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风险筛查结合个体化膳食指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善作用
曹璐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人民医院 432400
引言
老年糖尿病管理面临增龄性代谢衰退、多重用药等特殊挑战,营养失衡风险显著增高。传统管理模式侧重药物治疗,常忽视系统性营养评估。临床证据显示,营养状态不良可加剧血糖波动,增加感染、肌少症及衰弱发生风险。因此,建立早期营养风险识别机制并开展精准膳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必要性。本文阐述营养风险筛查与个体化膳食指导协同应用对临床结局的促进作用。
一、营养风险筛查
(一)风险分层评估
营养风险筛查的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工具快速区分人群状态。实际操作中,采用包含体重变化、进食量减少、疾病影响等关键条目的筛查量表,结合 BMI、上臂围等基础人体测量指标,能在 3-5 分钟内完成初步分类。体重变化是敏感指标,通常以1 个月内非自愿下降 5% 作为风险阈值;BMI低于18.5 提示营养不良风险,但需结合年龄和疾病状态综合判断。筛查工具如NRS-2002 或MUST 量表通过赋分系统将人群划分为三类:0-1 分为营养正常,2-3 分需定期复查, ≥3 分则需立即营养干预。这种分层方法在住院患者和社区老年人群中验证有效,能减少 30% 以上的漏诊率。
(二)风险溯源分析
营养问题的成因分析需要多维度评估。在生理因素方面,咀嚼吞咽困难常见于脑卒中后遗症或口腔疾病患者,可通过饮水试验和食物质地调整记录表量化;消化吸收障碍需排查胰腺功能不全或肠道菌群失衡,粪便常规和氢呼气试验是常用诊断手段。心理社会因素中,独居老人的食欲减退常与抑郁量表评分呈正相关,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支持缺失可通过家庭访视确认食品储备情况。对于住院患者,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味觉改变占营养风险的 22% ,需查阅用药清单中如化疗药、抗生素等高风险品种。分析过程需建立标准化记录模板,按系统分类记录可干预因素:消化系统(胃食管反流、腹泻)、代谢系统(糖尿病、甲亢)、社会环境(送餐服务缺失、认知障碍)等。最终形成个体化溯源报告,明确核心可干预点及其优先级排序。
二、个体化膳食指导
(一)个体化方案设计
制定膳食方案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血糖控制目标是首要因素,不同人群的血糖控制标准存在差异,年轻人与老年人、孕妇与非孕妇的目标值各不相同。肾功能状况直接影响蛋白质摄入量,肾功能不全者需要严格控制蛋白质总量,同时保证优质蛋白占比。日常活动强度决定了能量需求,卧床患者与体力劳动者每日所需热量可能相差1000 千卡以上。饮食偏好是方案能否长期执行的关键,完全否定患者饮食习惯的方案往往难以坚持。实际操作中,建议先了解患者日常饮食结构,在现有基础上逐步调整。比如喜食面食的北方人,可建议选择全麦面条替代精白面条;爱吃米饭的南方人,可推荐糙米与白米混合食用。每周设定 2-3 个具体的改善目标,如增加蔬菜摄入量或减少油炸食品次数,比一次性全面改变更易见效。
(二)关键问题应对
低升糖指数主食如燕麦、荞麦、黑米等消化吸收较慢,能避免餐后血糖快速升高。优质蛋白摄入要兼顾质与量,肾功能正常者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0.8-1.2 克蛋白质,其中一半以上应来自鱼、蛋、瘦肉、豆制品等优质来源。能量控制时可采用体积大、热量低的蔬菜增加饱腹感,如西兰花、菠菜、黄瓜等。预防低血糖需要规律加餐,建议在两餐之间及睡前补充适量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组合的食物,如一片全麦面包配少量坚果,或一个小苹果加一杯无糖酸奶。加餐热量控制在 100-150 千卡为宜,既能避免血
糖过低,又不会影响正餐食欲。
(三)自我管理赋能
重点关注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和配料表中的添加糖位置,配料按含量由高到低排列,糖类排位越靠前说明含量越高。健康烹饪建议多用蒸、煮、炖、拌等方法,少用煎炸。炒菜时控制油温,避免冒烟再下锅。食物份量估算可用常见物品作参照:一份主食约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一份肉类为一个手掌心大小,一份油脂为一个拇指节体积。准备标准量具如量杯、食物秤有助于初期准确掌握份量,熟练后可转为目测。记录饮食日记能帮助发现问题和坚持计划,简单记录每餐食物种类和数量即可,不必精确计算热量。定期复诊时携带饮食记录,便于营养师评估调整方案。
三、协同效应改善临床结局
(一)血糖控制优化
通过系统化的营养筛查与个性化膳食指导,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效果。具体表现为患者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减小,空腹血糖水平趋于稳定。这种改善主要源于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进食顺序及食物升糖指数的科学调控。临床观察发现,持续 3-6 个月的规范化营养干预可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 0.5%1.5% ,这对于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具有明确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营养师会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状况、用药方案及生活习惯,制定差异化的蛋白质与膳食纤维补充计划,同时配合血糖监测数据动态调整饮食结构,形成代谢管理的良性循环。
(二)并发症风险下降
营养状态的系统性改善对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双重保护作用。在感染防控方面,纠正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状态可提升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使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常见感染风险降低 30‰ 。针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则体现在两方面:通过控制钠盐摄入(每日 <5g )有助于缓解水钠潴留,收缩压平均可下降 2⋅8mmHg ;而优化脂肪酸配比(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反式脂肪)能改善血脂谱,特别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这些改变共同作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对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尤为有益。
(三)生活质量提升
持续的营养干预能有效维持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躯体功能状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摄入(每日 1.0-1.5g/kg 体重)结合抗阻力运动,可以减缓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流失,使握力等体能指标改善 15‰ 。这种改变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上,包括更轻松的完成爬楼梯、提重物等动作。同时,通过补充维生素 D、钙质等微量营养素,配合日光照射指导,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患者普遍反馈睡眠质量改善、疲劳感减轻,这种整体健康状况的提升对维持社会参与度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结论
营养风险筛查与个体化膳食指导的协同应用,是改善老年糖尿病临床结局的有效策略。该方法通过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实施精准营养干预,在优化血糖控制、降低并发症风险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展现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欧春莲.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筛查及生活方式干预效果的研究[D].广东:南方医科大学,2021.
[2]连明珠,张常晓,盛凯,等.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住院老年 2 型糖尿病患 者 发 生 肺 部 感 染 的 预 测 价 值 [J].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 医 学版),2025,45(4):452-458.
[3]申允玲. 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老年营养风险指数与并发高尿酸血症的关系[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5,36(2):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