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收费管理系统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设计与实践
陈鹏飞
天津众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引言:
本研究提出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正是针对上述痛点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大数据分析、可视化技术和物联网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该平台实现了三个突破性转变:一是将碎片化的收费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决策知识;二是构建用户用热行为画像;三是建立了闭环管理机制。该平台的创新价值更在于其开创了供热行业管理的先河,为智慧供热建设提供了可复用的实施路径。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该研究对提升公用事业数字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一)系统目标定位
供热收费管理系统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的目标在于通过构建集数据聚合、智能分析、可视化决策于一体的数字化中枢,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转型,提升运营的科学性和效率。平台定位为“三个中心”:收费业务的监控中心、用户行为的分析中心、管理决策的支持中心。
设计需兼顾的要点:一方面,设计要兼顾行业特殊性,既要处理供热数据特有的时序性(如不同时间的用热数据变化)、空间性(如不同区域的供热情况),又要贴合供热行业的业务特点;另一方面,要满足多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包括收费员关注的账单明细可视化、管理层需要的战略指标仪表盘以及运维人员依赖的设备状态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问题。
(二)平台功能模块
平台采用“1+3+N”的模块化架构,即1 个统一数据中台、3 类核心功能模块、N 个可扩展场景应用。
监控预警模块聚焦动态管控,通过 GIS 热力图实时展示区域收费完成度,结合阈值规则自动触发欠费分级预警,集成短信/工单联动机制;分析洞察模块突破传统报表局限,运用机器学习构建用户画像,如通过聚类分析识别“高能耗低缴费”风险群体,或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预判月度收费走势,所有分析结果均通过交互式图表呈现,支持下钻至楼栋甚至户级明细;决策支持模块则引入仿真技术,管理员可调整参数模拟政策变动对收缴率的影响,系统自动生成多维度对比报告。
扩展层预留 API 接口,已实现与客服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的深度集成,可快速接入智慧城市平台,增强了平台的扩展性和兼容性。
二、关键技术实现
(一)数据采集
供热收费管理系统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的数据采集体系要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策略,覆盖结构化业务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针对供热行业特性,设计三级数据采集网络:物联网层通过NB-IoT 模块实时采集户用热表数据,采样频率可随采暖季动态调整;业务系统层部署轻量级Agent 程序,定时抽取收费系统中的交易流水、优惠记录等核心数据,采用ChangeData Capture 技术确保数据同步时效性控制在3 分钟以内;外部数据层通过API网关对接气象局温度数据、政务平台信用信息,建立供热负荷与室外温度的关联分析基线。
为解决老旧小区智能表具覆盖率低的问题,创新性开发OCR 识别模块,支持拍照上传机械表盘图像并自动解析读数,有效弥补了智能表具不足带来的数据采集难题。
(二)数据建模
平台构建了“三层四维”数据模型体系:基础层采用星型模型组织收费事实表与维度表,通过预聚合技术生成日/周/月颗粒度的收费立方体,使热费回收率等指标的计算效率提升 20 倍,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高效的数据基础;分析层引入图数据库 Neo4j 刻画用户关系网络,识别“关联账户欠费”“集团用户跨区缴费”等复杂模式,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建立欠费风险预测模型,特征工程中特别纳入采暖季时长、历史投诉次数等供热专属变量,提升了模型对供热行业欠费风险的预测准确性;服务层采用动态建模技术,当管理机构调整供热分区时,系统自动重构空间拓扑关系,并保持历史数据可比性,确保在管理调整时数据的连贯性
和分析的有效性。
为应对供热数据强烈的季节性波动,时间序列建模采用 STL 分解算法,用热量数据拆解为趋势项、季节项和残差项,识别偷热行为和设备故障,为供热管理提供精准的异常预警。
(三)用户角色权限控制
权限系统基于“数据隔离 + 功能分级”双维度设计,采用改良的RBAC 模型扩展出供热行业特有的“地理围栏权限”。角色体系划分为系统管理员、集团管理层、分公司运营员、收费员四类基础,各角色可越级查看欠费用户的热表工况数据,但禁止修改任何信息。数据权限控制细化至字段级,如分公司经理可见用户联系方式但隐藏身份证号,收费员仅能查询自己负责片区的欠费明细。
操作日志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记录每次数据访问的IP、时间和操作内容,结合异常行为检测触发二次认证,确保操作可追溯且能及时发现异常;为兼容移动办公需求,开发了动态令牌绑定功能,当检测到账号从新设备登录时,强制要求扫码验证 .+ 短信双因素认证,提升移动办公的安全性。
权限配置界面本身也受权限控制,避免出现“权限管理员滥用职权”的风险闭环,所有权限变更需经流程引擎审批并同步至备灾中心,保证权限调整的规范与安全。
三、平台实践应用成效
(一)收费效率提升
该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在某北方省会城市供热企业的实际部署中,推动收费管理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一是动态预警模块精准识别欠费风险用户1.2 万户,通过自动推送阶梯式催费通知(短信→电话 $$ 上门工单),使30 日内欠费回收率从 63% 提升至 89% ,年度坏账规模减少 270 万元,显著改善了收费状况。二是在疫情期间开发的“无接触缴费看板”,集成健康码状态,为低保用户自动延缴热费并生成财政补贴申领清单,既保障了民生,又降低法律纠纷风险。三是移动端应用的普及使现场收费员工作效率提升显著。通过 GPS 定位自动加载辖区欠费清单,历史缴费记录查询响应时间从平均3 分钟缩短至8 秒,日人均催缴户数由15 户增至40 户,大幅提高了催缴工作的效率。财务部门反馈,银行流水与系统账目的自动对账功能将月末结账周期从7 天压缩至4 小时,彻底告别了传统模式下“Excel 表格海”对账的混乱局面,提升了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用热行为分析
平台深度挖掘的用热行为数据为供热企业打开了精细化运营的新视野。通过分析32 万只智能热表上传的4.2 亿条读数数据,构建了7 类典型用户画像:“节能型”、“舒适型”、“波动型”等,其中 13% 的“超耗型”用户虽仅占供热面积的 5.7% ,却消耗了 21% 的总热量。基于此开展的差异化服务显著提升能效,为“节能型”用户赠送智能温控设备并给予 5% 费率优惠,引导其成为社区节能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空置型”用户推出按日计费套餐,当年即减少无效供热损失180 万元,实现了企业与用户的双赢。异常用热检测模型累计识别偷热行为 247起,通过热力曲线突变分析与门禁系统数据交叉验证,追缴热费 83 万元,有效维护了供热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了供热系统的公平性。
四、结语:
供热行业的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本研究构建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平台,是对传统收费管理模式的革新,是供热企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转型的重要实践。然而,数据价值的挖掘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深化行为分析?如何平衡数据驱动的效率提升与供热服务的民生属性?这些问题的探索,或将推动供热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走出一条兼具技术发展与社会温度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陈颖.供热收费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4,(2):196-
197.
[2]赵婧.试论供热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经济导刊,2020,(10):37-
37.
[3]黄金诚,肖阳.供热收费信息化管理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22(8):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