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王雪 张薇 石艳 赵占龙
1.2.3.锦州市检验检测认证中心;3七里河镇人民政府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防洪减灾以及农业灌溉等诸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自身的使用寿命与运行安全,更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连。若水利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可能引发洪水泛滥、水资源浪费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深入研究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影响水利工程施工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
影响水利工程施工施工质量的内外部因素是多维度影响的,这些要素既独立成章,又相互交织,务必实施全面管控。
1.1 地质条件
地质状况直接关系施工质量的稳定性,众多水利水电工程面临地质环境的多重挑战,存在岩土松散、地质条件欠佳、滑坡及崩塌等安全隐患,例如,地基支撑力弱,建筑易发生沉降和倾斜,地下水位高,防渗和施工稳定性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开工前必须进行周密的地质勘察,翔实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对地质缺陷采取有效处理手段,灌浆、排水、加固等技术实施要点。
1.2 施工材料
材料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表现与耐用度,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行业,施工工程中,混凝土、钢筋以及止水材料等为主要施工材料,施工质量的好坏与强度、耐久性及环保性能紧密相连。例如,不恰当的混凝土配比设计容易造成强度不够,劣质钢筋在应用中存在断裂的可能,因此,要对材料的采购、检测及现场应用实施严格监管,务必保证所有材料符合技术规范及工程设计要求。
1.3 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及规范性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水利水电工程实施,混凝土浇筑、钢结构焊接、土石方填筑等工艺环节复杂多变,若操作不当或设备使用不合规,存在质量隐患。例如,若振捣不充分,混凝土内部将产生蜂窝状空隙;焊接时若存在夹渣或裂纹,会削弱接头的强度表现,因此,必须科学安排施工步骤,引入前沿的施工工具与技艺,保障施工步骤的规范性。
1.4 人员素质
施工人员技术状况与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对施工质量有直接影响,技术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管理层的统筹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工期,若施工人员未曾参与系统培训或对技术规范掌握不全面,施工过程中或许会出现操作上的疏忽。
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应用
2.1 原材料与构配件质量检测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中,原材料与构配件的质量直接决定工程的最终质量。对于水泥、钢材、砂石料等主要原材料,需采用多种检测技术确保其质量达标。例如,针对水泥,运用物理性能检测技术,测定其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以及强度等指标;采用化学分析技术,检测其化学成分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对于钢材,通过拉伸试验检测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与伸长率,利用弯曲试验评估其塑性与韧性,借助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等,检查内部是否存在缺陷。对于砂石料,通过筛分试验确定其颗粒级配,采用含泥量与泥块含量检测技术,保证杂质含量在允许范围内。
2.2 测量放线质量控制技术
精确的测量放线是水利工程施工的基础,它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位置与高程基准。在测量放线前,需对测量仪器进行严格校准,确保仪器精度满足工程要求。运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站仪、水准仪等,进行控制点的加密与复测,保证控制点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实际测量放线过程中,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如极坐标法、交会法等,精确测定建筑物的轴线、边界线以及高程控制点。同时,为确保测量放线质量,需进行多次测量与复核,减小测量
误差。
2.3 土方填筑工程质量控制技术
土方填筑质量对水利工程的防渗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在填筑前,需对填筑材料进行严格筛选与检测,确保其土质、含水率、压实度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的方法,控制每层填筑厚度与压实遍数。运用压实度检测技术,如环刀法、灌砂法、核子密度仪法等,对压实后的土方进行实时检测,保证压实度达到设计标准。在填筑过程中,注意控制相邻土层之间的结合质量,采用刨毛、洒水等措施,增强土层之间的粘结力。
2.4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技术
2.4.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控制技术
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是保证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前提。在配合比设计时,要根据工程结构特点、施工工艺以及设计强度等级等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中水泥、砂石料、水以及外加剂的最佳比例。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配料,采用精确的计量设备,如电子秤等,保证原材料计量的准确性。同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气温、湿度等,对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
2.4.2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质量控制技术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与整体性。在浇筑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检查模板、钢筋的安装质量,清理浇筑部位的杂物等。在浇筑过程中,要控制浇筑速度与高度,避免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分层浇筑、分段施工的方法,控制每层浇筑厚度与间隔时间,确保上下层混凝土之间的结合质量。同时,采用合适的振捣设备与振捣方法,如插入式振捣器、平板振捣器等,按照一定的顺序与间距进行振捣,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孔洞等缺陷。
2.5 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技术
2.5.1 质量检测与评定技术
在水利工程竣工验收阶段,需运用多种质量检测技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测。对于建筑物的外观质量,采用目视检查与尺量等方法,检查建筑物表面是否平整、有无裂缝、麻面等缺陷,测量建筑物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内部质量,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雷达检测等,检测混凝土内部是否存在缺陷,采用钻芯取样法,检测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等指标。同时,对工程的功能性进行检测,如对水闸的启闭功能、防渗性能进行检测,对泵站的机组运行性能、流量扬程等参数进行测试。根据检测结果,按照相关质量评定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确定工程质量等级。
2.5.2 质量缺陷处理技术
在竣工验收过程中,若发现工程存在质量缺陷,需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于一般质量缺陷,如混凝土表面的小面积麻面、蜂窝等,可采用水泥砂浆进行修补;对于较严重的质量缺陷,如混凝土结构裂缝、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需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制定专门的处理方案。处理方案应包括处理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在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处理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处理后的工程质量满足设计与使用要求。处理完成后,对处理效果进行复查,保证质量缺陷得到彻底解决。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将不断涌现,水利工程建设者应持续关注并积极应用新技术,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海涛.水利工程河道堤防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水上安全,2024(21):28-30.
[2]陈霞.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水上安全,2024(2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