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音乐教育中合唱艺术的融合与实践研究

作者

余宇

自贡市蜀光中学 6430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音乐教学常以独唱或齐唱为主,忽视了合唱艺术在多声部协作、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当前,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合唱教学,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与协作能力”的要求,如何将合唱艺术有机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本文以具体教学案例为支撑,结合音乐教育理论,系统分析合唱艺术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融合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文化融合,从民族经典到多元表达的桥梁

合唱艺术的融合需以文化认同为根基,而民族经典作品正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以《茉莉花》为例,这首民歌旋律婉转悠扬、歌词含蓄隽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经典民歌”,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在教学中,笔者可通过多元路径实现文化融合。背景渗透是开启文化认知的第一步。在导入环节播放民乐版《茉莉花》,悠扬的二胡、清亮的笛子交织出江南水乡的温婉意境。结合歌曲历史背景,讲述 18 世纪英国使臣约翰•巴罗将《茉莉花》记录并带回欧洲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这首民歌不仅是中国的音乐瑰宝,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见证,从而理解其“东方音乐符号”的文化地位。

风格对比能深化跨文化理解。对比民歌版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片段,民歌版质朴自然,如潺潺溪流;而歌剧版则融入了西方管弦乐的宏大叙事,旋律更加激昂。笔者通过分析同一旋律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建立跨文化音乐认知。创意改编则是激发文化创新的关键。鼓励学生以流行、摇滚或电子音乐风格改编《茉莉花》,如加入说唱段落或电子音效。某中学学生在改编中融入京剧唱腔与电子鼓点,创作出《茉莉花•赛博版》,传统与现代碰撞,既保留了原曲韵味,又符合青少年审美偏好,让经典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技术训练,从基础发声到声部协作的进阶

合唱艺术以多声部协作作为核心,要达成和谐美妙的合唱效果,必须通过系统化训练为学生夯实基础。以《愉快的梦》为例,其八六拍节奏的灵动多变与二声部结构的错落有致,对初中生音准与节奏的精准把控能力提出了较高挑战。在教学中,笔者可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策略:分层发声训练是关键起点。鉴于初中生正处于变声期,嗓音条件差异较大,教师需精心设计“气息控制—混声训练—声部融合”三阶训练法。在气息控制阶段,通过“狗喘气”练习,让学生感受腹部的起伏,强化腹肌支撑,为发声提供稳定的气息动力;接着进行“哼鸣”训练,引导学生将声音集中在眉心处,寻找头腔共鸣,让声音更加明亮、集中;最后逐步过渡到真假声混合的混声状态,使声音既具有真声的力度,又具备假声的柔和,为声部协作奠定坚实的声音基础。

可视化辅助教学能突破听觉局限。利用动态旋律线展示声部走向,将抽象的音高变化具象化。在《愉快的梦》教学中,笔者将高低声部旋律线并置对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声部的音高起伏和交织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各声部在合唱中的角色与作用,有效提升协作意识。分声部轮唱实践是循序渐进的有效途径。从单乐句轮唱逐步过渡到整曲合唱,能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信心。例如,先让学生分组练习《愉快的梦》第二乐段“别的那呀呦”的一拍子轮唱,待熟练后统一结束,再扩展至全曲合唱,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声部协作技巧。

三、团队协作,从个体参与走向集体共生的实践合唱艺术作为集体性音乐表现形式,其魅力与生命力源自成员间的紧密协作。为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推动合唱从个体参与迈向集体共生,可通过以下具体实践加以实现。角色分工与责任共担是构建有序团队的基础。在合唱队组建阶段,除常规演唱者外,增设“声部长”“节奏监督员”“情感表达指导”等角色并明确分工。以排练《义勇军进行曲》为例,声部长凭借敏锐的听觉,及时纠正组内成员的音准偏差;节奏监督员全神贯注,严格把控演唱速度,确保整体节奏的整齐划一;情感表达指导则通过精准的指挥手势,引导全体成员统一演唱情绪,将歌曲的激昂与振奋充分展现。

冲突解决与共识构建是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面对声部间音量不均、节奏错位等常见问题,可采用“声部对抗练习”与“集体反思会”相结合的方式。如在《如今家乡山连山》的排练中,笔者故意放大高声部音量,制造声部冲突,随后组织集体反思会。学生们各抒己见,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动态调整实现声部平衡,最终达成“低声部以哼鸣巧妙衬托,高声部以弱音优雅收尾”的共识,有效提升了团队协作水平。跨学科协作项目则能拓宽团队协作的边界。将合唱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设计综合性艺术项目。某校在排练《红河谷》时,邀请舞蹈队编排富有民族特色的伴舞,美术组精心设计舞台背景,戏剧社创作生动贴切的旁白剧本,形成“歌、舞、剧、画”四位一体的艺术盛宴,让学生在跨学科协作中深刻体会团队协作的强大力量。

四、创新实践,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场景的探索

合唱艺术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积极突破边界,与社会文化场景紧密相连,以下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社区合唱工作坊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为老年人合唱团提供技术指导,不仅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还能促进代际交流。或者联合社区艺术团举办“代际合唱音乐会”,在合作中碰撞出艺术火花。例如,学校学生与社区合唱团共同改编《苹果香》,把传统民歌的质朴韵味与现代电子音乐的时尚活力巧妙融合,演出后赢得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校园与社区的完美交融。

数字技术为合唱创作注入新活力。借助音乐制作软件(如 GarageBand)开展合唱编曲实践,学生可分层录制不同声部,自由调整音量、音色与音效,最终合成完整的多声部合唱作品。学生在创作《远走高飞》合唱版时,通过软件添加爵士鼓与弦乐伴奏,让作品充满现代气息,展现出数字技术赋能下合唱艺术的无限可能。主题式合唱项目制学习则能深化学生对音乐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围绕特定主题(如“环保”“和平”)设计跨学期合唱项目,学生需完成“实地调研—歌词创作—旋律编配—合唱排练—公益演出”全流程,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社会价值,提升综合素养。

结束语:合唱艺术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融合与实践,不仅是技术训练与团队协作的深化,更是文化认同与创新思维的培育。通过文化融合、技术训练、团队协作与创新实践四维路径,合唱艺术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助力初中生在音乐学习中实现“审美提升—能力发展—人格完善”的递进式成长。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合唱艺术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结合,为初中音乐教育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刘玉金,陈志敏,赵会彦.谈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有效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5(1).

[2]房景楼.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000(001):P.27-27.

[3]贾冬鑫.初中音乐课堂二声部合唱教学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