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俄罗斯对外俄语等级考试B1-B2级别中国学生的典型言语错误分析

作者

Ши Анна 王丹丹 侯丽娜

1. 俄罗斯罗斯托夫国立医科大学 罗斯托夫州 罗斯托夫市 357000 2. 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省 鸡西市 158100

摘 要:随着中俄两国在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交流的日益深化,学习俄语的中国学生数量持续增长,俄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不仅在俄罗斯本土具有广泛的使用基础,也逐渐在中国的外语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尽管许多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达到B1-B2语言等级时,言语输出中的典型错误依然较为普遍。这些错误不仅体现出学生在语法、词汇和语用层面上的不足,还反映了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深远影响。本文以对外俄语等级考试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学生在B1-B2级别俄语口语表达中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分析,尝试揭示错误背后的认知与语言机制,并探讨教学中可能的干预策略。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还为优化俄语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 键 词:对外俄语等级考试;B1-B2;言语错误;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

1.1言语的定义与特征

言语是人类交流的核心工具,是一个动态且多维的过程,既可以通过口头形式,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传递[1]。言语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即时性和互动性,尤其是在口头表达中,这种动态性尤为显著。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言语的口头形式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对语音的理解能力,即听力;二是通过语音表达思想的能力,即口语。这种双向的互动性决定了言语活动的复杂性。在实际交际中,言语的产生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尤其是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言语的流畅性、准确性和表达效果会受到显著影响。言语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更是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体现[2]。

1.2无准备言语技能的培养

在在外语学习中,无准备言语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无准备言语,顾名思义,是指在没有事先计划或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语言表达[3]。这种能力在日常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景往往无法给予说话者充分的准备时间。无准备言语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即时性和灵活性,这要求语言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处理语言信息并迅速生成合适的表达。然而,无准备言语能力的培养通常是外语学习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快速组织语言,还需要在语法、词汇和语音等多个层面实现准确性和流畅性的平衡。特别是在俄语学习中,由于其语法结构复杂、词形变化多样,学习者在进行无准备言语表达时更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无准备言语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4]。

1.3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母语的特征和结构可以为外语学习提供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语言干扰,进而引发语言错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汉语作为母语,其语法结构、语音系统和表达方式与俄语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汉语是一种孤立语,词形没有复杂的变化,而俄语是一种屈折语,其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词尾变化规则复杂[5]。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学习俄语时容易在语法和词汇使用上出现偏误。此外,汉语的语序较为固定,而俄语的语序相对灵活,这也为中国学生的俄语学习带来了额外的挑战。与此同时,母语的语音特征也会对外语学习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汉语声调的使用可能导致学生在俄语发音中出现语调问题。因此,在俄语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母语的特点并合理利用其积极影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6]。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学生在俄语口语表达中常见的言语错误,探讨这些错误的成因及其背后的语言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将聚焦于中国学生在俄罗斯对外俄语等级考试(B1-B2级别)中的表现,梳理其在无准备言语表达中常见的语法、词汇、语音和语用等方面的典型错误类型。通过对这些错误的系统分析,本研究试图揭示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探索这些困难与母语干扰之间的关系。同时,本研究还将结合俄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俄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中国学生提高俄语口语能力,尤其是无准备言语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实际交际需求。此外,本研究的成果还可以为中俄文化交流提供语言支持,促进两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7]。

二、典型言语错误分析

2.1 语音错误

语音错误是中国学生在俄语口语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这些错误的产生与汉语的语音系统差异密切相关。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语音错误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2.1.1 插入元音的出现

汉语中辅音连缀的现象较为罕见,而俄语中辅音连缀却非常普遍。由于这一差异,中国学生在发音时常常会在辅音之间插入元音。例如,将“сборник”错误地发音为“сааборииник”,或将“песни”发音为“песиини”。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试图在发音过程中减少发音的难度,使其更接近汉语的发音模式。此外,这种插入元音的现象还可能与学生在学习初期缺乏对俄语音节结构的系统性训练有关。

2.1.2 清辅音和浊辅音的混淆

清辅音和浊辅音的混淆是中国学生学习俄语发音时的另一个常见问题。例如,将“диалог”发音为“ттиалог”,或将“конкурса”发音为“ггонкурса”。这类错误的根源在于汉语中清浊辅音的区分方式与俄语不同。汉语中的辅音清浊对立主要通过声带振动的有无来区分,而俄语则更注重气流强弱与声带振动的综合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未能充分掌握俄语辅音发音的特点,就容易产生类似的清浊混淆问题。

2.1.3 特殊音的发音错误

俄语中某些特殊音的发音对中国学生来说尤为困难。例如,“р”音的卷舌颤音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常常被误发为汉语中近似的“л”音或其他不准确的音。例如,“практика”被错误地发音为“пллактика”。这种问题的产生不仅与汉语中缺乏类似发音有关,还与学生的发音器官训练不足相关。此外,类似的发音困难还包括“щ”和“ж”等音的发音,这些音在汉语中没有直接对应音位,导致学生在模仿和学习时面临较大挑战。

2.1.4 声音混淆

在中国的某些方言中,部分辅音或元音的发音非常相近,这种方言背景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在学习俄语发音时的混淆。例如,将“чувствовать”错误地发音为“ццуствовать”,或将“жалуется”错误地发音为“ззалуется”。这种现象表明,学生的母语或方言对其俄语发音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母语背景,针对性地进行发音纠正。

2.1.5 重音位置错误

俄语单词的重音位置不固定,而汉语中重音的使用规则较为简单,导致学生在学习俄语时容易出现重音错误。例如,将“статья”错误地发音为“стАтья”,或将“рассматриваются”错误地发音为“рассматрИваются”。这种错误不仅影响单词的正确发音,还可能导致句子整体语调的偏差,进一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重音错误的产生往往与学生缺乏对俄语重音规则的系统性学习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在听力输入环节的不足。

2.2 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是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难点之一,主要体现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语法错误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2.2.1 大小写和词形错误

在俄语中,名词、形容词和代词的词形需要随性、数、格的变化而变化,而汉语中不存在类似的词形变化规则。例如,学生可能会说“не китай студенты”,而不是正确的“не китайские студенты”;或将“одно явление”错误地说成“одна явление”。这种错误的产生主要源于学生对俄语词法规则的不熟悉,尤其是在性、数、格变化的掌握上存在明显不足。此外,学生在书写过程中还容易忽略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规则,这种错误反映了学生在书面表达中的不严谨性。

2.2.2 格的缺乏

格的使用是俄语语法的核心之一,而汉语中没有类似的格变化现象。这一差异导致中国学生在学习俄语时常常忽略格的正确使用。例如,将“даёт нам”错误地表达为“даёт нас”,或将“я иду к другу”错误地说成“я иду к друг”。这种错误不仅影响语义的准确性,还可能导致句子结构的不完整性。学生在学习初期,如果未能系统地掌握各格的功能和用法,就容易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2.2.3 动词时态和体的变化

俄语动词的体和时态变化是中国学生学习的另一大难点。例如,学生可能会将“我昨天去商店”错误地翻译为“Я вчера иду в магазин”,而不是“Я вчера пошёл в магазин”。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汉语中没有类似的动词体范畴,学生在翻译时往往直接套用汉语的表达逻辑。此外,学生还容易混淆完成体和未完成体的使用场合,导致表达不够准确或不符合语境。

2.3 词汇错误

词汇错误在中国学生的俄语学习过程中也十分普遍。这些错误不仅反映了学生对词汇意义和用法的掌握不足,还反映了其在实际语言应用中的思维逻辑问题[8]。

2.3.1 词汇兼容性违反

俄语中许多词汇的搭配具有固定性,而汉语中词汇的搭配较为灵活。例如,学生可能会说“говорить быстрый”,而不是正确的“говорить быстро”。这种错误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词汇时未能充分理解其搭配规则,而是直接将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俄语中。

2.3.2 词义混淆

词义混淆是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例如,“учиться”和“учить”在汉语中都可以翻译为“学习”,学生在使用时容易混淆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导致错误表达,如“я учиться русский язык”,而不是正确的“я учу русский язык”。这种错误的产生与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不足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其在语言使用中的机械模仿倾向。

2.3.3 冗余和省略

学生在表达时常常出现冗余或省略现象。例如,在表达“后来我们去了一次莫斯科”时,学生可能会说“Потом мы поехали однажды в Москву”,其中的“однажды”是多余的;又如“В те времена она красивой женщиной”中,缺少了“считалась”这个动词。这种错误不仅影响句子的语义完整性,还可能导致语法结构的不准确性。冗余和省略现象的产生往往与学生对语境的把握不足以及语法规则的掌握不牢固有关。

三、错误原因分析及教学策略

3.1 错误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中国学生在俄语口语表达中的典型错误进行系统性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错误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母语干扰:母语干扰是中国学生在学习俄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与俄语这种屈折语在语言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汉语句子结构较为固定,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而俄语则依赖格变化和词序灵活性来表达句子意义。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在俄语表达中容易直接套用汉语的语法规则,导致语序混乱、格使用错误等问题。此外,汉语中没有时态和体的严格区分,而俄语则对动词的时态和体有严格要求,这使得中国学生在使用俄语动词时容易犯错。另外,汉语的发音系统与俄语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汉语没有卷舌音和清浊辅音对立,而这些是俄语发音的重要特征。由于母语发音习惯的干扰,学生在俄语发音中往往会出现拼读不准确、重音错误等问题[9]。

2)语言结构差异:俄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上的巨大差异是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另一个主要障碍。俄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拥有丰富的格变化、动词变位和形容词性别、数、格的变化,而汉语缺乏类似的语法现象。这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中国学生在学习俄语时需要掌握全新的语法规则。例如,俄语中名词的六种格变化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尤其是在复合句中正确使用从属连词和格变化。此外,俄语的动词体制(完成体与未完成体)对汉语学习者而言尤为复杂,因为汉语中并不存在类似的语法概念。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实际表达中容易出现语法错误[10]。

3)缺乏实践机会:语言学习的本质在于交流和实践。然而,中国学生在学习俄语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与母语为俄语者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多地依赖书面材料和教师的讲解,而缺乏足够的口语实践。这种缺乏语言环境的现状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难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出现语法错误、词汇误用和表达不流畅等问题。此外,俄语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外语,其学习资源和语言实践机会相较于英语等语言更加有限,这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发展[11]。

4)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当前俄语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些教学活动偏重语法规则的讲解,而缺乏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但在实际交流中却难以将其有效应用。此外,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不足,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知识点的遗漏或理解偏差。例如,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在语法学习中积累了大量问题,进而影响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12]。

5)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也是导致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中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部分学生在学习俄语时缺乏自信,害怕犯错,从而在口语表达中表现出紧张和犹豫。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语言输出受阻,进而加大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学习动机不足或学习兴趣的缺乏也可能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投入不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3.2 教学策略建议

为了提高中国学生的俄语口语能力,针对上述错误成因,为了提高中国学生的俄语口语能力,教学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1)加强发音训练,纠正语音错误:发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发音训练。例如,可以利用录音、模仿和纠正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俄语的基本发音规则,并纠正常见的语音错误。此外,还可以通过语音实验室或语音识别技术,帮助学生识别和改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同时,教师应重点讲解俄语中的重音规则和清浊辅音对立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因母语干扰导致的发音偏差。

2)系统化语法教学,注重实际运用: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例如,可以通过表格、图示和情景对话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俄语的格变化、动词变位和从句结构等知识点。此外,教师应注重语法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设计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和模拟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将语法知识应用到实际语言表达中。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俄语和汉语的语法差异,从而减少母语干扰。

3)增加语言实践机会,强化真实交流:语言实践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关键。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俄语角、语言交换、模拟场景对话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实践机会。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交流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学生与母语为俄语的人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俄语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如俄语演讲比赛、俄语戏剧表演等,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注重词汇教学,提升词汇使用能力:词汇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搭配和使用。例如,可以通过语境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实际用法和意义。此外,教师应注重词汇的分类和主题教学,通过情景模拟和语篇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高频词汇和专业术语的使用方法。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词汇测试和词汇记忆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词汇学习的效率。

5)改进教学模式,关注个体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互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任务型教学和项目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例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补充练习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高难度的任务和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

6)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素质:心理因素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素质。例如,可以通过正面反馈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通过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焦虑和压力。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学生在俄罗斯对外俄语等级考试B1-B2级别中的典型言语错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使用中仍然存在较为普遍的语言偏误。这些偏误主要体现在语法、词汇、语用以及语音等多个方面,其根源与母语的迁移影响、俄汉语言结构的差异以及学习策略的不完善密切相关。从语法角度来看,中国学生常常在动词变位、名词格变化以及句法结构的使用上出现错误,这与汉语中的无形态变化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从词汇层面分析,学生容易在近义词选择、搭配使用和词义扩展上出错,这反映了他们对俄语词汇语义网络的掌握尚不够系统;而在语用层面,学生在具体交际场景中的表达往往缺乏得体性,这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密不可分。此外,语音方面的错误也较为显著,尤其是在重音位置、辅音软硬对立以及元音弱化等方面,这对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产生了直接影响。

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中存在的典型言语错误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其产生原因既有语言本身的差异性,也与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密切相关。通过加强对这些错误的研究和分析,俄语教学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帮助中国学生更高效地掌握俄语,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俄语等级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俄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参考文献

[1]于金玲,王希悦. 俄罗斯对外俄语一级考试特点研究 [J]. 国际公关, 2020, (04): 33-34. 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0.04.018.

[2]于金玲,王丽梅. 俄罗斯对外俄语一级考试与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四级考试比较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 (17): 345-346.

[3]李畅. 对外俄语一级考试与俄语教学实践对接研究 [J]. 农家参谋, 2020, (01): 215+219.

[4]丁思琪,王新萍,楊正豪. 俄语等级测试APP研究[C]// 东北亚外语论坛(2018 NO.6 总第十期).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8: 4.

[5]宗成菊. 俄罗斯对外俄语等级测试及应对策略研究 [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 9 (12): 1-2+122.

[6]邱虹,王新萍,李军. 俄语考级宝典App研发设计 [J]. 现代交际, 2018, (10): 18-19.

[7]陈颖杰. 中国俄语考试:现状、问题与改革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37 (05): 55-62.

[8]孙梅子. 浅谈对外俄语口语应试素质教育提升的培养 [J]. 才智, 2014, (15): 80.

[9]吴淑华,黄怡红. 俄语等级考试中的语法答题策略 [J]. 世纪桥, 2011, (07): 109-110. 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1.07.006.

[10]陈颖杰. 试论俄语中的语法隐形与语法测试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2): 41-44. DOI:10.19877/j.cnki.kcjcjf.2007.12.009.

[11]陈颖杰. 关于改革俄语写作评分标准的思考 [J]. 中国俄语教学, 2007, (01): 14-17.

[12]刘玉英. 试论俄罗斯对外等级考试给我们的启示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05): 38-39.

课题内容:2024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科技赋能俄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实践研究”(KY2024087);2024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在华俄侨文学的中国城市书写研究”(KY2024072)研究成果;2024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俄经贸新背景下高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分析》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KYYWF-1297

作者简介:Ши Ан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女,讲师,俄罗斯罗斯托克人,硕士,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作者简介:史安娜(1986-),女,讲师,俄罗斯罗斯托克人,硕士,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通讯作者:王丹丹(1985-),女,讲师,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硕士,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俄语教学论,俄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