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源与储能联合规划方法的研究

作者

杨欣怡

新疆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的联合规划成为当前电力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新型电力系统下构建有效的策略,通过建立储能分类管理体系、保证新能源与储能的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储能应用模式以及贯彻执行储能项目的管理标准等手段,推动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协同发展。

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特点

第一,可再生能源占比显著提升。新型电力系统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发电来源,这些能源具有清洁、低碳的特点。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在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这种转变不仅减少了碳排放,也提高了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第二,系统运行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电力系统以火电等可控电源为主,而新型电力系统依赖于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这要求系统具备更强的灵活调节能力,需要通过储能技术、需求侧响应等多种手段来维持供需平衡。电力系统的运行从"源随荷动"转变为"源荷互动"的模式。第三,电力电子设备广泛应用。新型电力系统中,大量采用变流器并网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使得电力电子设备在系统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这改变了传统同步发电机主导的电力系统特性,对系统的稳定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也提高了系统的可控性和灵活性。

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与装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以源网荷储双向互动技术为核心,正逐渐成为现代电力工业的研究重点。

(一)源网荷储双向互动技术

源网荷储双向互动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实时监测电网的供电需求和发电能力,实现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这一技术的实施需要高精度的传感器、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以及高效的通信网络。在源侧,通过智能调度和优化算法,实现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在网侧,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实现电网的高效传输和分配;在荷储侧,通过需求响应和储能设备,实现电力负荷的平滑和储能的优化。

(二)虚拟同步发动机技术

虚拟同步发动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发电控制技术,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技术通过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实现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的自动调节。虚拟同步发动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力系统的频率波动和电压波动,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的并网运行相结合,实现电力系统的清洁、高效运行。

(三)长周期储能技术

长周期储能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装备之一。该技术通过大规模的储能设备,实现电力的储存和释放,以应对电力系统的供需波动。长周期储能技术可以采用多种储能方式,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能、电池储能等。其中,电池储能技术因其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等优点,正逐渐成为长周期储能技术的主流。长周期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

(四)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高级的监控系统、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预测。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电力系统实现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的运行模式,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供电质量。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电力系统实现故障的自诊断和自修复,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新能源和储能联合规划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储能分类管理体系

针对储能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要明确不同类型储能技术的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及优

劣势,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蓄能、电池储能等。其次,根据电力系统需求、地域特性及政策导向,对各类储能技术进行分类和评估,确立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分类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成熟度与经济性分析:评估各类储能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及经济成本,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适应性评价: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分析各类储能技术的适应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3. 安全性能评估:确保储能设施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降低潜在风险。

(二)保证新能源与储能的协调发展

新能源与储能的协调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规划协同:在制定能源规划时,充分考虑新能源与储能的互补性,优化资源配置。

2. 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的融合创新,提高系统整体效率

3. 政策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三)创新发展储能应用模式

创新是推动储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应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储能应用模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能源需求。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分布式储能:在用户端推广分布式储能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智能微网:结合智能电网技术,构建智能微网系统,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3. 能源互联网 + 储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能源的远程监控、调度和管理,提高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

(四)贯彻执行储能项目的管理标准

为确保储能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行,需制定并贯彻执行一套完整的管理标准。这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具体而言:

1. 规划标准:明确储能项目的规划原则、目标及实施步骤,确保项目符合整体能源规划的要求。

2. 设计规范:制定储能系统的设计规范,包括系统结构、设备选型、参数配置等方面的要求。

3. 建设管理: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可控。

4. 运行维护:制定储能系统的运行维护规程,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维护和升级,确保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结论: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新能源和储能联合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通过构建储能分类管理体系、保证新能源与储能的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储能应用模式以及贯彻执行储能项目的管理标准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协同发展,为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还需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以促进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银苹.新能源与储能联合规划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全面腐蚀控制,2025,39(05):39-41.

[2]王凯伦,范嘉豪,施匡远.新型电力系统视角下的新能源与储能联合规划方法[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53(12):111-113.

[3]王君.区域电力系统新能源电源规划及储能配置方法[J].科技资讯,2024,22(1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