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运维的轨道交通监测系统软件开发研究
张超伟
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1 轨道交通智能运维需求与监测系统定位
轨道交通系统涵盖车辆、供电、信号、轨道等多专业设备,其运维需求呈现高实时性、强关联性、多维度性特征。智能运维系统需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故障快速定位、维修决策支持三大核心功能。监测系统作为智能运维的数据入口与感知基础,需具备全要素覆盖、高精度采集、低延迟传输能力,同时需与运维管理、故障诊断、资源调度等模块深度协同,形成“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运维体系。
2 监测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2.1 分层架构与微服务化
采用“边缘-平台-应用”三层架构,边缘层部署智能传感器与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预处理与轻量级分析;平台层构建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提供数据存储、计算、分析等公共能力;应用层面向具体业务场景开发微服务模块。微服务设计遵循单一职责原则,每个服务独立部署、扩展与升级,通过 API 网关实现服务注册、发现与负载均衡。
2.2 模块化与可扩展性
系统采用插件化设计,支持功能模块的动态加载与卸载。核心模块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故障诊断模块、维修决策模块与可视化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支持多协议适配,可接入 Modbus、OPC UA、MQTT等工业协议设备;数据处理模块提供数据清洗、特征提取、时序分析等功能;故障诊断模块集成机器学习算法库,支持模型在线训练与更新;维修决策模块基于知识图谱构建维修规则库,实现工单自动生成与资源智能调度;可视化模块采用 3D 建模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设备状态实时映射与运维过程可视化。
3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
3.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3.1.1 多源数据采集关键技术
轨道交通设备数据来源复杂,传感器数据涵盖温度、振动、电流等多类型,业务系统数据包含设备台账、维修记录等结构化信息,外部环境数据涉及气象、地质等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时需解决协议兼容性问题,如车辆走行部监测需同时支持 Modbus、CAN 总线等协议,供电系统监测需适配 IEC 61850、DNP3 等电力通信协议。时间同步是保障数据关联性的核心,采用 IEEE 1588 协议实现纳秒级同步,确保多传感器数据时间戳一致。
3.1.2 数据预处理优化方法
预处理阶段需解决数据噪声、冗余与维度灾难问题。滑动窗口滤波通过设定固定窗口大小,计算窗口内数据均值或中值替代原始值,有效抑制随机噪声,例如对车辆轴承振动信号采用长度为 10 的滑动窗口滤波,信噪比提升 15% 。小波变换去噪利用小波基函数将信号分解为低频近似分量与高频细节分量,通过阈值处理高频分量去除噪声,在轨道几何形变监测中,采用 Daubechies4 小波基对加速度计数据进行 5 层分解,噪声能量降低 20‰ 。
3.2 数据融合模型构建
3.2.1 多模态特征提取与融合
多模态数据融合需解决不同类型数据特征表示差异问题。卷积神经网络(CNN)擅长提取空间局部特征,在轨道状态监测中,将加速度计、应变计、激光位移传感器数据构建为 3 通道时序图像,通过 CNN 的卷积层与池化层提取轨道几何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例如采用 3 层卷积核大小为 3×3 的 CNN 模型,可识别 0.1mm 级的轨道不平顺。
3.2.2 模型训练与迁移学习策略
模型训练需解决数据标注成本高与场景适应性差问题。迁移学习通过利用源领域数据预训练模型,再基于目标领域数据微调,显著缩短训练周期。在轨道病害识别任务中,首先利用历史轨道检测数据预训练 CNN-LST
M 模型,提取通用形变特征;然后在新线路监测场景中,仅需少量标注数据(约 1000 个样本)微调全连接层参数,模型收敛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12 小时,泛化误差降低 18% 。针对数据分布差异问题,采用领域自适应技术,通过最大均值差异(MMD)最小化源域与目标域特征分布距离,在车辆轴承故障诊断中,将实验室测试数据与现场运行数据作为源域与目标域,应用 MMD 损失函数后,模型在现场数据上的 F1 分数从 0.75 提升至 0.88,有效解决跨场景部署难题。
4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预测算法
4.1 故障模式识别与特征工程
故障预测需先识别设备正常与异常状态模式。采用无监督学习算法(如自编码器、孤立森林)对历史数据进行异常检测,标记潜在故障样本;结合领域知识构建故障特征库,包括时域特征(均值、方差、峰值)、频域特征(频谱能量、谐波次数)、时频域特征(小波系数能量)。例如,车辆轴承故障预测中,提取振动信号的时域统计量与频域包络谱特征,构建高维特征向量。
4.2 预测模型开发与优化
开发基于集成学习的故障预测模型,融合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支持向量机等算法优势。模型输入为设备状态特征向量,输出为故障概率与剩余使用寿命(RUL)。采用贝叶斯优化算法自动调参,平衡模型复杂度与泛化能力;引入在线学习机制,根据新数据动态更新模型参数,适应设备性能退化规律变化。
5 系统集成与测试验证
5.1 接口设计与系统集成
监测系统需与既有业务系统(如 EAM、SCADA、PIS)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定义标准化接口协议,采用 RESTful API 或 gRPC 实现跨系统通信;开发数据映射工具,解决字段命名、数据类型、单位不一致问题;构建数据总线,实现异构系统数据实时同步。例如,与维修管理系统集成时,监测系统将故障诊断结果推送至 EAM 系统,自动生成维修工单并分配资源;与乘客信息系统集成时,实时发布列车晚点、设备故障等运营信息,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5.2 功能测试与性能优化
制定分层测试策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与验收测试。单元测试验证模块内部逻辑正确性,集成测试验证模块间交互可靠性,系统测试验证整体功能完整性,验收测试验证系统满足业务需求。性能优化重点解决数据延迟、资源占用、算法效率问题。例如,采用 Kafka 消息队列缓冲高并发数据,减少系统响应时间;通过模型压缩技术(如知识蒸馏、量化)降低计算资源消耗;优化算法并行度,利用 GPU 加速深度学习模型推理。
结语
面向智能运维的轨道交通监测系统软件开发,需以数据为核心、算法为支撑、架构为保障,构建覆盖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决策的全链条技术体系。通过分层架构设计实现系统灵活性与可扩展性,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提升状态感知精度,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故障预测与维修决策智能化。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显著提升轨道交通运维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曹熙,程泽华,张鹏飞,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弓网监测系统软件方案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4,(05):59-65.
[2]秦昊,肖曼琳,王振宇,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参数监测系统软件单元测试方法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06):61-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