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中矿山地质条件与开采方式的匹配分析
陈刚
公民身份号码622425199111116012
引言
矿山地质条件是采矿工程的物质基础与客观约束。岩石力学性质决定巷道支护难度,断层褶皱构造影响矿体完整性,地下水位与水质左右开采排水方案。开采方式选择不当,不仅导致开采成本激增、资源回收率降低,更可能引发顶板垮落、突水等安全事故。随着采矿行业向深部、复杂地质区域拓展,精准把握地质条件与开采方式的匹配关系,成为保障采矿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一、矿山地质条件与开采方式的关联特性
1.1 矿山地质条件的构成要素及特性
矿山地质条件由岩石力学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矿体赋存状态等要素构成。岩石力学性质包含硬度、抗压强度、节理发育程度等指标,直接影响采掘设备选型与巷道稳定性。例如,花岗岩类硬质岩石需大功率凿岩设备,而页岩等软质岩石易出现巷道变形,需及时支护。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改变矿体连续性,增加开采规划难度,断层破碎带还可能成为突水通道。水文地质条件涉及地下水位、含水层分布与渗透性,高承压含水层会加大开采排水成本与突水风险。矿体赋存状态包括矿体厚度、倾角、走向,缓倾斜薄矿体与急倾斜厚矿体适用的开采方法截然不同,直接决定开采工艺选择。
1.2 不同开采方式的技术特点与适用范围
采矿工程的开采方式主要分为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地下开采又细分为空场法、崩落法、充填法等。露天开采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安全性好的特点,适用于埋藏浅、规模大、覆盖层薄的矿体,但对地表生态破坏严重。地下开采中的空场法,利用矿柱支撑采空区,适用于围岩稳固的矿体;崩落法通过崩落围岩处理采空区,适用于矿石价值较低、围岩不稳固的矿体;充填法采用废石、尾砂等材料充填采空区,可有效控制地压,适用于地表不允许塌陷或对资源回收率要求高的矿山。每种开采方式的技术特性与适用条件差异显著,需与地质条件精准匹配。
1.3 地质条件对开采方式选择的制约作用机制
地质条件从多个维度制约开采方式选择。岩石力学性质决定开采的可行性与成本,坚硬岩石采用爆破法效率高但成本大,软岩虽易开采却需强化支护。地质构造限制开采布局,断层密集区难以布置大规模采场,褶皱复杂区域需调整开采顺序。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影响开采安全,富水矿区若排水能力不足,可能引发淹井事故,迫使改变开采方式或增加治水工程。矿体赋存状态则从根本上限定开采工艺,急倾斜矿体采用留矿法更高效,而水平矿体更适合房柱法开采。这些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决定开采方式的选择空间。
二、矿山地质条件与开采方式的匹配原则与方法
2.1 安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的匹配原则
安全性是匹配的首要原则,需确保开采过程中人员、设备与矿山结构稳定,避免顶板冒落、突水、火灾等事故。经济性要求在满足安全前提下,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回收率与生产效率,平衡设备投入、运营成本与矿石收益。环保性强调减少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废石排放、废水污染与粉尘危害,通过充填开采、废水循环利用等技术实现绿色开采。三者相互关联,例如采用充填法虽增加成本,但能保障安全并减少地表塌陷,符合环保要求,需综合权衡以实现最优匹配。
2.2 基于地质参数的开采方式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以地质勘探获取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矿体形态等参数为基础,结合开采方式的适用条件进行初步筛选。首先评估矿体埋藏深度与规模,判断是否适合露天开采;若选择地下开采,则根据围岩稳固性、矿体倾角等条件,确定空场法、崩落法或充填法等备选方案。例如,围岩稳固、矿石价值高的矿体,优先考虑空场法;而围岩不稳固且地表允许塌陷的矿山,崩落法更具可行性。这种方法依赖工程师经验与专业知识,是开采方式选择的基础环节。
2.3 结合数学模型的定量匹配评估技术
定量评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定性分析的备选方案进行量化比较。常用的层次分析法(AHP)将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指标构建层次结构,赋予权重后计算各方案综合得分。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模糊数学处理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通过隶属度函数评估方案与地质条件的适配程度。数值模拟技术如有限元分析,可模拟不同开采方式下的地压分布、巷道变形等情况,为方案比选提供直观数据支持。这些定量方法使匹配分析更科学、客观,减少人为经验偏差。
三、优化矿山地质条件与开采方式匹配的路径
3.1 强化地质勘探与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是精准匹配的前提。三维地震勘探、钻探取样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可构建高精度地质模型,清晰呈现矿体形态与地质构造。开采过程中,利用光纤传感、微震监测等动态监测技术,实时获取围岩应力变化、地下水动态等数据,及时发现地质条件的动态演变,为调整开采方案提供依据。例如,微震监测可提前预警顶板垮落风险,促使矿山及时优化支护或调整开采顺序。通过无人机航测与激光扫描技术,还能快速获取地表地形变化数据,进一步完善地质信息。
3.2 推进开采工艺技术创新与适应性改进
技术创新是提升匹配度的关键。研发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开采设备与工艺,如针对硬岩的高效破岩技术、深部开采的地压控制技术。推广智能采矿技术,通过自动化采掘设备、远程监控系统提高开采精度与效率。同时,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对现有工艺进行适应性改进,如在充填法中优化充填料配比与输送工艺,提升充填体强度与效率,更好地适应不同地质环境,实现开采方式与地质条件的动态适配。
3.3 建立多因素协同的智能匹配决策体系
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决策体系。收集大量矿山地质数据与开采案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地质条件与开采方式的匹配规律,建立智能决策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实时地质数据与开采目标,快速生成最优开采方案,并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预测与评估。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地质监测、开采设备、生产管理等系统的数据共享与协同,为决策提供全面信息支持,推动匹配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转变。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对矿山开采过程进行虚拟仿真,提前模拟不同方案下的开采场景,直观展示潜在风险与效益,助力管理者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四、结论
矿山地质条件与开采方式的匹配是采矿工程的核心问题。科学的匹配分析能够有效保障开采安全、提升经济效益、降低环境影响。通过系统研究两者关联特性,遵循安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原则,运用定性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并借助技术创新与智能决策优化匹配路径,可显著提升采矿工程的整体效能。未来,随着勘探技术、开采工艺与智能决策技术的持续发展,两者的匹配将更加精准高效,为采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庆文.水钻机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08):225-226.
[2]罗文栋.探究水工环地质条件对矿山开采的影响[J].世界有色金属,2024,(03):86-88.
[3]胡建钊.南非某锰矿开采方式优化研究[J].中国锰业,2023,41(0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