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资源约束下边疆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活化的四维联动模型构建

作者

高银娟

迪庆藏族自治州图书馆 云南迪庆 674499

中图分类号:G255

引言

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和边疆治理的关键区域。地方文献翔实记录着边疆历史沿革、民族文化精髓、自然生态特征与社会发展轨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边疆稳定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4]。地方文献的活化利用,是边疆图书馆发挥文化中枢作用、赋能区域发展的核心命题。然而,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边疆民族地区图书馆普遍面临经费保障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技术支撑薄弱等严峻挑战[5],地方文献工作常陷入“重收藏保管、轻活化利用”(即“重藏轻用”)的困境[3],宝贵的文献资源长期“沉睡”,其蕴含的文化、社会与教育价值难以有效释放。这一现象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基层馆尤为突出,亟需探索低投入、高效益的破局路径[6]。

(以下简称“迪庆州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是这一困境的典型缩影。作为地处滇川藏交界、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图书馆,其地方文献部仅由一名工作人员承担“收集、采编、服务、活化利用”全流程工作,且常年无固定经费预算(尤其无固定购书经费),资源建设高度依赖征集捐赠等非稳定渠道。在此严苛条件下,如何盘活特色鲜明但利用不足的地方文献资源,实现从被动保存到主动活化的转型,不仅是迪庆州图书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探索经验对于面临相似困境的广大边疆民族地区乃至中西部基层图书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其核心研究问题聚焦于: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有效激活边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提升其服务边疆治理与文化繁荣的效能?

鉴于此,本文以迪庆州图书馆地方文献活化实践为研究案例,深入剖析其在“单人全流程运作、无固定经费保障”的严苛约束下,如何通过系统性创新,构建并实践“资源-场景-传播-服务”四维联动活化模型。研究旨在:(1)详述该模型的具体做法、核心机制与显著成效;(2)提炼一套适用于资源约束型边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可复制、可持续、低成本高效益的地方文献活化策略;(3) 为破解“重藏轻用”难题、释放文献资源潜能、服务国家边疆治理与文化认同战略提供实证支撑和理论参考。

1 迪庆地方文献资源现状与活化挑战

迪庆州图书馆作为滇川藏交界多民族聚居区的文化中枢,其地方文献资源是迪庆历史文脉、民族文化精粹、自然生态禀赋与社会发展轨迹的珍贵记录,承载着存史资政、文化传承、边疆治理与服务区域发展的核心使命。然而,在“单人全流程运作、无固定经费预算”的极端资源约束下,其丰富的资源禀赋深陷“重藏轻用”困境,活化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1.1 资源禀赋:多元立体的核心价值体系

截至 2025 年 7 月,迪庆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馆藏总量达 11,193 册,形成以迪庆专藏文献(5,066 册,占比 45.3% )为核心,涵盖图书、报刊、内部资料、音像制品(926 张)、舆图等多载体形态的立体资源矩阵。其核心价值体系聚焦四大领域:

(1)存史资政:系统收藏了州、县、村三级史志(如《迪庆州志》、《德钦县志》、《尼汝村史》),以及《州委执政纪要》、《迪庆年鉴》等连续出版的执政史料,为政府决策、边疆治理与政策研究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和原始凭证。

(2)民族文化:深度聚焦世居民族文化遗产,系统收藏藏传佛教典籍(如《藏传佛教噶举派源流》)、民俗艺术(如《建塘藏族传统婚礼文化采撷》)、语言文字(如《云南藏语方言研究》)、藏医药经典(如《四部医典》);重点收藏傈僳族濒危音节文字文献(如《傈僳族音节文字古籍文献译注》)、社会文化实录、民族医药知识;汇集纳西族东巴文化(如《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及民族关系史料。同时收藏《茶马古道文化研究集刊》等文献,实证多民族经济共生与文化互鉴的历史。

(3)自然生态:围绕“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梅里雪山、普达措国家公园等核心生态资源,形成了包括生态本底调查(如《迪庆州“三江并流”生物多样性调查》)、专业图鉴(如《白马雪山鸟类图鉴》)与旅游地理指南在内的特色馆藏集群,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知识支撑。

(4)“香格里拉”品牌:拥有记录“香格里拉”从文学概念落地迪庆成为世界级文化品牌的文献(如《—香格里拉揭秘》),以及大量反映迪庆和谐、宁静、多元、壮美特质的文献,为品牌的精神内涵提供权威阐释。

1.2 资源建设:极端约束下的被动困境

丰富的资源禀赋背后,是“单人全流程运作、无固定经费预算”导致的资源建设系统性困境

(1)经费无保障,建设高度被动化:地方文献部无固定年度购书预算,资源建设依赖零星临时拨款及征集、捐赠、交换等非稳定渠道。年均新增文献 700 余册,多零散获取,专题文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难以保障。“采购”渠道基本瘫痪,“呈缴”力度不足,“交换”范围有限,资源增量高度依赖工作人员主动征集。数字化严重滞后,高价值资源仅以实体形式保存,阻碍远程访问、高效检索与多场景复用。

(2)人力极度单薄,专业能力断层:一名工作人员需独立承担涵盖“征集、登记、分类、编目、上架、咨询、阅读推广、展览策划与执行、活化项目运营”等全流程工作。基础编目加工已耗费大量精力,深度开发与服务创新严重受限。馆藏包含大量藏文、傈僳族音节文字、东巴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及专业典籍(如藏医药经典),亟需双语能力及民族学、文献学等背景的专业人才进行深度解读、译介与开发。缺乏专项人才支持与培训机制,导致这部分高价值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严重不足。

1.3 活化瓶颈:静态沉睡与价值锁闭

严苛的资源约束导致宝贵的文献资源长期处于“静态沉睡”状态,多重价值难以有效释放:

(1)利用模式陈旧,受众高度窄化:传统服务模式下,纸质文献主要服务于本地少数研究者,据本馆长期流通数据分析,公众借阅率持续处于低位,大量特色文献长期滞架,普通居民、游客等群体极少主动利用馆藏资源。

(2)资源呈现静态化,场景关联薄弱:特色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数字化、动态化、体验化的形式。服务主要依赖物理空间内的纸质文献阅览与简单陈列,呈现方式单一、静态。未能与蓬勃发展的文旅体验(景区导览、文化体验)、学校教育(乡土教材、思政案例)、社区活动(非遗传承、民族团结教育)、媒体传播等多元场景建立有效联动。文献蕴含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生态知识、品牌价值被严重“锁闭”。

(3)服务响应被动,价值嵌入不足:受限于人力与模式,服务多停留在基础的文献查阅与借还层面。缺乏主动识别政府决策、文博策展、媒体创作、非遗保护、学校教育等多元主体核心需求的能力,难以提供按需定制的深度文献解决方案(专题咨询、文献包、知识工具包),导致文献价值未能深度嵌入边疆治理、文化传播、经济发展与国民教育的核心链条。

小结:迪庆州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禀赋独特,形成了以“存史资政、民族文化、自然生态、香格里拉品牌”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然而,在“单人全流程、无固定经费”的极端资源约束下,资源建设陷入被动化、碎片化、数字化滞后的困境,专业人才短缺进一步制约了深度开发,导致宝贵的文献资源长期“静态沉睡”,利用模式陈旧、受众窄化、场景关联薄弱、服务响应被动,蕴含的多重价值难以有效释放。破解这一“重藏轻用”痼疾,亟需探索一套在极端资源约束条件下仍能高效运作的活化利用创新路径。

2 实践创新:地方文献活化利用的多元化路径

面对多重核心瓶颈,迪庆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在极端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系统性创新,探索并形成了“资源-场景-传播-服务”四维联动的活化利用体系。该模型以精准定位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创新场景构建与传播转化为活化手段,以深度嵌入多元需求链为价值实现出口,四个维度相互支撑、协同作用,有效破解了“重藏轻用”痼疾。本章系统阐述该模型在迪庆的具体实践路径及其联动机制。

2.1 资源维度:精准定位特色,构建轻量化矩阵

策略核心:在无固定购书经费的严苛条件下,摒弃“大而全”思维,聚焦最具地域代表性和活化潜力的核心文化资产(民族文化、稀缺史料、独特生态、香格里拉品牌文献),通过灵活运用征集、捐赠、交换等非采购渠道,构建“轻量化”特色资源体系。

实践体现:所有后续活化实践(专栏、活动、服务包)均严格围绕核心特色资源展开。例如:“香格里拉人文览胜”专栏内容均精选自馆藏核心文献。“跟着书籍去旅行”活动重点展示旅游、地理、民族文化类文献。精准服务包按需定制,内容均源自特色馆藏。

价值与联动:为后续活化提供了精准、特色化的内容基础,避免了资源浪费,是“四维联动”的起点。

2.2 传播维度:借力媒体矩阵,打造“香格里拉人文览胜”专栏

实践路径:依托馆微信公众号,每 2 周 1 期,精选馆藏核心文献,提炼、转化为适合移动端阅读的碎片化图文,系统推介迪庆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俗艺术、自然风光(如迪庆历史沿革、“香格里拉”品牌落地历程、普达措观鸟指南)。

联动体现:体现了资源→传播→服务的联动:将静态文献转化为可传播的数字内容,突破时空限制,服务更广泛受众(本地居民、外地游客、研究者)。

成效:专栏由一人主导内容生产,成本低;单篇最高阅读量破万次,内容被本地文旅公众号等多平台转载;成为公众了解迪庆文化的重要窗口,有效激活“沉睡”文献。

2.3 场景维度:突破空间壁垒,打造沉浸式文旅融合体验

2.3.1“跟着书籍去旅行”主题系列活动

实践路径:将“阅读”与“旅行”深度融合。在馆内专区及景区、节庆场所设置流动点,举办主题书展(精选旅游攻略、地理风光、民族文化类文献),搭配非遗实物(尼西黑陶、藏族服饰)及摄影集,实现“文献与实物互证”;策划文旅推介展和“迪庆记忆”老照片展,图文并茂推介景点线路,展示历史变迁与民族团结奋斗史;在文旅节设置“旅行故事分享区”,鼓励参与者结合阅读体验进行分享,推动从“观展”到“参与”。

联动体现:体现资源→场景→传播→服务联动。精选文献作为核心,实物、图片、活动构成多维传播,将静态阅读转化为动态文化体验,服务于游客文化体验和地方文旅产业。

成效:覆盖图书馆、虎跳峡、独克宗古城等 10 余个点位,年接待观众超百万人次(据合作方统计),远超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可读可游”,提升旅游文化深度。有效利用外部场地与客流,缓解图书馆自身空间与运营投入不足。

2.3.2 打造“雪域·书坊”景区文旅融合常设空间

实践路径:创新性地将地方文献服务永久性、嵌入式地植入核心文旅场景(普达措国家公园、巴拉格宗、独克宗古城、虎跳峡等景区及规划交通枢纽),设立“雪域·书坊”分馆网络及地方文献专柜。采用“杠杆借力”合作模式:由场地方(景区/枢纽)负责场地、建设、运营维护及人员管理;图书馆提供智力支持(选址、策划)、精选文献资源供给及内容指导。标杆案例普达措国家公园碧塔海生态教育图书馆(集生态阅读、休闲、研讨、文创、AR 体验于一体)入选云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联动体现:深刻体现了资源→场景→传播→服务→资源的闭环联动:精准供给特色文献(资源维);在游客动线建文化空间(场景维);空间成文化地标强效传播(传播维);服务海量多元游客(服务维);游客反馈指导资源建设(反馈至资源维)。

成效:图书馆以“零”专项基建经费和有限人力,成功撬动景区场地、资金、运营、客流资源,实现服务网络的快速布局;将地方文献深度植入旅游流量入口,极大提升文献曝光度与潜在利用率;为景区增添文化内涵,实现“文塑旅、旅彰文”双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增强“香格里拉”品牌认同、服务边疆文化治理的重要阵地。

2.4 传播与服务维度融合:共建“书香·香格里拉”实现声画叙事

实践路径:与迪庆州广播电视台共建“书香·香格里拉”节目,弥补自身专业传播短板。核心是将文字文献转化为声画结合的动态叙事。每期节目邀请本土作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担任嘉宾,结合核心文献(如《迪庆锅庄》)进行深度访谈与分享;设置“经典朗读”环节(如配乐朗诵《香格里拉的雪》)。图书馆提供文献内容与专家资源,电视台提制作与传播渠道。

联动体现:体现资源→传播→服务联动:特色文献与专家知识是内容根基(资源维);专业媒体实现声画转化与广泛覆盖(传播维);最终突破物理限制,生动普及地方文化,服务公众文化需求(服务维)。

成效与价值:显著提升传播专业性、影响力与覆盖面,生动传播迪庆文化,增强“香格里拉”品牌认知与文化自豪感;是缺乏独立制作能力下的最优解。

2.5 服务维度:精准嵌入需求链与叙事转化

2.5.1 承办“悦·读有你”讲书人大赛:公众参与的叙事转化

实践路径:要求参赛者以迪庆地方文献为核心素材,紧扣主题(如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创作并讲好迪庆故事,图书馆提供专题文献支持包。核心价值在于引导选手“挖掘书籍内涵,讲出深度、高度”,实现叙事转化(如解读《包容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迪庆的实证研究》,将学术理论转化为通俗叙事)。

联动体现:体现服务→传播→价值认同联动:活动绑定文献资源(资源维基础);比赛即传播(传播维);通过公众参与的叙事转化,将学术文献转化为情感共鸣的“文化故事”,深化对地方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与认同(价值实现)。

成效:年覆盖参赛者及现场观众超 3000 人,有效将学术文献转化为公共话语,强化文化认同

2.5.2 精准定制服务:嵌入多元需求链的深度供给

实践路径:主动识别政府、文博、媒体、非遗、高校等多元主体需求,提供按需定制的文献解决方案:

政府宣传赋能:为州委宣传部民族团结主题宣传片《海》提供核心文献包(含理论支撑、历史叙事、文化符号等 20 余本文献)。

博物馆展览策源:为“独克宗主题展”精准提供《迪庆文史资料:香格里拉之魂独克宗》等专题文献,支撑展览内容。

广播节目智库支持:为州广播电视台“1047 学习时间·民族团结故事”专栏定制“民族团结文献专题包”。

非遗传承服务:面向维西县非遗项目,提供“傈僳文化活化工具包”。

支撑高校思政教育: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好迪庆故事”思政课程,提供“茶马古道(滇藏线迪庆段)专题咨询服务”及核心文献(如《茶马古道研究集刊》)。

联动体现:体现资源→服务→价值实现联动:精准匹配需求,提供定制化文献包/工具包(资源维→服务维);将文献价值深度嵌入政府决策、文化传播、非遗保护、国民教育等核心需求链(价值实现)。

成效:凸显地方文献作为实用“智库”资源的巨大价值,以有限人力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

3 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文献活化经验的普适性启示

迪庆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在严苛资源约束下的实践,不仅盘活了地方文献资源,更探索出一条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高效益活化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成功构建并验证了“资源-场景-传播-服务”四维联动模型(图 1),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持续、低投入高效益的策略体系,为同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图书馆破解“重藏轻用”困境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图 1 资源约束下边疆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活化“四维联动”模型

模式核心:“四维联动”驱动价值释放的运作机制

迪庆经验的核心在于识别并实践了四个关键维度的协同发力,体现了图书馆学“以用户为中心”、“知识服务”理念与传播学“媒介融合”、“叙事转化”理论的融合应用。

3.1.1 资源维度:立足特色,精准定位,构建轻量矩阵

聚焦核心价值资产:紧扣文化传承、边疆治理、文旅发展需求,精准识别并重点挖掘民族文化精髓、稀缺历史档案与口述史料、独特生态资源文献、核心文化品牌文献(如“香格里拉”)。这与特色资源建设的研究建议不谋而合[5]。

构建“轻量化”立体资源体系:在缺乏固定购书经费的硬约束下,灵活运用征集、捐赠、交换等非采购渠道,构建特色资源矩阵(图书+内部资料+报刊+音像)。在选定领域形成深度聚焦与亮点集群,最大化有限资源边际效益,是服务创新在资源建设层面的具体体现[6]。

3.1.2 场景维度:空间破壁,虚实结合,创造沉浸体验

打造“可读可游”融合创新:突破图书馆物理围墙,将服务嵌入文旅消费核心场域(景区、交通枢纽、节庆现场),设立嵌入式服务点(“雪域·书坊”);在馆内设置主题专区并搭配流动展板进入社区、学校;策划主题活动(“跟着书籍去旅行”),实现“文献导览+实地体验”的无缝衔接。将静态文献转化为连接用户与地方文化的动态媒介。

虚实场景互补延伸触达:线上场景(如微信公众号专栏)提供便捷、碎片化的数字阅读入口;线下场景(如讲书人大赛、景区书坊、旅行故事分享区)则通过实体空间、实物展示、互动活动,创造深度参与、情感共鸣的实体场域。二者相互引流,拓展文献资源的触达广度与体验深度。

3.1.3 传播维度:借船出海,声画叙事,突破阅读壁垒

共建共享,借力强势播平台:践行“媒介融合”策略,与外部强势传播平台(如州广播电视台)建立资源互补型合作(“书香·香格里拉”)。图书馆投入权威文献内容与专家智力资源,合作方提供专业制作能力与传播渠道。这种“借船出海”模式显著放大了传播声量,实现了从“自说自话”到“主流发声”的跃升。

媒介转化,增强感染力:针对专业文献阅读壁垒,运用声画叙事手段(配乐朗诵、专家解读、视觉化呈现)进行创造性转化,降低认知门槛,扩大了受众范围。

3.1.4 服务维度:主动嵌入,精准供给,深化价值认同

需求导向,按需定制深度服务:主动识别并深度嵌入政府、文博、媒体、非遗、学校等多元主体核心需求链,提供高度定制化文献解决方案(如“民族团结文献包”、“非遗文化活化工具包”、“展览策源文献包”),定位图书馆为支撑边疆治理的实用型“智库”。

叙事转化,赋能文化认同构建:通过活动设计(如讲书人大赛),引导参与者将学术性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情感充沛的“文化故事”,深化对地方文化独特性、民族团结重要性、生态文明理念等核心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战略。

3.2 边疆民族地区可复制的核心经验:破解资源约束的智慧路径迪庆模式精髓在于智慧地破解经费与人力瓶颈,紧扣服务国家战略的主

3.2.1 低经费高效运营的核心策略:杠杆借力与流程优化

杠杆借力,整合外部资源网络:这是破解经费困境的核心智慧。系统性构建协作网络:与文旅部门及景区/枢纽合作,无偿获得场地、客流及运营(“雪域·书坊”模式);与主流媒体合作共享传播渠道(“书香·香格里拉”模式);与文博、非遗机构共享实物、专家与平台。图书馆核心投入是其智力资本(内容策划、知识组织、文化提炼、特色文献资源),实现“四两拨千斤”,这种共建共享模式正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7]。

轻量化内容生产与高效传播:充分利用免费/低成本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发布;制作简便数字化图文(如 PDF 展板、推文);策划低投入、高参与性、强传播性的活动(如讲书人大赛、故事分享)。这些策略共同指向“小投入、广覆盖、深影响”的目标,是阅读推广理论在地方文献领域的成功应用[8]

“单人多能”与流程整合:在人力极度紧缺条件下,聚焦核心业务,有机整合常规工作与活化项目:采编登记同步筛选推广资源;参考咨询嵌入定制文献包制作;承办讲书人大赛即深度阅读推广。

3.2.2 紧扣边疆治理与文化认同的战略主线

活化主题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自觉将地方文献活化工作置于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任务中。讲书人大赛聚焦民族团结文献叙事、文旅活动中突出“迪庆记忆”展呈现各民族共同奋斗史、为政府定制“民族团结文献包”支撑宣传教育,均体现深度融入边疆治理、促进社会凝聚的主动作为。

强化边疆文化主权与文化自信:对“香格里拉”等本土文化品牌文献的系统挖掘、整理与传播(如专栏、节目、景区植入),实质上是图书馆代表地方掌握文化的话语权、阐释权与品牌塑造权,有力回应文化认同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地域文化自信。

3.3 未来优化方向:深化资源、技术、协作与保障

迪庆模式验证了资源约束下文献活化的可行性,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与价值释放,需持续深化:

3.3.1 加速特色资源数字化与知识深度聚合:

珍稀文献数字化抢救:优先对濒危、孤本、高价值文献进行高精度扫描和规范化元数据著录,奠定永久保存与远程利用的基石。

构建专题知识库平台:围绕“香格里拉品牌”、“民族团结史料”、“三江并流生态”、“非遗全媒体库”等核心主题,运用知识组织技术,整合关联的图书、内部资料、报刊文章、音视频等多源资源,构建具备智能检索、知识图谱、可视化功能的专题知识库平台。

3.3.2 引入前沿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与智慧服务:

积极探索应用 AR、VR 等技术,开发基于地方文献的沉浸式交互体验项目(如“古籍活化”、“古城历史漫游”),提升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

3.3.3 深化“文塑旅、旅彰文”融合机制:

将地方文献精华(景点历史、传说、生态知识、文化内涵)系统深度植入景区智慧解说系统、旅游宣传手册、文化体验项目及文创开发中,提升旅游文化品质与游客体验深度。

3.3.4 拓展跨区域协作与资源共享网络:

重中之重:推动建立覆盖滇、川、藏三省区交界(迪庆、甘孜、昌都等)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与协作联盟。重点合作:联合征集珍贵文献;共建共享特色专题数据库(如“藏文化走廊文献库”、“茶马古道史料库”);联合策划展览;推动数字平台互通;开展人才交流培训。突破单个馆的地域和资源限制,实现资源互补与区域文化整体影响力提升。特别是,与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的深入协作,对于共同挖掘、保护和活化“大香格里拉”文化资源具有独特优势和迫切需求。

3.3.5 创新保障机制:破解人才与资金可持续瓶颈

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专项经费(数字化、特色知识库建设、专题活化活动、采购、人才培养),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或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构建柔性跨界人才网络:建立专业志愿者招募机制(吸引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数字人文、传播学等背景人士);深化与文博单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组建柔性服务团队,共同参与文献的深度解读、多语种翻译、数字化、内容创作、技术开发与项目策划。弥补专职人员数量不足与专业覆盖面有限的短板。

4 结语

迪庆州图书馆在“单人全流程运作、无固定经费预算”的极端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系统性创新,成功构建并实践了“资源-场景-传播-服务”四维联动活化模型,有效破解了边疆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重藏轻用”[3]的普遍性困境。实践证明,该模型显著提升了文献知晓度、可及性与利用率,有力服务了边疆治理、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1,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理论层面,构建了一个适用于资源匮乏型边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活化利用理论模型(“资源-场景-传播-服务”四维联动),揭示了四个维度协同驱动价值释放的内在机制,丰富了图书馆服务创新[6]与文献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实践层面,基于迪庆州的成功实践,提炼出一套具有“可复制、低投入、高效益”特点的核心策略体系:以开放协作破解经费困境(杠杆借力外部资源网络)、以精准服务破解人力瓶颈(单人多能流程整合、按需定制深度嵌入)、以主题聚焦破解文化认同与价值转化难题(紧扣国家战略、强化叙事转化)。这些策略为同处边疆民族地区乃至广大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边疆样本”;价值层面,深刻揭示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图书馆通过智慧借力与模式创新,完全能够从文化的被动“保存者”转型为主动“激活者”与价值创造中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文化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未来,迪庆模式可在深化资源数字化与知识聚合、强化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完善跨界人才协作机制、拓展跨区域协作(重中之重是推动建立“川滇藏”大香格里拉地方文献协作联盟)等方面持续探索,以实现地方文献资源更高层次的价值跃升与服务边疆治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5-09-11].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 文化和旅游部. “十四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文旅公共发〔2021 〕64 号[EB/OL].(2021-06-10)[2025-09-11]. http://www.mct.gov.cn/whzx/ggtz/202106/t20210610_925168.htm.

[3]柯平.图书馆服务创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125-128.

[4]王余光.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认同[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1):4-12.

[5]张勇,余胜.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路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12):53-61.

[6]邵波,陈昊.智慧图书馆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3):25-35.

[7]胡海荣.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5): 35-40

[8]范并思.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体系[J].图书馆论坛,2018,38(11):1-7.

作者简介:高银娟(1988-),女,藏族,云南迪庆人,本科学历,迪庆州图书馆 馆员,从事工作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