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的协同创新机制探讨

作者

冯璐

国家图书馆 北京市 100081

一、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1.1 协同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的协同合作。例如,一些图书馆与科研管理部门合作,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有的学术科研支持服务机构与图书馆联合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活动。这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协作。

1.2 存在的问题

1.2.1 信息沟通不畅: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双方彼此的服务内容、资源状况了解不足,难以开展针对性的协同合作。

1.2.2 资源整合困难:由于资源管理体制和标准的差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机构的专业资源难以实现无缝整合,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1.2.3 服务协同不足:双方的服务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存在脱节,未能形成连贯的服务链条,无法满足科研人员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1.2.4 缺乏长效机制:现有的协同合作大多是临时性、自发性的项目,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长效的合作机制,难以保证协同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2.1 资源协同机制

2.1.1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图书馆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和学术科研支持服务机构的专业数据库、科研工具等资源,搭建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一站式检索。通过制定统一的资源元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协议,确保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2.1.2 优化资源采购机制: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机构共同参与资源采购决策,根据学术科研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采购计划。建立资源采购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交流资源采购信息,避免重复采购和资源闲置。

2.1.3 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双方可以合作建设特色资源库,如学科专题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等。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丰富资源种类和数量,提高资源的特色化和专业化水平。

2.2 服务协同机制

2.2.1 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围绕学术科研的全生命周期,整合图书馆的文献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学术科研支持服务机构的数据管理、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服务,构建从科研选题、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写作到成果推广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明确各环节的服务主体和职责,实现服务的无缝衔接。

2.2.2 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嵌入式服务,将图书馆员和学术科研支持服务人员嵌入到科研团队中,深入了解科研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服务,拓展服务渠道和时间空间,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2.2.3 加强服务协同与整合:建立服务协同工作小组,定期召开服务协调会议,沟通服务进展和问题,协调服务资源和流程。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确保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3 人才协同机制

2.3.1 培养复合型人才: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图书馆员和学术科研支持服务人员参加跨领域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开展岗位交流和实践锻炼,让双方人员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培养既懂图书馆业务又熟悉学术科研支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2.3.2 建立人才合作机制:双方可以建立人才合作团队,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和服务任务。通过合作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传递,提高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设立人才奖励机制,对在协同创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2.3.3 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图书馆员和学术科研支持服务人员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双方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科研项目,提升人才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地位。

2.4 技术协同机制

2.4.1 推进技术融合应用: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升图书馆和学术科研支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科研人员的行为和需求,为精准服务提供支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文献自动分类、智能检索等功能。

2.4.2 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双方可以合作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加强技术创新合作,探索新技术在学术科研服务中的应用模式和解决方案,推动服务的创新发展。

2.4.3 保障技术安全与稳定:建立健全技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数据和系统的安全防护,确保资源和服务的安全可靠。制定技术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技术故障和安全风险,保障协同创新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协同创新机制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3.1 实施路径

3.1.1 制定协同创新规划: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机构共同制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明确协同创新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规划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术科研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1.2 开展试点项目:选择基础较好、具有代表性的领域或项目开展试点工作,积累经验,探索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和方法。通过试点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协同创新工作的全面开展。

3.1.3 逐步推广应用: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逐步在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推广应用。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各方对协同创新的认识和参与度。

3.2 保障措施

3.2.1 组织保障:成立由图书馆和学术科研支持服务机构领导组成的协同创新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协同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设立专门的协同创新工作机构,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3.2.2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协同创新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资源共享制度、服务协同制度、人才合作制度等,为协同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3.2.3 资金保障:加大对协同创新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协同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资源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积极争取外部资金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协同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3.2.4 文化保障:营造开放、合作、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图书馆员和学术科研支持服务人员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工作。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双方人员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形成协同创新的文化共识。

四、结束语

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的协同创新是适应学术科研发展需求、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资源协同、服务协同、人才协同和技术协同等创新机制,明确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打破双方之间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推动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的深度融合,为学术科研活动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支持服务,助力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科研环境的变化,图书馆与学术科研支持服务的协同创新也需要持续跟进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参考文献

[1] 叶 兰 . 国 外 大 学 图 书 馆 科 研 评 价 服 务 研 究 [J]. 大 学 图 书 馆 学报.2019,(1).DOI:10.16603/j.issn1002-1027.2019.01.014 .

[2] 王婉.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科研评价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1).

[3] 吴爱芝, 肖珑, 张春红, 等. 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学科竞争力评估方法与体系[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1).DOI:10.16603/j.issn-1002-1027.2018.01.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