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市政道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风险防控实践研究

作者

丁建明

杭州临平运河综保旅游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1106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市政道路网络规模持续扩张,其运行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传统“事后处置”型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构建科学、系统、前瞻性的市政道路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风险的全过程、精准化防控,已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求。本研究立足于系统性、预防性原则,旨在探索市政道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实践要点,为保障城市交通命脉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一、市政道路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与核心要素

市政道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需植根于系统安全理论、韧性城市理念及风险管理方法,形成多维协同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在于将道路安全视为动态演化的复杂巨系统,强调通过结构化、标准化的管理活动,实现对人、车、路、环境、管理要素的全方位协同治理。该体系需包含三重支柱:坚实的组织保障体系,明确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责任架构与权力边界;完善的制度标准体系,覆盖规划设计前瞻性安全审查、建设施工过程监管、养护运维精细规程、应急处置快速响应等全生命周期环节;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大数据挖掘、物联网感知、人工智能决策等前沿技术,构建全域覆盖的态势感知网络与智能决策中枢。体系运行的底层逻辑在于构建“风险识别—量化评估—智能预警—精准干预—效果反馈—策略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安全管理的自适应性与进化能力,尤其需关注系统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与风险传导路径。

二、体系构建的核心:组织架构与制度标准建设

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是体系运行的骨架与中枢神经。需在市、区两级政府层面设立实体化运作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赋予其战略规划制定权、跨部门资源调配权及监管考核权,构建“委员会决策-专项组执行-属地负责”的三级管理架构。交通、住建、公安、应急等核心部门需签订权责清单备忘录,建立数据共享池与联合执法机制,破解职能碎片化困局。制度标准建设是体系运行的法定依据与行为准则,应构建“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操作指南”四层金字塔式规范体系。顶层需修订地方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明确新业态安全责任主体;中层需制定道路安全设计导则、智能交通设施设置规范、预防性养护技术规程等专项标准;基层需配套隐患排查治理手册、应急处置操作卡等实战工具。重点强化标准的动态更新机制,针对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共享电单车停放等新兴领域开展前瞻性立法研究,确保制度建设的敏捷性与包容性。

三、风险识别评估与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精准的风险识别与量化评估是风险防控的决策基石。需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立体监测网络,整合历史事故数据深度挖掘、无人机道路巡检、车载传感器动态捕捉、气象环境实时感知及公众投诉信息等多源异构数据流。运用故障树分析(FTA)解构事故致因链,采用改进型层次分析法(IAHP)量化风险要素权重,结合贝叶斯网络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核心成果是形成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道路安全风险动态图谱,实现风险点位空间落图、风险等级色块标注、演化趋势智能推演的可视化表达。预警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多阈值触发-多模态发布”体系,设定气象灾害、重大隐患、流量超载等差异化预警阈值,通过 VMS 情报板、导航 APP 推送、应急广播等多渠道发布分级预警指令,并为高风险路段自动生成绕行方案与管控策略,最大限度压缩响应延迟。

四、全链条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机制风险防控需贯穿市政道路“规-建-管-养”全生命周期价值链。规划设计阶段应强制实施安全性评价,通过线形设计优化、冲突点消减设计、视距三角保障及宽容性路侧设计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建设施工阶段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运用 BIM 技术进行隐蔽工程数字验筋,建立材料溯源二维码系统。运维阶段的核心在于构建“感知-诊断-处置”智能闭环,利用光纤传感、探地雷达等技术监测道路结构健康状态,基于交通流预测模型实施自适应信号控制、动态车道管理及拥堵收费等需求调控手段。应急处置需打造“1+N”预案体系,建立三级应急响应队伍并配置模块化应急装备库,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现灾损模拟与资源调度优化,定期开展无脚本双盲演练以检验预案有效性,重点提升交通事故、管线爆裂、极端天气等事件的跨部门联动作战能力。

五、持续改进机制与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管理体系的生命力源于持续的自我革新与文化浸润。需构建“监测-评估-反馈-优化”的螺旋上升机制(PDCA 循环 3.0 版),每季度通过事故深度调查报告、设施性能衰减曲线分析、管理系统成熟度测评、第三方安全审计及出行者满意度指数等多元维度开展体系健康诊断。关键是将评估结果转化为制度修订清单、流程再造蓝图与资源投入指南,实现体系的动态迭代。安全文化培育需实施“三维渗透”策略:公共教育维度打造“线上融媒体矩阵+线下沉浸式体验馆”教育平台,开发 VR 事故模拟系统强化行为矫正;社会参与维度建立隐患举报积分奖励制度,开展“金头盔”安全工地评选;专业队伍维度推行从业人员安全学分制,将安全绩效与职称晋升挂钩。最终形成“法规约束为底线、技术防控为支撑、文化自觉为导向”的治理新生态,使安全价值观内化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

结论

市政道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风险防控实践研究,系统论证了以系统性、预防性为核心的安全治理路径。研究表明,该体系的科学运行依赖于三大核心支柱:在组织架构与制度标准层面,需建立跨部门协同的实体化决策机构与“法律-标准-指南”多层规范框架,破解职能碎片化困境;在技术赋能层面,通过数字孪生、多源感知网络实现风险动态评估与智能预警,推动管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型;在防控机制层面,贯穿“规划-建设-运维-应急”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控与“平急结合”响应能力,显著提升设施本质安全与系统韧性。实践验证表明,体系效能提升的关键在于:强化顶层设计的战略引领,破除部门壁垒;深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风险识别、决策优化中的应用;构建 PDCA 螺旋上升机制实现闭环改进;培育“法规约束+技术支撑+文化自觉”的综合治理生态。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新基建背景下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的安全适配路径,推动安全管理体系向智慧化、自适应方向演进,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参考文献:

[1]张航.市政道路与桥梁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美食,2024,(19):240-241.

[2]杨铭.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研究[J].陕西建筑,2024,(12):152-155.

[3]赵婧璇,谢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措施探讨[J].工程技术与管理(香港),2024,(05):193-195.

[4]李恒,张建.加强市政道路工程管理的有效策略探讨[J].科技风,2024,(29):163-165.

[5]植中华.市政道路施工项目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分析[J].居业,2016,(0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