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互动,助力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潘茹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校 130000
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情感与美学内涵。画面联想能力不仅是古诗词审美体验的核心,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往往面临意象抽象难懂、情感体验不足、画面生成受限等问题。人工智能互动技术的兴起为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新契机。AI 不仅可以提供多模态感知、动态互动和智能反馈,还能突破时空与感官局限,增强学生的体验和表达。本文聚焦 AI 互动赋能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提升,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分析现状、难点及对策,提出融合创新路径,旨在助力语文教育现代化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一、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
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文本时,能够通过语言文字、修辞手法和意象元素,在脑海中构建出生动的画面和情境,从而实现对诗词意境、情感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对诗句形象的精准捕捉,还涵盖了对诗中画意的丰富想象、情感色彩的敏锐感知以及美学体验的升华。古诗词往往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和语境的烘托来传递深远意蕴,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在“言外之意”和“画外之景”,这种隐含的美学境界需要依靠画面联想能力去体会和把握。具备较强画面联想能力的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艺术精髓,提升文学鉴赏水平,同时这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学生的画面联想能力成为提升语文综合素质和审美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一)教学方式重知识传授,轻体验生成
目前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重讲解、轻体验”的问题。教师多以讲解诗意、分析修辞、考查记忆为主,缺乏引导学生自主想象、联想和表达的空间。学生对诗词的体验多停留在表层理解,画面联想能力提升缓慢,难以形成深入而独特的诗意感受。
(二)课堂活动单一,缺乏多元与开放
受限于课程资源和教学手段,古诗词课堂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和开放性。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知方式较为局限,难以在多模态环境下实现丰富的画面联想,导致学习兴趣不足和联想空间受限。
(三)学生个体差异未被充分关注
在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想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部分学生在画面生成中缺乏信心和动力,影响了整体学习成效和个性化成长。
三、AI 互动赋能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提升的优势与作用
(一)实现多模态感知与沉浸式体验
AI 互动能够整合语音识别、图像生成、场景还原等多项技术,帮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下,全方位感知和体验诗词意象,增强对诗中画面与情境的理解和想象。
(二)支持动态生成与智能反馈
AI 系统能够根据学生兴趣、理解和表达水平,智能推送个性化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鼓励学生主动联想与创作诗意画面,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同时,AI 能够实时生成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联想内容。
(三)实现即时诊断、差异化指导和多元协作
通过对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AI 能够动态监测学生在画面联想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优势和不足,给予个性化建议与创意启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AI 互动也增强了师生、同伴及人与智能体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学生可以与 AI 共同绘制诗意图景,分享联想成果,合作创作并互动评价,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共同进步的学习共同体。
四、AI 互动提升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的实践路径
基于 AI 互动的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培养,应注重技术、课程、评价与师资的系统协同。融合 AI 技术与课程内容,开发多元化数字资源。学校和教师应整合 AI 语音交互、图像生成、智能推送等功能,开发符合学生认知和审美特点的古诗词可视化学习平台,构建“文本—图像—场景—体验”一体化课程资源体系。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拓展诗词体验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入 AI 互动环节,如 AI 生成诗意图景、智能诗词解读、交互问答等,激发学生主动联想和自主表达。鼓励学生用 AI 绘画、诗词配图、微视频创作等方式将心中画面具象化,开展多样化、开放性任务型学习。优化评价与激励机制。基于 AI 数据分析能力,建立过程性、发展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联想深度、创新表达和合作体验进行综合评价。利用AI 反馈和激励功能,实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升学习信心和持续动力。
五、AI 互动与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融合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未来,AI 互动与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的融合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AI技术不断升级,为诗词画面联想能力提供更智能、更生动、更个性化的支持。人工智能视觉生成、语义理解和情感计算等新技术,将极大拓展学生联想的广度与深度。数字化诗词教育资源持续丰富,优质 AI 诗词平台将成为常态,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内容。“人—机—社”多元主体协作模式更加普及,师生、家长、AI 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学生画面联想能力的培养,形成更大范围的学习共同体。四是个性化学习和智能推荐成为常态。AI 可依据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成长轨迹,智能推送适宜的诗词、画面和创意任务,实现因材施教和精准培养。
结论
AI 互动赋能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的探索与实践,成为新时代语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素养提升的重要方向。研究显示,AI 技术通过丰富的交互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诗意画面的感知和想象力,使诗词学习更加生动具体。借助 AI 优化教学资源,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要实现AI 互动与古诗词画面联想能力的深度融合,需要多元技术的有机整合,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设计,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教师专业成长也至关重要,通过培训和实践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机制应得到加强,形成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优化资源、平台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持续提升。这样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形式,更为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和文化自信注入了强大动力。
未来应重点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研发,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诗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兴趣。在丰富诗词资源建设方面,需要系统整合优质诗词文本、多媒体资料及相关文化背景信息,打造内容丰富且便于互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晓兰,张慧敏.人工智能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语文建设,2022,17(6):92-96.
[2]朱玲玲.AI 互动支持下的古诗词美育创新研究[J].基础教育课程,2023,39(7):73-78.
[3]王建,李海燕.古诗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美育功能提升[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38(1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