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I 驱动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构建初探

作者

崔艳梅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二小学 719300

引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为特色,强调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有机融合。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常陷入"就文教文"的窠臼,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AI 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新动能:其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可打破学科壁垒,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多元符号系统。本研究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探索如何通过AI 技术实现语文与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开放、互动、生成的新型课堂生态。

一、理论重构:AI 赋能跨学科教学的内在逻辑

在部编版教材强调“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同步提升”的理念下,AI 技术的赋能展现出独特价值,且始终遵循“语文本位、学科融合、技术适切”的核心原则。以《蝙蝠和雷达》教学为例,这一原则得到生动诠释。

教师摒弃直接播放现成科普视频的常规做法,转而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技术实践。首先学生运用 AI 语音合成技术录制解说词,这一过程需要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精准提炼关键信息,并用清晰、流畅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表达。在反复录制与调整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扎实训练,对说明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刻体会。

随后借助图像识别技术,学生将录制的解说词与蝙蝠飞行轨迹图进行匹配。这一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更促使他们从生物学角度思考蝙蝠飞行的原理,从工程学层面理解雷达工作机制的仿生学依据。在“语言输出—技术加工—视觉反馈”的闭环中,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石,自然延伸至科学领域,实现了跨学科思维的渗透与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既坚守了语文本位,确保语言训练不偏移,又通过技术手段巧妙融合多学科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与挑战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步提升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真正达成部编版教材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二、实践探索:三阶教学模式的课堂落地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中,教师利用 AI 生成技术创建"四季漫游"虚拟场景:学生佩戴 VR 设备后,可通过语音指令切换季节视角,系统同步推送描写对应季节的课文段落。当学生说出"春天"时,不仅能看到融化的溪水、苏醒的小鹿,还能听到 AI 生成的鸟鸣合成音效,此时屏幕浮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等关键句。这种多模态刺激使抽象文字转化为可触摸的立体画卷,经课堂观察发现, 85% 的学生能主动运用"抽出""浸在"等精准动词描述画面。

学习《赵州桥》时,教师设计"小小桥梁工程师"跨学科任务:学生需先用 AI 绘图工具设计桥梁草图,再通过语音输入向"AI 工程师"(预设知识库)咨询结构原理,最后用文字说明设计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发探究拱形承重、材料选择等科学问题,并尝试用"不但……而且……"等关联词构建说明逻辑。AI 的即时反馈机制尤为关键——当学生输入"为什么桥洞要设计成半圆形"时,系统不仅提供力学解释,还推送苏州园林花窗、罗马拱门等跨文化案例,自然渗透人文教育。

在《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拓展活动中,教师引入 AI 剧本生成器:学生分组输入角色性格关键词后,系统自动生成多幕剧框架,各组在此基础上补充对话细节并排练表演。更富创意的是,有小组将故事改编为"慢性子厨师与急性子食客",利用 AI 换脸技术制作数字分身进行视频创作。这种开放性的任务设计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找到表达支点,生成的32 份作品涵盖连环画、皮影戏、定格动画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用语文的方式做项目"的跨学科理念。

三、反思优化:技术融入的边界与策略

在语文教学与 AI 技术融合的进程中,虽充满机遇却也暗藏挑战,但通过巧妙设计,能化挑战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契机。

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起初部分教师过度依赖 AI 生成的深海视频,使得学生少了对文本细致研读与品味的环节,语言训练被弱化。而调整后的“盲听猜景”活动则巧妙化解难题。学生闭眼聆听 AI 合成的音效,凭借想象猜测对应段落,这激发了他们的听觉感知与联想能力。随后与原文对比找差异,促使学生在文字与音效的对照中,深入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强化了“听读结合”的语文能力训练,让技术成为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言素养的助力。

古诗教学里,AI 朗诵虽字音标准却情感匮乏。教师设计的“人机对读”活动,让学生先模仿 AI 朗读,再分析诗句意象调整语调,最后与 AI 版本对比评价。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从机械模仿走向批判反思,进而创新超越,培养了高阶思维能力,使 AI 成为提升思维品质的“认知脚手架”。

针对 AI 批改作文的模式化倾向,某校开发的“双线评价量表”独具匠心。以《我的奇思妙想》习作评价为例,横向关注语文要素与跨学科要素,纵向考量技术运用与创意表现。系统细致标注关联词使用,分析创新差异,为教师个性化指导提供精准依据,让 AI 批改从单一评判走向多元引导,真正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AI 驱动的跨学科教学不是对传统语文课堂的颠覆,而是以技术为媒介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当学生在 AI 生成的《清明上河图》动态场景中寻找课文细节,当他们用编程思维梳理《将相和》的故事脉络,语文学习便突破了教材页码的限制,成为连接真实世界、培养核心素养的桥梁。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仍需持续探索,但可以确定的是:唯有让技术服务于语文的育人价值,让跨学科融合指向深度学习,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 AI 跨学科教育策略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4(11):97-99.

[2]齐薇.人工智能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影响与教学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10):18-20.

[3]卜汉萍.AI 巧助力,跨学科作业妙生花——智慧学校环境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1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