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核电管道工程风险评估与动态管控机制优化策略
王洪湘 马永超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本文聚焦华龙一号核电管道工程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突破传统“事后纠偏”模式的局限,提出基于实时数据驱动的动态管控机制,该研究可提升华龙一号机组的安全运行裕度,其方法论对VVER、AP1000 等堆型管道管理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在“十四五”核安全规划强调“智慧核能”的政策导向下,本研究为核电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一、华龙一号核电管道工程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设计阶段风险
作为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管道系统可满足更高压力、温度及抗震要求,但复杂工况下的材料选择与结构设计可能引发潜在缺陷。主管道采用双相不锈钢材质以提升耐腐蚀性,但焊接接头处易因热影响区晶间腐蚀导致微裂纹,要通过有限元模拟验证应力分布,提前预判可能出现问题的区域,优化焊接工艺与材料处理方式;布局设计上,非能动安全系统的管道走向与传统压水堆存在差异,如果与辅助管道间距不足,可能干扰事故工况下的热交换效率,影响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行;抗震分析中,尽管已应用基于反应谱的动力计算方法,但局部支撑结构的频率响应若与地震波谱重合,仍可能引发共振风险,对管道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数字化协同设计过程中,BIM 模型与力学分析软件的接口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数据传递误差,要通过多轮迭代校核消除,同时加强软件接口的兼容性测试与优化,确保不同软件间数据准确、顺畅传递,。
(二)施工阶段风险
施工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工艺控制偏差与多专业交叉作业的协同失效。管道安装过程中,焊接工艺参数的波动可能引发未熔合或气孔缺陷,而现场射线检测的抽检率限制难以覆盖全部焊缝;吊装作业时,大口径管道的临时支撑强度不足可能导致变形,进而影响后续法兰对接的密封性;华龙一号双层安全壳的狭窄空间内,管道与电气桥架的并行敷设易引发碰撞,需依赖激光扫描复测调整;混凝土浇筑阶段,预埋套管偏移超过 :±5mm 时,将迫使管道冷弯补偿,产生附加应力;国产化材料的现场加工性能与实验室数据存在差异,例如某项目中的稳压器波动管因现场切割端面粗糙度超标,导致水压试验阶段泄漏。
(三)运维阶段潜在隐患
长期运行中,一回路主管道的流动加速腐蚀速率受pH 值、流速共同影响,传统超声波测厚点的稀疏布设可能遗漏局部减薄点;振动疲劳风险集中在主泵出口管道,其高频脉动荷载可能诱发支吊架螺栓松动,而现有巡检周期难以捕捉瞬时振动峰值;安全壳内大气环境下的应力腐蚀开裂具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尤其是镍基合金管嘴在高温高压水中的晶界氧化进程难以通过常规目视检查识别。历史经验表明,约四成的管道失效案例源于微小缺陷的累积恶化,如某电厂曾因疏水管道的热疲劳裂纹扩展未被及时诊断,最终引发非计划停堆。
二、风险动态管控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平台
华龙一号核电管道工程的风险管控亟要构建覆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平台,平台以数字孪生技术为主,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实时映射物理管道的状态变化,整合BIM 设计参数、施工验收记录、在线监测数据等多源信息。
在数据采集层,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实现管道应力、腐蚀速率、温度场等关键参数的秒级采样,同时利用工业物联网协议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
数据处理层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在本地服务器完成噪声滤波与特征提取,减少云端分析延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平台的应用层需开发统一可视化界面,支持风险热力图叠加、历史数据回溯及预测性维护提醒。如当某段管道的壁厚减薄趋势超出允许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告警并推送至相关责任人员,提升风险管控的效率与准确性。
(二)风险预警阈值动态调整
静态风险阈值的局限性在于无法适应管道老化、工况波动等动态变化,因此需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自适应预警机制。该机制以贝叶斯网络为基础框架,持续融合实时监测数据与历史失效案例库,动态修正不同风险因子的权重分配。例如,对于一回路主管道的流动加速腐蚀风险,系统通过LSTM 神经网络分析水质化学参数、流速与壁厚数据的时序关联性,预测腐蚀深度分布,据此调整超声检测的优先区域。针对地震等外部灾害,引入概率安全分析模型,结合地质活动监测数据动态更新管道抗震裕度评估。
(三)组织协同机制创新
传统分段式管理易导致设计、施工、运维环节的责任模糊,需重构跨职能协同体系。首先,核心举措是成立“管道完整性管理委员会”,整合核电业主、工程公司、设备供应商及第三方监管机构代表,采用月度联席会议制审查风险数据与管控措施;其次,在合同层面推行“风险共担”模式,要求供应商提供材料追溯区块链档案,确保从钢厂熔炼批号到现场焊接工艺的全链条可验证,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合同执行的透明度与责任追溯性;最后,现场实施“区域责任工程师”制度,赋予其对交叉作业问题的直接裁决权,避免因流程审批延误风险处置,在现场作业中遇到问题时,责任工程师能够快速做出决策,减少沟通成本和决策时间。
(四)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突发性管道失效事件的处置效率直接关乎核安全,需构建融合情景模拟与智能推荐的应急系统。
数据集成与三维态势生成: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以保障核安全为目标。该系统基于三维 GIS 引擎,集成管道拓扑关系、安全壳隔离阀位置、辐射防护分区等关键数据,事故触发时自动生成受影响区域的三维态势图。通过直观呈现事故现场状况,为应急决策提供清晰、全面的空间信息。
混合推理模型与动态处置建议:内核采用案例推理与规则引擎混合模型,匹配历史事件库中相似场景,推送预先验证的处置步骤;同时,结合实时传感器数据,动态调整建议,提高应急处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沉浸式演练培训模块:演练模块要推广沉浸式培训,操作人员可通过手柄交互模拟注硼、降压等关键操作,系统对操作过程进行即时评分,并反馈动作规范性。
未来应进一步强化与核安全监管平台的直连通道,实现事故通报与资源共享的自动化这将提升应急响应的整体效率,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各方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协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共同保障核安全。
三、结语: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代表,其管道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不仅关乎单机组的稳定运行,更影响着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声誉。当前核能行业正经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风险管控模式转变,而动态智能的管理机制已成为必然趋势。核电安全的终极防线仍在于“人因工程”与制度设计的深度融合,未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保守审慎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构建开放共享的行业数据生态,以及如何培养新型人才,是华龙一号乃至整个核电产业需要不断研究的方向。这一进程没有终点,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毫米管壁的厚度变化,才能真正捍卫核安全的底线。
参考文献:
[1]李晓涛,黄家祺,陆振国.“华龙一号”核级压力变送器国产化研究[J].自动化仪表,2025(5):16-20+25.
[2]丁小川,李文静,冯楚然,等.华龙一号机组在线维修优化研究[J].核动力工程,2024,(1):225-229.
[3]杨筱恬,关月,于淼.国有企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协同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基于“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21):14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