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儿童百种语言” 为灯塔 编织阅读成长星河
罗华平
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 江苏张家港 215600
一、引言
在幼儿教育领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儿童认知发展与语言表达的重要基石。“儿童一百种语言”理念强调儿童具有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语言。然而,当前幼儿阅读评价多以标准化测试或简单观察为主,难以全面捕捉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多元表现与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班级开展《基于“儿童一百种语言”理念下全阅读档案袋评价研究》,探索通过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尊重儿童的多元表达,实现对幼儿全阅读发展的全面、动态评估,助力幼儿在阅读中实现个性化成长。
二、理念领航:捕捉儿童多元表达
“儿童一百种语言”由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提出,其核心观点认为绘画、手工、肢体动作等都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独特“语言”。在阅读绘本《彩虹色的花》时,幼儿会通过绘画描绘花与小动物的互动场景,或用肢体动作模仿蚂蚁搬运花瓣,甚至创编故事结局,这些非文字表达在传统评价中常被忽视,而该理念为幼儿阅读评价提供了新视角。
本研究预设四个维度的评价目标:阅读兴趣与投入度,通过观察幼儿自主阅读行为判断;理解能力,借助提问了解其对故事的认知;表达创造与仿写能力,从幼儿的绘画、创编等活动评估;社会交往能力,观察阅读分享、合作中的互动表现,全面记录幼儿阅读成长轨迹。
三、档案架构:构建动态记录体系
(一)档案袋基础信息设置
以一位小朋友的档案袋为例,基础信息部分不仅包含姓名、年龄、班级等常规内容,更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基线评估。在课题初期,教师通过阅读偏好访谈,详细记录幼儿喜欢的绘本类型、阅读习惯、对阅读活动的认知等内容。例如,在初期访谈中表示喜欢科普类绘本,尤其对动物相关知识感兴趣,这一记录为后续为其提供个性化阅读材料与指导奠定了基础,成为其阅读旅程的起点。
(二)过程性资料板块划分
过程性资料作为全阅读档案袋的核心,通过三大板块全面呈现幼儿阅读成长动态:阅读记录类以阅读日历和 100 天阅读挑战书架,直观记录每日阅读情况与阶段性阅读成果,清晰展现阅读频率与阅读量;多元表达类涵盖阅读日记、项目播报等丰富活动,为幼儿提供绘画、语言等多元“语言”表达空间,助力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演绎;互动反馈类借助教师观察笔记和一对一游戏故事倾听记录,从专业视角与情感维度,细致捕捉幼儿阅读行为、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为分析阅读发展水平奠定基础。
四、实践进阶:实现记录发展赋能
(一)项目播报单的优化升级
在项目播报活动实践初期,班级使用的播报单仅呈现幼儿的表征内容与记录者信息,此类播报单仅具备基础记录功能,缺乏对幼儿能力的评价维度。通过班级教师共同研讨,对播报单进行优化升级:将记录功能与评价体系相结合,引入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多元主体。同时,设计专项评价表作为工具,从语言表达流畅度、情感投入度、内容完整性等多个维度对幼儿能力进行评估,并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例如,在一次关于《线的旅行》绘本的项目播报中,教师通过评价表发现幼儿在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上存在不足,便在建议栏中提出 “鼓励幼儿提前练习故事讲述,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助力幼儿经验生长。
(二)阅读日记记录单的改进
阅读日记初期采用空白记录单,内容涵盖阅读时间、绘本名称、幼儿表征、家长描述。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亲子双方仅以任务化模式完成记录,对幼儿经验提升收效甚微,且缺乏明确引导方向。为此,将空白记录单优化为结构化表格,将预设的阅读能力发展目标嵌入表格设计中。例如,表格中设置“故事角色描述”“最喜欢的情节及原因”“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故事”等栏目,帮助幼儿更有针对性地聚焦阅读重点。同时,研究者能够通过表格数据精准捕捉幼儿发展水平,从而制定个性化支持策略。如针对某幼儿在“故事角色描述”栏目中表现出的理解偏差,教师可设计相关延伸活动,引导幼儿深入理解故事角色 。
五、特色创构:搭建三维评价体系
(一)构建“立体式”多元评价主体
在评价主体上,我们构建了多方协作的“立体式”评估体系。孩子们通过“阅读心情贴纸”“我的阅读成就树”等有趣的方式进行自评,学会反思阅读过程;教师结合日常观察与档案内容,撰写充满温度的质性评语,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家长积极参与,提供家庭阅读场景照片、录音,填写反馈表,分享孩子在家的阅读点滴;同伴互评则通过阅读分享会等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与同理心。
(二)打造“精准化”评价工具矩阵
在评价工具的设计与运用上,我们同样下足了功夫。为了更精准、全面地评估孩子在全阅读发展中的表现,我们梳理了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开发了一系列实用的评价工具。像播报活动评价表,从语言表达流畅度、情感投入度、内容完整性等方面,评估孩子在阅读播报活动中的表现,助力孩子提升口语表达与阅读演绎能力;原创自制绘本评价表,围绕教育价值、内容质量、形式设计等维度打分,不仅能衡量亲子合作成果,还能引导孩子在创作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我的阅读漂流记”,以趣味化的形式记录孩子在图书漂流过程中的阅读轨迹、分享感悟,促进孩子之间的阅读互动与交流;阅读偏好访谈表,通过针对性的提问,深入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与需求,为个性化阅读指导提供依据。这些评价工具与成长档案紧密结合,形成了“记录-评价-反馈-改进”的完整闭环,让全阅读发展评价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
(三)创新“生长型”档案实施策略
在实施策略方面,我们致力于让档案袋成为儿童阅读的“成长博物馆”。动态化跟踪关注孩子“语言”的演变过程,纵向对比不同阶段的阅读表达,横向关联阅读与其他领域的活动。个性化支持回应每个孩子“语言”的独特性,通过差异分析设计分层阅读任务,采用弹性评价,尊重孩子的优势领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阅读中绽放光彩。
六、结论
本研究基于“儿童一百种语言”理念开展的全阅读档案袋评价研究,通过构建动态档案记录体系、创新多元评价方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幼儿阅读评价模式。“立体式”多元评价主体、“精准化”评价工具矩阵与“生长型”档案实施策略的构建,不仅全面、立体地记录了幼儿的阅读成长轨迹,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全阅读能力的发展。同时,本研究为幼儿阅读教育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对推动幼儿阅读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未来,可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深化对档案袋评价的应用与完善,探索更多符合幼儿阅读发展特点的评价方式与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马拉古奇.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虞永平.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 霍力岩. 瑞吉欧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2000(01):22-24.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