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热力管道直埋敷设施工关键技术要点研究
赵胜玉
身份证号:12010919771112351X
1 直埋敷设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直埋敷设技术虽然在市政热力管道建设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若干关键问题。热应力控制是首要技术难点,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因温度变化产生的轴向应力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接口开裂或补偿器失效。特别是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北方地区,传统刚性连接方式难以有效吸收热位移,而柔性补偿器的选型与布置若未充分考虑管道走向和土壤阻力,可能引发局部应力超标。
接口密封性不足是另一普遍问题。预制保温管段的焊接质量直接影响系统密闭性,现场焊接时若未严格执行坡口处理、层间温度控制等工艺要求,易产生气孔或未熔合缺陷。史振利的研究表明,市政道路下敷设的管道因车辆动荷载作用,焊接接头更易出现疲劳裂纹。此外,防水层施工缺陷也是导致地下水渗入保温层的主要原因,尤其在雨季施工或地下水位较高区域,外护管接缝处的热熔焊接质量缺陷会加速聚氨酯保温材料的老化。
地质适应性不足制约着技术推广效果。不同土质对管道的约束作用差异显著,例如软土地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冻胀性土层在冻融循环下会产生周期性抬升力。现有规范对复杂地质条件的施工参数规定较为笼统,工程中常依赖经验调整,缺乏量化指导依据。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也存在系统性挑战。沟槽开挖阶段的边坡稳定性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塌方,影响管道轴线精度;回填阶段的分层夯实不充分会降低土壤对管道的侧向支撑力,增加运行期位移风险。部分工程为赶工期,在雨季或低温环境下强行施工,导致管道基础含水量超标或保温材料性能下降。
智能化运维手段的缺失限制了故障预警能力。传统人工巡检难以及时发现地下管道的微小渗漏或保温层破损,而分布式光纤等监测技术因成本较高尚未普及。最新工程案例显示,缺乏实时数据支撑的被动维修模式,使约 30% 的管道损伤在发现时已发展为结构性缺陷。
2 市政热力管道直埋敷设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2.1 直埋敷设施工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要点
市政热力管道直埋敷设施工工艺流程可分为前期准备、沟槽开挖、管道安装、补偿器设置、回填夯实五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管道运行安全与使用寿命。前期准备阶段需重点核查设计图纸与现场条件的匹配性,特别是地下管线交叉位置与地质勘探数据的准确性。
沟槽开挖阶段需根据土壤性质确定边坡坡度,砂质土层建议采用1:0.75的放坡系数,黏性土则可适当减小至 1:0.5。开挖过程中应保留 30 厘米原状土作为保护层,待管道安装前人工清理,防止机械挖掘扰动地基承载力。质量控制要点包括:使用全站仪实时监测槽底高程,偏差控制在 ±2 厘米内;遇地下水渗出时需立即设置集水井排水,确保作业面干燥。北方严寒地区施工还需特别注意冻土层处理,在哈尔滨某工程案例中,采用级配砂石换填冻胀性土层的方法,有效预防了春季融沉导致的管道位移。
管道安装阶段的核心在于接口处理与轴线控制。预制保温管采用电热熔套连接时,需严格控制加热温度( 200±5∘C )与加压时间( ≥30 分钟),并通过气密性检测确保焊缝质量。质量控制要点包括:使用激光水准仪保证管道坡度符合设计要求,每 10 米测设一个控制点;管道底部铺设 10 厘米厚中粗砂垫层,起到均匀传力作用。
补偿器安装是直埋敷设的关键技术环节。轴向型补偿器需在冷紧状态下安装,预压缩量按设计热伸长量的 50% 控制。质量控制要点包括:补偿器两端导向支架间距不超过4 倍管道直径;安装完成后解除运输固定螺栓,确保自由伸缩。近年工程中推广应用的旋转补偿器,其安装角度偏差需控制在 ±1∘ 以内,且需在管道试压前完成预偏转调整。实际施工中常见错误是未按补偿器类型区分安装方向,导致运行期无法有效吸收热位移。
回填夯实阶段采用分层对称回填工艺,每层虚铺厚度不超过30 厘米,压实度达到 90% 以上。胸腔部位(管顶以下 60∘ 范围)优先选用粒径小于15 毫米的细砂,避免尖锐石块损伤外护管。质量控制要点包括:管顶 50厘米内禁止使用压路机,采用平板夯逐层夯实;回填后立即进行地面沉降观测,连续3 个月累计沉降量超过10 毫米需采取注浆加固。
2.2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关键技术优化
在市政热力管道直埋敷设工程中,特殊地质条件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针对软土、冻土、高水位等典型不良地质,需采取差异化技术措施确保管道长期稳定运行。软土地基处理是首要技术难点,这类土层承载力低且易发生蠕变沉降。2025 年长三角某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水泥搅拌桩+ 砂石垫层”复合地基可显著提升基础承载力。具体操作中,桩径宜控制在50-60 厘米,桩间距不超过 1.5 倍桩径,桩顶铺设 30 厘米厚级配碎石层以均匀分散管道荷载。施工中需特别注意桩体垂直度偏差应小于 1% ,避免桩间土体流失导致不均匀沉降。
冻土区域施工需重点应对季节性冻胀影响。根据2025 年新版《寒区直埋管道技术规范》,在冻深超过 1.2 米的地区应采用“防冻胀三明治结构”:底部铺设 20 厘米厚聚苯乙烯保温板,管道周围填充中粗砂至管顶以上 30厘米,最外层回填非冻胀性土。东北地区工程案例显示,该结构可使冻胀力降低约 40% ,同时电伴热系统的辅助加热电缆应沿管道底部敷设,维持管周温度在 0∘C 以上。施工期间需避开冻融交替期,并严格控制回填土含水率不超过塑限的 90% 。
高水位地段防水处理是质量保障关键。当地下水位高于管底 1 米时,建议采用“真空干燥+双层防水”工艺:先在外护管接缝处采用热收缩带加强密封,再整体包裹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2025 年武汉某过江管道工程中,创新应用了气压平衡式防水阀,通过自动调节阀体内外压差,有效阻止地下水渗入保温层。施工中需特别注意:管道安装前应进行24 小时闭水试验,防水卷材搭接宽度不小于10 厘米,且接缝处需用专用密封胶二次处理。
岩溶地质区需防范塌陷风险。在西南地区施工时,应采用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对直径大于30 厘米的溶洞进行注浆填充。管道敷设宜采用“架空 + 回填”过渡方式:在溶洞发育段设置钢筋混凝土支墩,管段之间采用柔性接头连接,回填时使用发泡混凝土缓冲地层变形。
结语
柔性补偿器与预制保温管的协同应用可有效缓解热应力集中问题,在2025 年北方地区工程案例中,该方案使管道热变形量降低约 40% ;焊接工艺优化与防水层标准化施工显著提升了接口密封性,工程检测数据显示焊缝合格率达到 98% 以上;针对特殊地质条件开发的差异化施工技术,如软土地基复合处理、冻土区防冻胀结构等,使管道抗沉降能力提升 50% 。这些技术成果为直埋敷设质量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超.市政热力管道直埋敷设施工关键技术要点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15):184-186.
[2] 段冲.浅谈市政热力管道直埋敷设技术[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4):008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