境,阻止水分、氧气等腐蚀介质接触钢结构,防止腐蚀发生,延长钢结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反射隔热涂层能高效反射太阳辐射,降低钢结构表面温度。钢结构热胀冷缩程度减小,变形风险降低,同时室内空调无需过度制冷来抵消钢结构传导的热量,从而降低空调负荷。这种复合设计实现了防腐与节能的协同增效,提升钢结构建筑的综合性能。

结语

结构设计在建筑节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巨大的节能潜力。通过结构优化与节能材料协同应用、结构形态与建筑能耗动态响应以及结构全生命周期节能增效等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能效。未来,随着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不断发展,结构设计在建筑节能领域将不断创新与完善,为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建筑行业应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英.数据挖掘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23,39(05):I0002-I0002.

[2]汪洋,姜淏予,宋晋.BIM 技术在建筑设计校审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23,44(S01):310-313.

[3]许朋汝,周俊辉,任力晖.节能减碳技术在体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24,40(03):I0016-I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