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程特种设备运行安全风险防控研究

作者

李建宝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向高层化、大型化发展,特种设备的使用频率和复杂度显著提升。近年来,因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风险管理中的短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涉及设计、安装、使用、维护等多环节,需构建全链条防控机制。本文基于工程实践与理论分析,提出系统性防控框架,旨在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动行业安全水平提升。

一、特种设备运行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型

建筑工程特种设备的运行安全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核心类型可归纳为机械性风险、人为操作风险及环境关联风险。机械性风险主要体现在设备自身的设计缺陷、材料疲劳、零部件磨损等方面,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突然失效,进而引发严重事故。例如,塔吊的钢结构长期承受交变荷载,若未定期检测焊缝或螺栓连接状态,极易出现断裂风险。人为操作风险则涉及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安全意识及作业规范性,包括无证上岗、违规超载、误操作控制系统等行为,这类风险往往因管理疏漏或培训不足而加剧。环境关联风险则包括极端气候条件如台风、暴雨、高温等对设备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施工现场地质条件不稳定导致的设备倾斜或坍塌。这三类风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例如恶劣天气可能加速机械部件的磨损,而操作失误可能进一步放大环境因素的危害。因此,在风险防控过程中需采取综合性措施,针对不同类型风险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确保设备运行的全周期安全。

二、风险成因的多维度分析

特种设备运行安全风险的成因可从技术、管理及法规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技术层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设备本身的可靠性不足以及监测手段的落后,许多施工企业为节约成本,采购低价劣质设备或忽视定期维护,导致设备带病运行。同时,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难以实时捕捉设备异常,故障预警存在滞后性。管理层面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包括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现场监管流于形式、应急预案缺失等。部分企业将安全管理视为负担,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分级管控机制,使得隐患长期积累。法规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标准滞后与执行不力,现行特种设备安全规范对新兴技术如智能塔吊、自动化架桥机的覆盖不足,监管部门对企业的检查频次和处罚力度也存在地域性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建筑行业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安全投入之间的矛盾,企业往往在成本压力下牺牲安全标准。要破解这一难题,需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双管齐下,例如将安全绩效与招投标资格挂钩,激励企业主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三、防控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路径

构建特种设备运行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需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分级管控的原则。技术路径上应大力推进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通过安装振动传感器、应力监测仪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管理路径上需推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安全员、操作人员等各层级的职责,并将风险防控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法规路径上建议行业协会联合政府部门加快标准更新,针对数字化、自动化设备制定专项安全规程,同时强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督作用。此外,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设备健康档案系统,记录从采购到报废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数据,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防控体系的落地离不开资金和人才支持,企业应设立安全专项预算,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新兴设备操作培训。

四、智能化技术在风险防控中的应用前景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防控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人工智能算法可通过分析历史故障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提前识别设备潜在失效模式,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轴承磨损预测能减少突发性停机事故。数字孪生技术则通过构建虚拟设备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帮助优化参数设置并规避实操风险。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可确保巡检记录、维护日志的真实性,为事故责任追溯提供可靠证据。然而,这些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感器部署成本高、跨平台数据互通性差、基层人员接受度低等问题。未来需通过政策补贴降低技术推广门槛,同时开发轻量化终端设备以适应施工现场环境。从长远看,智能化技术将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但其价值发挥依赖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步革新,例如设立专职数据分析岗位或与科技公司建立战略合作。

五、管理优化与长效保障机制

实现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长效防控必须依托于管理模式的持续优化与保障机制的完善。企业需建立分层级培训体系,针对高管、项目经理、一线操作人员分别设计培训内容,高管侧重法规责任意识,操作人员强化实操技能与应急演练。资源整合方面可组建行业安全联盟,共享设备故障案例库与最佳实践,避免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经济杠杆的运用也至关重要,例如推行安全生产保险,根据企业安全评级实行浮动保费,或对达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此外,应鼓励高校与研究机构参与安全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文化的培育是长效机制的核心,企业可通过设立安全标兵评选、开展事故警示日等活动,潜移默化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只有将制度约束、技术手段与文化熏陶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安全发展生态。

结论

建筑工程特种设备运行安全风险防控是一项涉及技术、管理与制度的系统性工程。研究表明,机械性风险、人为操作风险及环境关联风险的叠加效应是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其背后暴露出设备智能化不足、管理责任缺位及法规标准滞后等深层次问题。通过构建"人-机-环"协同防控体系,融合物联网监测、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可显著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同时,完善全员责任制、第三方评估及保险激励等机制,能够破解安全投入与短期效益的矛盾。未来,行业需重点关注技术应用的成本优化与数据互通,推动标准规范动态更新,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本研究提出的防控框架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但需持续跟踪技术演进与行业变革,以实现防控策略的迭代升级。

参考文献:

[1]蔡国娟,庄法坤,刘洋,曹逻炜.故障数据驱动的机械密封寿命预测方法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0,(01):40-42.

[2]刘三江,陈祖志,薄柯,李光海.智能网联移动式承压设备检验模式分析以长管拖车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0,20(03):178-182.

[3]何成,史熙,欧阳惠卿.基于AI图像识别与功能安全的自动扶梯智能监控系统及相关安全标准要求[J].中国电梯,2019,30(15):6-8.

[4]金良,孙见君,冯飞,冯秀.机械密封实验装置研究进展[J].液压气动与密封,2021,41(07):90-96.

[5]刘三江,陈祖志,石坤,李光海.基于智能网联的特种设备智能制造发展思路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20,22(06):143-150.

[6]程亮,薄柯,金明哲,李桐.长管拖车运行风险与事故分析和基于风险的动态监测[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0,36(1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