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智慧课堂的思政课教学互动研究

作者

于京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天津 300384

摘要:依托智慧课堂教学媒介,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代表的思政课教学互动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智慧课堂下思政课教学互动的规律、特点进行分析。教学互动设计按照结果导向的思路,依照课程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搭建课程互动体系。充分考虑互动样式与互动主体的多元化,设计包含记忆式互动、思考式互动、讨论式互动、体验式互动,翻转课堂式互动5个层面下10个具体互动方式。并从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个维度对互动有效性进行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从互动频次、互动效率、互动参与度、互动深度4个方面予以考察,结果性评价从知识层次效果与能力层次效果两个方面予以考察。评价结果将反馈于课程设计,以实现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互动;智慧课堂

课堂教学互动研究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教学研究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2019年,通过对国内30所大学近5000名学生调研显示,师生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显著影响,但目前对学生学习监控的关键性互动行为还亟待加强2。思政课作为国家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加强思政课课堂教学互动设计,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思考,树立学生价值认同的重要路径。

一、课堂教学互动研究的四个向度及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互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包含四个向度,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结合思政课教学特点,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互动研究的四个向度

目前,学界对于课堂教学互动的研究主要可概括为理念研究、媒介研究、方法研究、效果研究四个向度。

理念研究向度主要考察课堂教学互动的目的与动因。归结其研究成果,可分为策略理性与交往理性两个方面。策略理性强调通过互动行为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包括讲授知识的强化,学生专注力,以及与教师思维同步性的提升等,以此提升学习效果。交往理性强调课堂作为对话空间的搭建,师生在对话中将问题引向深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界一般认为,交往理性维度更符合课堂教学互动的理想化状态3。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互动往往兼具策略理性与交往理性双重维度,而对于二者之间的关联、转化与评价目前尚无丰富的研究成果。

媒介向度主要考察达成课堂教学互动的媒介,以及采用不同媒介时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该向度研究成果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渐丰富。按照技术发展,目前可分为传统课堂互动、多媒体课堂互动、使用交互设备的课堂互动(智慧课堂)三种模式,而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型的课堂互动模式可能会进一步出现。目前的研究更多聚焦于第三种模式,或称为智慧课堂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此前所形成的媒介被完全抛弃,现实的课堂互动往往是多媒介的综合运用。

方法向度聚焦于对具体互动方式的研究。此方面研究成果更多地对教学互动的考察置于教学活动的流程之中,例如考察“教学设计与课堂调控”的流程设计4,或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后反馈的流程设计,以及各个流程之间的关联与衔接5。但具体聚焦于课堂教学中互动方法的研究并不多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互动方法研究往往以具体教学案例分享的形式出现,而这也正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

效果向度侧重于对教学互动效果评价的考察。基于传统的互动模式,国内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评价方式,包括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FIAS互动分析系统,我国学者傅德荣、章慧敏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S-T教学行为分析框架6,此外,还有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的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测评(TIMSS)框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育学院研发的CLASS课堂评估评分系统等。伴随着互动媒介的发展,在智慧课堂语境下,教学互动效果评价亦有新的成果出现。例如国内学者顾小清和王炜等在FIAS基础上进行改进与优化7,马勋雕基于TIMSS框架对智慧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进行研究8。

2.思政课教学特点与教学互动研究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价值目标的统一。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互动设计上的独特性。目前的研究成果包括互动策略的选择(认知性互动与情感性互动),互动场景的搭建(知行互动、时空互动、场所互动等),互动内容的设计(启发式教学互动设计)等方面。比照普遍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互动研究,思政课教学互动研究成果呈现出对于互动设计的宏观方向性描述与微观案例列举两极分化的现象,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互动的总体把控、设计的成果相对较少。

二、基于智慧课堂的思政课教学互动实践

本研究依托智慧课堂教学媒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主要载体,以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为导向,对课程互动进行设计,以提高课程质量。

1.“概论课”智慧课堂教学互动的背景与动因

“概论课”是根据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开设的课程,2023年,课程配套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版。在课程的教材体系已臻成熟的时刻,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化,成为一线教师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动因展开。首先,运用当下普遍采用的智慧课堂教学媒介,开展“概论课”教学互动设计,对于提升课程质量,打造优质课程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进而促进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以“概论课”为样本,丰富思政课教学互动研究,对于丰富互动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维度。

2.基于智慧课堂的“概论课”教学互动模式设计

按照教材及课程大纲,“概论课”共分为18个章节(含导论),共计48学时。本教学互动设计综合考虑策略理性与交往理性的双重理念,着眼于课程全貌,按照结果导向的思路,依照课程目标搭建课程互动设计体系。

课堂教学中互动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在此基础上,具体可以划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而每一种互动方式下,又可具体分为多种类别,“师生互动”可分为一对多、一对小组、一对全体,“生生互动”可分为一对一、多对一、小组间互动。依托以上六种形式,面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三重课程目标导向,开展记忆式互动、思考式互动、讨论式互动、体验式互动、翻转课堂互动五个方面的互动设计。

3.基于智慧课堂的思政课教学互动内容设计

概论课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与时效性。据其课程特点,依托现有的智慧课堂互动媒介,以及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形成了基于智慧课堂的思政课教学互动内容设计体系,包含五类核心模式,各具特色且功能互补:

记忆式互动通过教师与个体学生的问答互动,借助雨课堂随机点名功能强化知识记忆。例如在讲授新发展理念时,设置“新发展理念的关键词是什么?”等客观题即时检测。教师与全体学生的小测试则通过雨课堂选择题功能实现全员参与,系统自动记录测试成绩形成学习档案。

思考式互动侧重思维逻辑训练,采用教师与个体学生/全体学生主体结构。教师通过雨课堂随机点名发起半开放问题,如结合“浙江安吉”案例探讨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或运用投稿功能开展关键词应答,要求全体学生用精简语言阐述“现代化”内涵,既保持思维开放性又确保教学聚焦度。

讨论式互动涵盖多元组织形式:教师与学习小组、个体学生与同伴群体、学习小组间的深度研讨依托传统媒介进行,适用于乡村振兴等复杂议题的阶段性考核;教师与全体学生的投票功能设置封闭式选项收集群体关切,如“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调研;投稿功能则支持开放式关键词反馈,动态捕捉学生思想热点。

体验式互动通过教师与个体学生/学习小组增强情感共鸣。借助“配音秀”等软件开展经典影视片段配音,如在讲授建党精神时重现《觉醒年代》宣誓场景;教师与全体学生的实物展示则通过特色农产品等教具,具象化呈现乡村振兴实践成果。

翻转课堂互动采用教师与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间的协作模式,学生小组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结题报告展示,全体参与者运用雨课堂投票功能开展互评。例如在“中国式现代化”专题中,学生调研团队需系统论证区域发展案例,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并组织多维互评。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思政课教学互动效果评价研究

按照结果导向思路,依照课程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3个层面搭建课程互动体系,并从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个维度对互动有效性进行评价。

1.过程性评价的指标研究

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不同互动方式间的横向比较,主要考量指标包含互动频次、互动效率、互动参与度、互动深度4个方面。

互动频次指标采用纵向章节对比与横向类型分析相结合的双维度观测体系。通过智慧课堂工具,系统统计各章节基础性互动(记忆式互动)与高阶互动(思考式、讨论式、体验式等互动)的使用频率。特别关注知识模块难度系数与互动频次的关联性,如基础概念侧重即时问答,而综合应用章节侧重项目式研讨。

互动效率指标通过对时间成本的分析进行效率评估。采用分段计时器记录各类互动从启动到达成教学目标的时间消耗,重点分析技术工具占时(如智慧课堂工具反应时间)、学生准备占时(预习、互动耗时)、完成任务占时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互动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效率。

互动参与度指标通过实施分层计量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前提下,对互动参与度进行统计。在积分制考核框架下,采用唯一学号追踪技术,统计有效互动窗口期内的实时参与数据。除整体参与率外,重点分析群体差异:性别维度、学习水平维度。针对持续低于参与阈值的群体,启动差异化互动方案。

互动深度指标主要构建基于对话分析的深度评估体系,具体包括量化统计单次互动中的观点交锋次数、追问深度、知识迁移率(跨单元概念引用占比)。

本评价体系通过教学大数据的持续采集与分析,形成动态评价-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为教学策略的迭代改进提供量化依据。

2.结果性评价与课程目标的达成的指标研究

结果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本研究重点关注采用互动式教学的实验组与未采用互动式教学的对照组在学生教学目标达成度上的横向比较,全面衡量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差异。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知识目标达成度方面,着重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基础知识的扎实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知识脉络的清晰度。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准确率、重点知识的记忆保持率、知识结构的逻辑性等。通过阶段性测试、期末考核等方式,系统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水平。

在能力目标达成度方面,重点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包括:案例分析能力、问题解决策略的合理性、实践操作的规范性等。通过设计综合性实践任务、项目式作业等方式,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水平。

通过互动效果评价,发现在互动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

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要持续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本文提出的目标重构框架和教学模式创新方案,在实践中显示出提升教学实效的积极作用。但需注意,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避免陷入形式化误区。未来研究应着重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精准教学策略,以及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切实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贵芹. 高质量建好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 (04): 110-116.

[2]陆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逻辑理路 [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 (04): 12-20+34.

[3]张静华. 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及其效果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39 (23): 10-17.

[4]周兴国. 教学互动:从策略理性到交往理性 [J]. 教育学术月刊, 2009, (06): 100-103.

[5]傅德荣,章慧敏,刘清堂. 教育信息处理(第2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2.

[6]顾小清,王炜.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 [J]. 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7): 18-21.

[7]黄秋燕,龙丽芳,刘文苑,等. 教学互动二维度对在线课程成效的影响——以园林花卉学课程为例 [J]. 现代园艺, 2023, 46 (07): 168-170.

[8]马勋雕. 智慧课堂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22.

注释:

1.本论文获得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基于智慧课堂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互动设计及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SZ23-03)资助。

2.张静华. 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及其效果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39 (23): 10-17.

3.周兴国. 教学互动:从策略理性到交往理性 [J]. 教育学术月刊, 2009, (06): 100-103.

4.黄秋燕,龙丽芳,刘文苑,等. 教学互动二维度对在线课程成效的影响——以园林花卉学课程为例 [J]. 现代园艺, 2023, 46 (07): 168-170.

5.代智能,阳艾利,傅海燕. 双语课程“环境科学与技术”PIF教学模式研究 [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7, (04): 99-102.

6.傅德荣,章慧敏,刘清堂. 教育信息处理(第2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2.

7.顾小清,王炜.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 [J]. 中国电化教育, 2004, (07): 18-21.

8.马勋雕. 智慧课堂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22.

作者简介:于京,1984年生,男,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