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堂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作者

蒙雪梅

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小学校 401220

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引入项目化学习模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该模式以生活情境为基石,通过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学习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真实的任务解决中,深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有效地培养了其数据洞察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为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重要途径。

一、项目化学习的概述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长期的、跨学科的、贴近真实世界的探究性项目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围绕一个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组成项目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创新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创造出公开的成果并进行展示。在小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项目化学习提供了极为匹配的实施框架。该领域的学习本质是让学生经历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做出合理推断和预测的完整过程,这正是一个微缩的“ 调查研究项目” 。项目化学习恰好能将这一过程有机整合,使知识学习不再是零散技能的操练,而是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深刻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应用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二、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驱动数据收集整理

在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在于创设真实而贴近学生日常的生活化问题,以此作为项目驱动的起点,激发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内在动机。教师应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 我们班同学最喜欢阅读哪一类课外书?” 或“ 校园内哪个区域最容易出现纸屑?” 将抽象的统计任务转化为学生可视、可感、可操作的现实挑战。基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并确定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比如书籍的类别或垃圾的种类与位置,进而指导学生设计简单易行的数据收集方法,如采用举手统计、投票表决、实地观察记录或制作简易调查表等方式。在“ 最喜欢的课外书类型” 项目中,班级共38 名学生参与投票,选项包括童话、科普、历史、漫画四类。通过举手统计,收集到原始数据为:童话18 人、科普7 人、历史 6 人、漫画 7 人。过程中,教师需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收集流程,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统一记录时间和方法,避免重复或遗漏。随后,学生将获取的原始数据通过划“ 正” 字、填写统计表或分类排序等进行初步整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在这一过程中,超过 90% 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数据整理,并初步形成频数统计表。利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自然驱动学生经历数据从零散到有序的完整过程,为后续的分析与推断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深刻体会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设计可视化任务,促进数据分析推断

在实施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数据分析与推断环节的有效开展,在于设计直观、形象的可视化任务,将抽象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形表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做出合理推断。教师提出:“ 如何让我们收集到的数据自己‘ 说话’ ?” 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可视化表达的必要性。随后指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制作,例如运用彩笔绘制清晰的条形统计图来直观比较不同类别数量的多少,或制作扇形统计图来展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 最喜欢的课外书类型” 项目中,学生根据之前收集的数据(童话18 人、科普7 人、历史6 人、漫画7 人),使用方格纸和彩色笔绘制条形统计图。通过直观对比条形的长度,超过 80% 的学生能够正确指出“ 童话类最受欢迎” ,并进一步推断“ 可能是因为故

事有趣、插图多” 。另有部分学生计算百分比并尝试绘制扇形统计图,发现童话类约占全班的 47% ,从而更清晰理解占比关系。在图形绘制完成后,教师需要设计引导性提问促使学生深入观察与思考:“ 从这张图里你一眼能看到什么最明显的信息?” “ 哪个部分最高/最大,这可能说明了什么?”“ 比较这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的变化趋势吗?” 。通过图形特征与数据关系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单纯读图过渡到基于可视化结果进行分析,关注数据的分布特征、比较差异、探寻规律,进而鼓励其依据图形信息尝试提出合理的解释或预测,例如“ 照这个趋势,我们下次调查结果可能会怎样?” 。实践反馈表明,可视化任务驱动,约有 85% 的学生能主动描述数据分布特征,并有近半数学生可提出初步合理的预测,如“ 下次调查时童话书可能仍会是第一名” 或“ 科普类书籍喜欢的人数有可能增加” 。

(三)搭建社会化场景,引导数据应用决策

项目化学习的深化与价值实现,最终体现在引导学生将数据分析的结论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集体决策行动上,通过搭建一个模拟的社会化场景来完成。教师可以创设“ 班级读书角采购顾问团” 情境:学生通过问卷收集全班38 人关于图书偏好的数据,发现 35% 的同学选择科幻类, 28% 选择文学类, 20% 选择历史类,据此建议班委按比例采购图书;“ 校园环保小卫士行动计划” 情境:学生通过一周的垃圾种类统计发现塑料瓶和纸张占比超过 60% ,且多分布于操场和走廊,推动校方增设分类垃圾桶并开展定向清洁,使相关区域垃圾量减少 30% ,将学生置于一个需要运用数据做出公共决策的模拟社会角色中。教师提问:“ 基于我们的调查数据和图表分析,我们应该向班级提出什么样的采购建议才能最大程度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 这些关于垃圾种类和分布的数据,告诉我们下一步校园清洁行动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等指向行动方案制定的核心问题。这一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从“ 数据说明了什么” 转向“ 我们因此应该做什么” ,推动其依据前期的数据证据进行审议,权衡不同方案的利弊,最终共同形成一份有理有据、基于数据的决策建议报告或行动计划书。该策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社会化场景的搭建和角色赋予,使学生体验到数据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进行理性决策、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强大工具,从而深刻理解统计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其基于证据的责任意识和决策能力。

结束语:

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设计可视化任务以及搭建社会化场景等策略,项目化学习能有效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探究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未来,这一教学模式有望在更广泛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深化与推广,为创新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注入持续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炎琳.AI 技术赋能初中数学统计概率项目化教学的实施[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5,(16):167-169.

[2]金小叶.数据观念驱动下的初中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研究——以“ 统计与概率” 为例[J].教师,2024,(23):30-32.

[3]李慧婷.小学数学“ 统计与概率” 教学的情境设计研究[J].现代教学,2023,(21):42-43.

〔本文系重庆市长寿区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5 年度课题“ 小学数学基于新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课题立项批准号:2025-5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