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语文本体性
庄天雅
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福建省漳州市 363600
一、语文本体性的核心内涵
在跨学科的教学中,强调“语文本体性”,不是故步自封建立学科壁垒,而是指在学科的互动融合中始终保持语文学科的主导地位。“语文本体性”的内涵可以从目标、实践、评价这三个维度来界定:
从目标维度来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所以无论融合多少学科元素,课堂必须聚焦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创意表达等基础目标。
从实践维度来看,语文实践是跨学科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资料搜集、文本分析、口头汇报、书面创作等环节,需通过听说读写串联多学科知识,而非被其他学科的操作活动替代。五年级下册《金字塔》的教学中,虽然涉及建筑科学、历史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任务是“了解金字塔,体会两篇文章介绍金字塔的不同方式”、“学会搜集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这时语文实践活动就会成为整合跨学科知识的纽带。
从评价维度来看,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衡量跨学科教学成效的重要评价标准。在“我的奇思妙想”的学习评价中,评价重点不是学生设计的发明是否先进,而在于是否把自己的发明写清楚了。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功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始终是语文学习评价的核心。
二、跨学科教学中本体性迷失的现实困境
当前跨学科教学的“拼盘化”倾向,本质是对语文本体性的忽视,导致语文课失去语文味,具体表现为三重困境:
其一,目标偏移的“喧宾夺主”。教学中没有把控好跨学科尺度,导致其他学科比重过高。
其二,知识割裂的“碎片化”。在《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中,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对苍耳和蒲公英的形态进行科学地观察,但是未对文本进行分析和鉴赏。学生能说“苍耳有小刺”“蒲公英种子有很多”,却填不出“降落伞”“娃娃”,不会用“只要……就……”造句——导致了知识的割裂。
其三,评价失焦的“去语文化”,重形式轻语言。“红色文化”单元作业中,“长征路线图”绘制精良,但配套解说词多为“红军走了很多路,很累但坚持下来了”等浅显的表达,未能实现“革命精神的语言转化”,导致学生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锤炼。
三、坚守语文本体性的跨学科教学实践路径
(一)目标紧扣: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圆心
跨学科活动需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设定目标,确保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工具服务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其中须遵循“三立足原则”:
立足课标:以课标的学段要求为依据。
立足文本:挖掘教材跨学科融合点。《金字塔》中的“数据表”关联数字解读能力,最终指向“从图表中提取信息佐证文本观点”的语文学习目标,应避免陷入数学计算讲解。
立足学情:针对学生语用薄弱点设计任务。学生“说明性语言逻辑乱”,就强化“首先……其次……”句式的训练;“文化理解程度浅”,就用“故事还原历史场景”进行深化。
(二)梯度融合:构建“语文 +X ”的学科互动模型跨学科融合需明确语文主体地位,按互动深度分为三个层级:
辅助层级:其他学科为语文提供工具支架。《金字塔》教学中,简述“斜坡运石”的科学知识,随即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如何体现古埃及人智慧”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原理。
互动层级:跨学科知识在语文实践中互动。
生成层级:融合催生新语文能力。“未来书包设计”中,学生了解科技原理、绘制草图后,撰写创意说明文时,需将“感应灵敏”转化为“像猫的胡须般一碰就反应”,形成“专业概念生活化表达”的新能力。
(三)能力转化:跨学科知识的语用化路径
将跨学科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需经历“筛选—转化—整合”三环节,避免知识成为“游离的碎片”[1]。
知识筛选:依据语文目标提取核心知识。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赵州桥》的跨学科教学中,紧扣课文“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这一语文目标,舍弃如桥梁力学原理等复杂知识,仅选取“赵州桥单拱加四个小桥洞的独特结构”,助力学生理解课文对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特点的刻画,确保跨学科学习内容精准为语文学习服务[2]。
语言转化: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学生易懂的表达并训练规范的语言表达。面对课外读物中“岩石风化”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转化为“石头被太阳晒、被雨水淋,慢慢‘受伤’、掉渣的过程”,接着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梳理风化步骤,完成从晦涩科学术语到生动的生活语言,再到清晰规范表达的转变,切实提升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用整合:通过听说读写任务内化知识。在学习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时,先创设情境以“小小考古学家”身份进行探究,再让学生分组探究金字塔的建造方法,随后在小组合作中形成思维导图来呈现研讨结果。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这一语用实践,学生将原本零散的跨学科知识得以结构化,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四)评价护航:语用导向的多元化反馈
评价需突破学科拼接的表层导向,构建“语言素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学回归语文本质。
评价维度:设置三级指标,权重应向语文素养维度倾斜:
语言素养:如“信息整合的准确性”“表达的逻辑性”“术语转化的恰当性”;
跨学科应用:如“多学科知识在语用任务中的整合度”;
参与过程: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是否积极发言、倾听他人意见,体现协作能力。
评价工具:采用三重维度评价。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是否主动用数据佐证观点”,结合“解说词的语言质量”进行综合判断。
四、课例验证:《金字塔》教学中的本体性坚守
《金字塔》的课例具体呈现了上述路径的实践方式,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思路。
在目标设计上,采用“双目标”策略,一方面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包括提取数据、图文互证等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明遗产价值”。教学任务围绕“形状、数字、建造、文明”四谜展开,每个环节都嵌入语用训练——“形状之谜”要求“用文本证据说明金字塔为何是三角形”,“数字之谜”引导“用数据支撑‘金字塔很精确’的观点”,“建造之谜”则需要“将‘斜坡法’转化为通俗解说”。
实施过程中,构建“信息输入—思维加工—语用输出”链条。以“建造之谜”为例:学生先阅读工程史料、观看建筑动画,再用“问题卡”梳理“巨石太重、坡度太陡”等难点进行思维加工,最后模拟“工程师报告”讲解解决方案进行语用输出。跨学科知识始终是语用任务的素材,语文实践的占比不少于 60% 。
效果反馈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出一定的能力提升。能将“斜坡法”等专业内容用相对通俗的语言讲解;在后续《故宫博物院》的学习中,不少学生能尝试运用“数据解读”“图文互证”等策略。这印证了:坚守语文本体性,跨学科融合有助于促进素养提升。
结论
跨学科教学的关键,在于融合中坚守语文本体性。通过目标明确控方向、梯度融合明主次、能力转化促内化、评价护航归重心,可避免“拼盘式”误区。当数学运算成为“超市结算对话”的内容,建筑知识成为“说明文写作”的素材,跨学科知识便从“拼盘”变为滋养语用的“养分”。
参考文献
[1]申宣成,郭奕颖.论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的边界、程序与策略[J].语文建设,2025(05):12-17.
[2]吴欣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05):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