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动力工程热电厂运用分析
徐瑞 杨鑫
苏晋保德煤电有限公司 山西忻州 036600
引言
热电厂产生电能的过程中,势必会发生电能和热能的转换,以及电能和动能的转换,为了保证热电厂生产过程顺利开展,有必要加大对热能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应用的研究,从而优化能量转换过程,对热电厂运营效益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热能动力工程作为一项专门以热能作为动力资源进行研究的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其主要以热能和动力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有效利用为研究重点。就目前我国热电厂的电力生产环节来看,热能动力工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厂锅炉应用方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热能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运用涉及能量转换原理、系统构成特点、性能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的核心环节。
1.基本原理与能量转换过程
热能动力工程的核心是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其基本原理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第二定律(能量品质退化)。在热电厂中,这一过程通过朗肯循环实现:
燃料燃烧 :煤炭、天然气或生物质等燃料在锅炉中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加热工质(水)生成高温高压蒸汽。
蒸汽膨胀做功 :蒸汽进入汽轮机膨胀,推动叶片旋转,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机械能发电 :汽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冷凝与循环 :蒸汽在凝汽器中放热冷凝为水,经给水泵增压后重新进入锅炉,完成循环。
2.热电厂热能动力系统特点
大功率与高参数 :热电厂装机容量大,汽轮机进口蒸汽参数(温度、压力)高,热效率显著高于小型机组。
复杂系统构成 :由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凝汽器、给水泵等子系统组成,能量转换与传递过程复杂,需多环节协同优化。
燃料多样性 :支持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多种燃料,燃料品质差异对系统性能影响显著。
运行工况多变 :受电网负荷、环境条件(气温、湿度、大气压力)等因素影响,需动态调整运行参数。
环境影响显著 :传统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废气、废水及固体废物,需配套污染防治措施。
3.热能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核心地位
热能动力工程是热电厂运行的核心技术体系,其本质是通过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在热电厂中,该工程覆盖从燃料燃烧到电能输出的全链条,包括锅炉系统、汽轮机系统、热力管道及辅助设备的优化设计。其核心任务是提升热效率、降低能耗,并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将“内燃机”与“电厂热能动力”专业合并后,构建了涵盖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课程的专业体系,为热电厂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4.热能动力工程的关键技术构成
4.1 热能转换技术
热能转换是热电厂运行的基础,通过锅炉燃烧燃料(如煤炭、天然气)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旋转并带动发电机发电。例如,锅炉性能试验需遵循《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GB/T10184-2025),确保蒸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现代锅炉已实现智能填料与燃烧控制,通过实时监测炉内温度、压力等参数,优化燃料与空气的配比,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
4.2 动力系统集成技术
动力系统集成涉及汽轮机、发电机及辅助设备的协同优化。例如,多级蒸汽轮机通过分级利用蒸汽压力,提高热能转化效率;电磁振荡系统则通过调节电网频率,减少调压过程中的功率损耗。此外,热电联产技术通过回收汽轮机排汽余热,用于供热或制冷,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4.3 节能与优化技术
节能技术是热能动力工程的重要方向。例如,通过分析机器的重热特性(即蒸汽在多级汽轮机中的再热过程),可减少湿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节流调节技术则通过优化阀门开度,降低流动阻力,减少能量损失。近年来,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的接入对热电厂稳定性提出挑战,需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平衡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输出。
5 热能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具体应用
5.1 锅炉系统的优化
锅炉是热能转换的核心设备,其效率直接影响热电厂的经济性。现代锅炉采用清洁燃烧技术,如低氮燃烧器、烟气再循环等,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同时,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调整燃料供给与风量配比,确保燃烧充分。例如,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表明,优化锅炉燃烧控制可降低煤耗约 2% ,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
5.2 汽轮机与发电机的协同运行
汽轮机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多级汽轮机通过分级利用蒸汽压力,提高热效率;背压式汽轮机则通过回收排汽余热,用于供热或工业用汽。此外,发电机采用双馈异步技术,可实现变速恒频发电,适应电网频率波动。
5.3 热力管道与辅助设备的优化
热力管道负责蒸汽的输送与分配,其设计需考虑保温性能与流动阻力。例如,采用纳米保温材料可减少管道散热损失;通过 CFD 模拟优化管道布局,可降低流动阻力。辅助设备如给水泵、凝结水泵等,通过变频调速技术实现按需运行,减少电能消耗。
6.热能动力工程在热电厂中的性能优化策略
6.1 动态调控与智能监控
热电厂运行需根据负荷变化动态调整设备参数。例如,通过 DCS(分散控制系统)实时监测锅炉温度、汽轮机转速等参数,自动调整燃料供给与阀门开度;采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负荷需求,提前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减少启停次数。
6.2 节能改造与技术升级
节能改造是提升热电厂经济性的关键。例如,对老旧锅炉进行超低排放改造,采用低氮燃烧器与SCR 脱硝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汽轮机通流部分进行改造,提高内效率;采用余热回收装置,回收烟气与排汽余热,用于供热或发电。
6.3 经济性与环保性平衡
热电厂运行需兼顾经济性与环保性。例如,通过优化燃料结构(如增加天然气比例),减少煤炭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采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通过热电联产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7.案例分析:热能动力工程在某热电厂的应用实践以某 2×300MW 热电厂为例,该厂通过热能动力工程优化,实现了以下成
锅炉系统优化 :采用低氮燃烧器与烟气再循环技术,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至 50mg/m³以下,满足超低排放要求;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调整燃料与风量配比,锅炉效率提升至 92% 。
汽轮机与发电机协同运行 :采用多级蒸汽轮机与双馈异步发电机,热效率提高至 45% ;通过背压式汽轮机回收排汽余热,供热能力达 200t/h,能源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80% 。
节能改造与技术升级 :对老旧设备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年节约标煤 5 万吨;采用余热回收装置,年回收热量相当于节约标煤 2 万吨;通过 DCS 系统实现动态调控,年减少启停次数 20 次,降低设备损耗。
经济性与环保性平衡 :通过优化燃料结构(天然气占比提升至 30% ),年减少煤炭消耗 20 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50 万吨;通过热电联产技术,年供热收入增加 5000 万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结语
热能动力工程是热电厂高效运行的核心支撑,其技术体系涵盖热能转换、动力系统集成、节能优化及运维管理。未来,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与智能电网的建设,热能动力工程需进一步融合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技术,实现热电厂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李飞.浅析热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性能的合理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137.
[2]闫天明.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8):55-56.
[3]姚继伟.论热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改进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3):98.
[4]闫天明.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运用探究[J].机电信息,2014,3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