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作者

苏雅慧 高月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414000

引言

随着“健康中国 2030”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对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和疾病预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健康问题多样化、慢性疾病、肥胖及职业病均出现关口前移现象,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健康教育的需求。体医融合理念应运而生,强调将运动医学、健康管理等内容有机融入体育课程,通过跨学科整合,实现体育与医学的深度协作与优势互补,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并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后很可能产生的职业病防护的运动指导建议提供知识技能储备。本文聚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从理论依据、实践路径、成效评估和推广策略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普遍以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体质测试,但在学生健康素养、疾病预防、健康行为养成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薄弱,课程内容与实际健康需求存在脱节。近年来,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工作人群压力增加、运动参与时间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增多,肥胖、慢性疾病和心理健康等问题逐渐突出,传统体育课程模式面临着内涵式发展的新挑战。从调研来看,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过于单一,还是以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缺乏多元化、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对健康管理缺乏主动性和能力。此外,公共体育课程理论课结构单一,多为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与康复,缺乏运动处方、健康管理、职业病防止等相关内容,教学方法与内容创新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质量和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体医融合理念及其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理论基础

体医融合是指在体育教学与健康医学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将运动医学、健康评估、慢病预防、康复指导等医学内容有机融入体育课程,实现运动与医学的互补,促进学生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的全面提升。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健康促进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跨学科协作理论。健康促进理论强调通过教育、环境支持和政策引导提升个体健康水平,倡导运动与医学相结合,实现预防为主和主动健康管理。全人教育理论要求教育内容涵盖认知、情感、行为等多元领域,体育课程不仅要提升学生运动能力,更要关注健康认知和生活方式干预。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模式的构建思路与实施路径

构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模式,应遵循“健康导向、学科融合、系统推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首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需由单一体能技能培养转向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综合提升,突出学生健康管理能力、运动风险识别能力、慢性病预防意识和职业病预防管理意识。课程内容应涵盖健康知识、运动医学基础、个体健康评估、科学锻炼方法、常见职业病的预防与康复、心理健康促进等模块,实现知识、技能与行为的有机结合,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区分不同的职业体育需求。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应引入医学、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多学科知识,聘请医学专业人员作为顾问,组建体医融合教学团队,通过教师培训和学科共建,提升教师跨领域教学能力。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健康检测、运动风险评估、个体化运动处方制定等活动,将医学与体育紧密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健康管理项目,结合体育活动进行健康干预和跟踪评价。

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模式应用成效分析

实际应用中,体医融合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健康知识,还提升了科学锻炼、慢病预防、职业病防控等方面的能力。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行为参与度提升,对身体状况和慢性疾病风险有更清晰的认知。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有稳步提升,特别是在耐力、柔韧性、心肺功能等方面表现明显。学生普遍反映体医融合课程内容实用、贴近实际,能够帮助解决运动中的健康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自我管理动力。教师队伍结构也更加多元,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意识增强,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整体提升。体医融合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健康素养,也为他们未来就业和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五、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模式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尽管体医融合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制约因素。首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有待加强,不同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教学资源差异较大,导致体医融合实施效果不均衡。部分高校对体医融合理念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师资队伍短缺和能力结构不合理,是影响体医融合课程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运动医学、健康管理等领域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结论

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顺应了健康教育新需求与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体医融合模式通过学科交叉、资源整合和多元协作,推动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创新,显著提升了学生健康素养、运动能力和健康管理意识。实践表明,体医融合不仅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改善学生体质,还能提升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加强师资培养与资源建设,健全协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体医融合在高职院校的持续推广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青,张强,陈彬.健康中国战略下高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模式探析[J].体育科研,2022,43(5):112-117.

[2]王晓红,杨利华.体医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23,39(2):56-60.

[3]李丽,赵敏,徐鹏.高职院校“体医融合”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22,12(6):85-90.

本文系 2023 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3C0719):“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改革策略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 2025 年岳阳市岳阳市社会科学课题(2025Y88)“健康中国”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体医融合”策略与路径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