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运用

作者

朱艳娟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小学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德育"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以"用英语做事情"为核心理念,通过绘本故事传递友谊、勇气、责任等主题,为德育渗透提供了丰富素材。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重语言轻德育"的现象,部分教师仅将绘本作为词汇和句型的载体,忽视了其背后的育人价值。本研究结合译林版教材特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索如何在绘本教学中实现"语言学习"与"品德培养"的双向赋能。

一、角色塑造:在榜样引领中培育道德认知

译林版教材的绘本角色以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成为德育渗透的天然载体。以《Unit 1 Hello!》的经典绘本《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You See?》为例,故事通过动物们循环往复的问候,构建了一个充满友善与包容的互动场景。教师可设计"角色日记"活动,引导学生代入动物视角,用英语记录"所见所感"。例如学生以"Red Bird"的身份写道:"Today I sawa lonely frog sitting alone.I flew down and said, 'Hello, Frog! How areyou?' He looked surprised but smiled warmly."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I see..."和问候语等语言目标,更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主动问候能化解孤独,真诚关心能传递温暖。当学生讨论"为什么动物们都愿意回应彼此"时,自然领悟到"友善是开启对话的钥匙"这一道德认知。

《Unit 4 Seeing the doctor》的绘本《The Doctor's Office》则通过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展现了责任与尊重的深层内涵。故事中医生始终保持眼神交流、点头回应病人描述的细节,为"负责任的倾听"提供了具体范本。教师可创设"班级倾听角",模拟医生问诊、朋友谈心等场景,要求学生运用"I understand..." "Can you tell me more?"等句型实践倾听技巧。当学生扮演病人倾诉烦恼时,倾听者需通过肢体语言和回应语句展现专注;角色互换后,学生能更深刻体会到"被倾听"的被尊重感。这种沉浸式体验使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最终形成"尊重他人发言权"的班级共识。通过绘本角色的道德示范与生活场景的实践迁移,语言学习真正成为滋养品德成长的土壤。

二、情境创设:在问题解决中强化责任意识

译林版绘本中的冲突情境是德育渗透的绝佳切入点。以《Unit 6 At the snack bar》的配套绘本《Dinner for a Big Dog》为例,故事中大狗因体型庞大被餐厅拒绝的情节,天然构成道德选择的矛盾点。教师可设计"道德两难"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正反方,围绕"店主是否应拒绝大狗"展开讨论。正方可能提出"餐厅空间有限,大狗会打扰其他客人",反方则反驳"每个生命都应被平等对待"。在辩论中,学生需运用"Should we allow big dogs here?" "It's unfair to judge by size."等句型表达观点,语言能力与道德思辨同步提升。

更关键的是,教师可引导学生突破故事原有框架,通过改编结局深化德育内涵。当学生提出"为大型动物设计专门用餐区"的方案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区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如何让其他客人理解并接受?"学生由此展开跨学科思考,用英语讨论"空间规划""沟通技巧"等实际问题。例如有小组设计双语标识牌:"Friendly Giants Welcome Here!"并模拟向顾客解释:"This area is for big animals who need more space.They can enjoy meals without worrying about others."这种创造性改编不仅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更让学生意识到: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兼顾各方需求,体现了包容与智慧的统一。通过情境模拟与方案迭代,学生将"公平""包容"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社会行动指南。

三、文化对比:在多元视角中增强文化自信

译林版教材通过跨文化绘本构建了德育渗透的立体场域。以《Unit 7Protect the Earth》的绘本《The Earth Book》为例,其以全球视角呈现不同国家的环保实践:中国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瑞典的碳中和城市规划、肯尼亚的塑料禁令实施等。教师可设计"文化小使者"项目式学习,将学生分为跨国研究小组,每组聚焦中国与一个国家的环保政策对比。如研究"限塑政策"的小组发现:中国通过"限塑令"逐步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而肯尼亚直接以法律禁止塑料袋生产,两国虽手段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态责任的担当。

在制作双语对比海报时,学生需用英语提炼政策核心(如"China's plastic restriction focuses on gradual reduction through economic incentives"),同时用图表呈现实施效果(如"Kenya's plastic ban reduced river pollution by 40%" )。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信息整合与英语表达能力,更促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文化差异不影响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当小组展示时,有学生用"Different paths, same destination"总结研究发现,这种跨文化思辨能力正是德育渗透的深层目标。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通过分析他国经验,能更客观地认识中国环保举措的独特性。例如,在对比德国循环经济与中国"无废城市"建设时,学生发现中国政策更强调政府引导与社区参与的结合,这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智慧的认同。当学生用英语向国际友人解释"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文化自信已悄然融入语言输出。这种德育渗透不是简单的价值观灌输,而是通过跨文化对话,让学生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认同与传承意识。

四、情感共鸣:在共情体验中滋养心灵成长

译林版绘本以细腻的情感叙事搭建起德育渗透的温情桥梁。《Unit 3Our animal friends》的绘本《A Dog's Tale》中,小狗被遗弃时蜷缩在纸箱里的颤抖、被收养后摇着尾巴追逐蝴蝶的欢快,这些生动的情感细节为学生提供了深度共情的入口。教师设计的"心灵对话"活动,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给小狗写信,这一过程实质是情感与道德的双重唤醒。当学生用"Ifelt sad when you were abandoned"表达对小狗遭遇的同情时,不仅练习了过去时态的运用,更在文字中注入对弱者的关怀;而当写下"We promise to walk you every day"时,责任意识已悄然扎根于语言实践之中。

这种情感体验可进一步延伸至现实生活。教师开展的"感恩日记"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同学、老师或家人的温暖举动。有学生记录同桌主动分享橡皮的细节:"When my eraser fell, Li Ming passed me his withoutsaying anything.His kindness made my day."通过持续观察与记录,学生逐渐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学会用英语捕捉生活中的善意微光。教师可定期组织"感恩故事分享会",让学生用英语讲述日记背后的故事,在互动中强化"珍惜善意、传递温暖"的价值观。

从绘本共情到生活实践,语言学习成为情感教育的载体。当学生用英语写下"Thank you for being my friend"时,他们不仅在运用语言,更在表达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这种由情感驱动的道德成长,正是德育渗透最自然的状态。

结束语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是语言学习与德育渗透的天然结合点。译林版教材通过生动的角色、真实的情境、多元的文化和真挚的情感,为德育元素的融入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绘本的育人价值,通过角色塑造、情境创设、文化对比和情感共鸣四大路径,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绘本的德育渗透策略,为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教育之路,道阻且长,但只要我们以绘本为舟,以德育为帆,定能引领学生在语言与品德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蕾.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研究[D].青岛大学,2020.

[2]郭志莹.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探讨[J].2020.

[3]刘彩霞.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思考[J].天津教育,202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