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含光伏电站的配电网检修方式研究

作者

王武宁 张静周 赵敏

长庆油田分公司清洁电力开发项目部 陕西西安 710000

前言

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配电网中光伏电站等分布式能源(DER)高比例接入导致潮流双向流动、电压波动加剧,传统检修方式难以适应。含光伏电站的配电网检修需兼顾供电可靠性、DER 消纳能力、电网安全,通过优化检修计划、动态调整 DER 出力、强化协同控制实现“零停电”或“低影响”检修。以下从检修方式分类、实施要点、技术挑战三方面展开分析。

1 含光伏电站的配电网检修方式分类

1.1 按检修期间光伏电站运行状态划分光伏电站停运检修:

适用场景:光伏电站设备故障或计划性维护(如逆变器更换、组件清洗)。实施方式:检修前断开光伏电站并网开关,将光伏出力降至零,按传统配电网检修流程操作。风险点:需提前规划检修时间,避免与负荷高峰重叠,减少弃光损失。

光伏电站带电检修:

适用场景:配电网设备(如变压器、开关柜)检修,光伏电站需持续运行。实施方式:通过移动变电站、旁路电缆构建临时供电回路,转移负荷后隔离待检修设备,光伏电站保持并网发电。

技术难点:需动态平衡光伏出力与负荷需求,避免电压越限或潮流过载。

1.2 按检修期间 DER 协同控制方式划分

集中式控制检修:

实施方式:通过配网主站统一调度光伏电站出力、储能系统充放电、负荷转移策略。

优势:全局优化 DER 与配电网互动,降低检修风险。

案例:某城市配电网检修时,主站下发指令将光伏出力降低 30% ,储能系统放电支撑负荷,实现不停电检修。

分布式自治检修:

实施方式:光伏电站、储能系统、负荷终端基于本地信息自主决策,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协同控制。

优势:减少通信依赖,提升响应速度。

案例:某工业园区光伏电站通过本地控制器与储能系统联动,平抑检修期间电压波动,维持供电连续性。

2 含光伏电站的配电网检修实施要点

2.1 检修计划优化

光伏出力预测:基于 LSTM 神经网络或物理-数据混合模型,预测检修期间光伏出力(精度 ⩾90% ),支撑检修计划动态调整。

多目标优化:构建以供电可靠性(SAIDI ⩽0.5 小时/户·年)、弃光率( ⩽5% )、检修成本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采用 MINLP 算法求解最优检修窗口。

2.2 检修期间 DER 协同控制

光伏电站出力限制:检修前通过主站或本地控制器下发出力限制指令,将光伏出力降至额定容量的 50%-70% ,避免电压越限。

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储能系统在光伏出力高峰时充电,负荷高峰时放电,平抑功率波动,支撑检修期间负荷供电。

柔性负荷参与:通过分时电价或补贴引导用户调整负荷(如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平滑检修期间电网波动。

2.3 检修安全与风险防控

反送电风险防控:检修前断开光伏电站并网开关,悬挂“禁止合闸”标识牌,验电确认无电压后开展作业。

电压越限与潮流过载防控:部署 PMU 装置与 AI 电压预测算法,实时监测节点电压,当电压超出 ±5% 额定值时,自动触发 DER 出力调整或储能充放电。

通信中断应急处置:5G 或光纤通信中断时,切换至本地控制模式,通过预设策略维持 DER 与配电网协同运行。

3 含光伏电站的配电网检修技术挑战与应对

3.1 技术挑战与风险分析

3.1.1 光伏出力随机性与波动

挑战:光照突变(如云层遮挡)、天气变化导致光伏出力在检修期间快速波动(分钟级波动率超 30% ),引发电网电压越限(±5%额定值)、潮流过载,甚至保护误动。传统检修计划基于固定光伏出力预测,难以适应实时波动,导致 DER 消纳率低(弃光率超 15% )、检修风险隐蔽。

风险案例:某配电网检修期间,光伏出力突降导致节点电压跌落至 0.9pu 以下,触发低压保护动作,造成非计划停机。

3.1.2 多主体协同控制复杂性

挑战:光伏电站、储能系统、配电网运营商、用户负荷等主体利益与目标不一致(如光伏电站追求发电收益、用户追求低电价),导致 DER 协同控制策略难以落地。缺乏统一协同平台与标准协议,各主体信息孤岛化,响应延迟超 1 秒,无法满足实时控制需求。

风险案例:某园区检修时,光伏电站与储能系统因通信协议不兼容,导致出力调整滞后,引发电压波动超 ±10% ,用户设备损坏。

3.1.3 通信与控制可靠性不足

挑战:5G 或光纤通信在复杂环境(如山区、地下管廊)中易受干扰,时延超 50ms,导致 DER 协同控制指令下发延迟,甚至通信中断。边缘计算节点算力不足,无法实时处理海量光伏出力数据与负荷波动,控制策略失效。

3.2 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

3.2.1 光伏出力预测与鲁棒控制

多场景光伏出力预测:基于 LSTM 神经网络与物理模型融合,构建晴天、阴天、雨天等多场景预测模型,精度达 90% 以上,支撑检修计划动态调整。

鲁棒 DER 协同控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考虑光伏出力不确定性(如 ±20% 波动范围),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与负荷转移计划,降低电压越限风险 50% 以上。

3.2.2 多主体利益协调与标准化协同

市场机制设计:建立基于电价的 DER 协同激励机制,光伏电站通过参与调峰、调频获取补贴,用户通过需求响应降低电价,实现多方共赢。

标准化协同平台:开发基于 IEC61850 标准的 DER 协同控制平台,统一光伏电站、储能系统、配电网主站的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实现毫秒级响应。

3.2.3 通信与计算能力提升

5G 专网与冗余通信:部署 5G 切片专网,配置双链路冗余通信,时延降低至≤20ms,可靠性提升至 99.99% ,支撑 DER 实时控制。

边缘计算与云边协同:在光伏电站、储能系统侧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本地数据快速处理(响应时间≤50ms),云端进行全局优化与策略下发。

3.3 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3.3.1 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

编制《含光伏电站的配电网检修技术导则》,明确光伏出力预测精度要求( ⩾90% )、DER 协同控制响应时间( ⩽200ms )、通信可靠性指标( ⩾99.9% )。制定 DER 协同控制平台接口标准,支持光伏电站、储能系统、配电网主站的即插即用与互操作。

3.3.2 人员培训与演练

开展 DER 协同控制、5G 通信、边缘计算等技术培训,提升运维人员对新型检修技术的实操能力。定期组织含光伏电站的配电网检修应急演练,模拟通信中断、光伏出力突变等场景,验证协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3.3.3 应急预案与后评估

建立含光伏电站的配电网检修应急预案库,涵盖电压越限、DER失控、通信中断等场景,明确处置流程与责任分工。检修完成后,开展后评估,分析 DER 消纳率、弃光率、电压波动等指标,反馈至优化模型,持续改进检修技术。

结束语

含光伏电站的配电网检修需通过检修计划优化、DER 协同控制、安全风险防控实现“零停电”或“低影响”目标。未来,随着 AI 预测技术、5G 通信、边缘计算的成熟,检修方式将向**“全自主协同、零风险执行”**方向升级,支撑配电网高比例 DER 接入与弹性运行需求。通过构建系统性 DER 协同检修体系,将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关键保障。

参考文献:

[1]谢伟,王少荣,张勇,等.优化智能配电网动态特性的技术方法[J].电网技术,2019,43(3):863-871.

[2]朱雄.光伏发电接入智能配电网后的系统问题分析[J].探索科学,2021(9):2-4.

[3]徐双蝶,张焰,苏运.考虑不确定性变量模糊相关性的智能配电网概率潮流计算[J].电网技术,2020,44(4):1488-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