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语境中英语语言规范性与变异性研究
严紫睿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1121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自然语言生成系统,正在重构语言传播、表达与接受的基本方式。与传统语言传播依赖人为组织与自然演化不同,人工智能以算法规则和大规模语料库为基础生成语言,这种机制引发了语言规范性与语言变异性的多重互动。在这一语境下,传统语法规则、书面表达、词汇搭配等语言规范受到冲击,而不同语域、地域与语体中所展现出的语言变异性被进一步放大,成为AI生成语言的显著特征。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人工智能平台上的传播和变体生成尤为典型,其使用的多样性和跨文化性使得语言的规范与变异问题尤具代表性。
AI驱动下的语言生成对语言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对语言能力的评估和反馈是学生语言提升的重要途径。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与语言生成不断渗透课堂环境的背景下,语言规范性的传授与变异性的识别面临更新的要求。本文将围绕AI语言语境的具体特征,探讨英语语言的规范性与变异性表现,并在英语学习、评估与语言传播层面进行延展分析,力求为语言教学与语言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一、人工智能语境下的语言生成机制与语料特征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的运行机制以深度学习技术为基础,依托大规模语料库进行模式识别与语言预测。以ChatGPT、Bard、Claude等为代表的语言模型,在生成过程中并不依赖传统语法规则的人工约束,而是通过对大量语料中词与词之间的概率分布学习,进而生成符合“语言习惯”的表达。这种机制虽然保证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但在语法一致性、语义精确性及语言规范性方面仍存在不足。
生成语料中往往混杂多种英语语域特征,例如美式拼写与英式拼写交替使用、正式语体与口语表达混合出现、俚语与学术词汇并存等。这种多样性虽丰富了语言样态,但也对语言使用者的判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教育和公共传播领域,若不加以辨析,AI生成语言中的偏差或变体可能误导学习者或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因此,在人工智能语言生成机制不断成熟的同时,如何从系统层面识别并规范其语言输出,成为语言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海量“非传统”英语表达,语言规范的界定标准和包容边界也亟待重构。
二、语言规范性与变异性的理论张力
语言规范性是指语言在语法、语音、词汇等方面所应遵循的标准化规则体系。传统语言教育强调语法规范、拼写一致性、语用恰当性等,是语言学习者的重要训练内容。而语言变异性则指语言随使用场景、地域、社群等变化而产生的表达差异,如方言、俚语、科技词汇、网络语言等。
在人工智能介入语言生成与传播的背景下,语言变异性呈现出新趋势。一方面,人工智能“学习”了大量非规范语言表达,并将其自然生成,这在社交媒体、娱乐内容中尤为常见。另一方面,AI输出缺乏语用意图与社交情境的自我感知,造成语义歧义与不当表达的风险加剧。语言变异因此既体现出技术驱动下的语言灵活性,也暴露出对语言规范性边界的挑战。
对于语言教育者而言,这种趋势加大了教学负担。传统的英语语言评估与反馈通常由教师独自完成,过于依赖教师的主观判断,并且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AI生成内容的多样化与标准体系的脱节,使得教师难以准确评估学生对“语言规范”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育系统应探索建立以AI辅助但教师主导的评估与反馈体系,既尊重语言自然发展的多样性,也保障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与教育的一致性。
三、人工智能语境下英语学习与评估的新趋势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对原有教学体系构成挑战。在智能化环境中,学生日常接触到的语言素材已不局限于课本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而是涵盖大量AI生成内容。这种内容通常语言流畅、表达新颖,但其中的语法误差、语体混用与文化不当表达亦不容忽视。语言能力的评估和反馈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指南,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进而实现更好的提升。AI辅助系统虽可提供实时纠错与评分反馈,但仍需人工审校介入,以保障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AI系统往往缺乏对语境、文化背景和表达逻辑的全面把握,难以胜任深层次语言理解与价值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AI也促进了语言教学方式的转变。例如,在作文批改、口语模拟、语法诊断等环节中,智能系统能够承担部分初步反馈工作,提升教师教学效率。但最终的教学核心仍应回归“人本导向”,由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语言规范与语言变异的界限,并鼓励其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灵活表达、创造性使用语言。未来,AI系统可望与语言测评平台深度融合,形成动态评估与持续反馈体系。通过大数据积累,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与能力画像,使语言学习更具方向性与成效性。
四、语言规范与变异的融合路径与调和策略
面对AI驱动的语言生态重塑,语言规范性与变异性的融合路径成为亟需探索的课题。一方面,应坚持语言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保障公共语体表达的可理解性与规范性;另一方面,也需合理包容语言变异现象,鼓励语言多样性与表达创新,以顺应时代变化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具体路径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AI语料过滤机制,对非规范表达进行标签识别与语义审校,在技术层面引导生成语言趋于规范化与可控性;二是完善语言评估工具,引入“多样性容忍度”指标,合理评估学生在语言变异环境下的表达能力与适应能力;三是加强跨学科合作,联合语言学、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等领域专家,推动语言教育的理论革新、实践优化与技术融合发展。
此外,语言教育者也应增强语言意识的多元性培养。鼓励学生理解语言在不同文化、地域、社交语境中的变体特征,既尊重语言变化规律,也能清晰辨析语言标准,从而在语言生成、理解与交际中实现有效的自主调控和表达能力提升。
结论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人类语言的生成、传播与接受模式,为英语语言规范性与变异性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技术驱动变革中,语言规范不应被忽视,变异也不应被排斥。应在教育实践中构建灵活而有约束的规范体系,借助智能技术强化评估机制,提升语言能力培养的精准性与包容性。AI语言语境下的英语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代语言变革规律,也为教育公平、语言多样性与技术伦理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参考文献
[1]时益之.论教育学的科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21.
[2]朱春阳,梁少怡.构建“可沟通性共识”:基于传播过程视阈的共识考察[J].新闻与写 作,2025,(06):63-72.
[3]刘 全 国. 卓 越 外 语教 师 专 业 发 展 的 价值 意 蕴 与 实 践 逻 辑[J]. 英 语 研究,2025,(01):179-191.
[4]王珏, 邵楠希.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智能教学界面情境植入研究[J]. 外国语文,2025,41(03):16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