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计算机赋能的新能源微网能量平衡控制策略开发

作者

刘雪剑

身份证号码:120224198511070971

引言

在能源转型与分布式供能需求推动下,新能源微网成为消纳可再生能源、保障区域能源安全的重要载体。然而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性、多源异构能源协同难度大、并网、离网模式切换风险及负荷动态变化等问题,导致微网能量平衡难以维持,制约其稳定运行。

一、核心概念与技术基础

1.1 新能源微网的内涵

新能源微网是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供能主体,实现区域能源自主调控与高效利用的小型综合能源系统,其核心内涵在于通过整合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储能及负荷资源,打破传统能源供应的集中式模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与能源供应灵活性,适配能源转型与分布式供能需求。系统还具备与大电网的交互接口,可在并网模式下与大电网进行功率交换,在离网模式下实现独立供能,形成源、储、荷、网协同的完整结构。

1.2 电子计算机赋能的关键技术

电子计算机通过多类关键技术为新能源微网能量平衡控制提供核心支撑。智能算法是核心驱动力,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预测算法,以及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优化算法,前者可实现新能源出力与负荷需求的精准预判,后者能求解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能量分配方案;实时计算技术依托高性能计算机硬件,可快速处理海量运行数据,实时执行控制策略,确保对系统状态变化的及时响应;数据通信技术构建系统内各组件的互联桥梁,通过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方式,实现发电单元、储能系统、负荷与控制中心的实时数据交互,保障信息传输的完整性与时效性;仿真平台则为控制策略开发与验证提供虚拟环境,可模拟不同工况下的系统运行状态,降低物理试验成本,加速策略迭代优化。

1.3 能量平衡控制的核心目标

新能源微网能量平衡控制以实现系统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导向,聚焦三大核心目标。供需实时匹配目标旨在通过动态调节发电功率、储能充放电及负荷需求,确保系统内电能供应与消耗在任意时刻保持平衡,避免功率失衡导致的电压、频率波动;系统稳定运行目标强调保障微网在并网、离网模式切换、设备故障、新能源出力骤变等场景下的运行稳定性,通过精准控制策略抑制扰动影响,确保重要负荷持续供电;经济性优化目标则通过优化新能源发电消纳率、减少储能损耗、降低与大电网的交互成本,在满足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最小化整体运行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二、新能源微网能量平衡的关键问题分析

2.1 新能源出力随机性与波动性对能量平衡的影响

新能源出力受自然条件直接制约,其随机性与波动性成为打破能量平衡的首要障碍。风能、太阳能发电依赖风速、光照强度等不可控因素,出力常呈现无规律波动,这种波动若未及时调控,会直接造成系统内供电量与需求量的瞬时失衡:当出力突增时,多余电能无法快速消纳易引发电压升高,超出设备耐受范围;当出力骤减时,供电缺口会导致频率下降,甚至触发负荷切除保护。

2.2 多源异构能源协同调控的难点

新能源微网中风、光、储、荷多源异构特性,使协同调控面临显著挑战。不同能源组件的运行特性差异巨大:风电、光伏为间歇性电源,出力无法主动调节;储能系统受容量、充放电速度限制,调节能力存在边界;负荷则因用能场景不同,呈现出刚性或柔性的用能需求。这种差异导致各组件间难以形成高效联动。而负荷高峰来临时,若风电、光伏出力不足,储能放电速度又无法满足负荷激增需求。

2.3 并网、离网模式切换下的能量平衡控制挑战并网与离网模式的切换过程,对能量平衡控制提出严苛要求。并网模式下,微网可通过与大电网交换功率来弥补供需缺口或消纳过剩电能,能量平衡压力相对较小;但切换至离网模式时,微网需完全依靠内部源、储、荷实现自平衡,系统调节空间大幅缩小。切换瞬间,功率流动方向与大小会发生突变,模式切换需快速完成控制策略的调整,若切换延迟或策略适配不当,会导致电压、频率出现大幅波动,甚至造成重要负荷断电,威胁系统稳定运行。

2.4 负荷动态变化与能源供应的适配性问题

负荷的动态变化与能源供应之间的适配性不足,进一步加剧能量平衡难度。不同类型负荷的变化规律差异显著:工业负荷受生产计划影响,可能在特定时段出现集中用电;居民负荷则随生活习惯呈现昼夜峰谷波动;商业负荷的变化还与节假日、天气等因素相关。这些动态变化若无法与新能源供应精准匹配,会导致 供非所需的情况。

三、电子计算机赋能的能量平衡控制策略设计

3.1 基于计算机算法的出力预测策略

电子计算机通过搭载智能预测算法,有效降低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性与预测难度。针对风能、太阳能出力特性,计算机整合历史运行数据、气象数据等多维度信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计算机还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预测模型的自迭代优化,根据实际出力偏差动态调整模型参数,持续提升预测精度,为后续能量调度提供可靠的前置依据,减少因预测不准导致的能量失衡。

3.2 多源协同优化控制策略

计算机凭借强大的算力与优化算法,破解风、光、储、荷多源异构协同难题。首先,计算机构建多源协同优化模型,将新能源发电、储能充放电、负荷调节纳入统一框架,通过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求解最优功率分配方案。计算机通过协议适配技术,打破各组件的数据接口壁垒,实现源、储、荷实时数据互联,确保协同调控指令快速传递至各设备,形成高效联动机制,提升多源协同对能量平衡的支撑能力。

3.3 模式切换自适应控制策略

计算机依托实时计算与动态决策能力,实现并网、离网模式的平稳切换。在切换前,计算机实时监测微网运行状态与大电网交互参数,预判切换需求并提前启动准备程序。切换过程中,计算机通过快速响应算法同步调整控制策略,实时调控新能源发电功率与储能充放电状态,平滑过渡功率波动,避免电压、频率骤变。

3.4 应急场景能量平衡保障策略

面对设备故障、出力骤降等应急场景,计算机驱动的保障策略可快速重构能量平衡。当监测到故障时,计算机通过故障定位算法迅速确定故障范围,切断故障设备与系统的连接,防止影响扩散,基于预设的负荷优先级模型,计算机自动划分负荷重要程度,优先保障医疗、工业关键设备等不可中断负荷供电,对可调节负荷实施临时削减。

结语

本文开发的电子计算机赋能控制策略,通过出力预测、多源协同、模式自适应及应急保障四大模块,有效破解了新能源微网能量平衡的核心难题,经验证可提升系统稳定性与经济性。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赋能,为新能源微网突破传统控制局限提供了关键路径。未来可进一步融合前沿技术优化策略精度,推动策略在更多场景落地,助力新能源微网规模化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注入更强动力。

参考文献

[1]黄飞扬,商雪林.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价值[J].大医生,2023,8(23):118-121.

[2]魏子洋,周清清,邢滔,等.薄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纹理技术联合微RNA-25 对纯磨玻璃结节浸润性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24,28(02):32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