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抽水蓄能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协同管理实践

作者

罗枭

身份证号:5108241989****175X

引言

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电网对灵活调节资源需求迫切,抽水蓄能工程建设加速。其多选址山区,涉及复杂构筑物与多道工序,技术精度要求高且受地质、气候等因素影响显著。工程建设中,进度与质量是核心要素:盲目追进度易留安全隐患,过度重质量则可能延误投产。当前部分工程存在计划衔接不足、过程管控联动缺失、风险应对失衡等问题,制约综合效益。因此,分析施工现状、探索协同管理策略,对解决实际矛盾、保障工程全生命周期价值意义重大。

1 抽水蓄能工程施工现状

1.1 施工统筹规划不足,进度与质量目标衔接不畅

施工前统筹规划是协同管理基础,但部分工程存在目标割裂问题。进度计划多以工期为核心,忽视各工序质量标准与检测时间分配,易因质量不达标返工延误;质量计划缺乏进度适配性,管控措施僵化,可能干扰施工节奏。同时,资源配置与计划脱节,关键工序人员不足、设备老化或建材质量波动,进一步加剧进度与质量矛盾。

.2 技术应用与创新滞后,难以兼顾效率与精度

抽水蓄能工程技术要求高,但部分工程仍以传统技术为主,新型技术推广不足:高边坡开挖依赖人工监测,混凝土浇筑缺乏自动化设备,效率低且质量风险高;各专业、工序技术衔接断层,需二次整改;技术人才短缺,先进技术难以充分发挥效能,无法同步提升效率与精度。

1.3 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进度与质量风险应对被动

工程施工周期长、环节多,易受多重风险影响,但部分工程风险管控存在短板。风险识别不全面,忽视风险连锁效应;风险评估与应对缺乏针对性,通用方案难以适配工程特点,且监测手段落后,预警不及时,导致风险发生时进度与质量均受影响。

2 抽水蓄能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协同管理策略

2.1 优化施工计划编制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目标

以 “质量 - 进度” 双目标导向编制施工计划,需将质量标准深度嵌入进度管控各环节,避免目标脱节。计划初期,结合工程总工期要求与国家、行业质量验收规范,对核心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拆解,明确每道工序的进度节点与对应的质量控制点,确保进度安排为质量管控预留充足时间。在关键线路规划上,采用关键路径法(CPM)与计划评审技术(PERT)结合的方式,精准识别影响整体工期的核心工序,在这些工序中额外预留质量整改缓冲期,防止因局部质量问题拖累整体进度。施工过程中,建立 “日统计、周分析、月调整” 的动态管控机制:每日记录工序完成进度与质量检测结果;每周对比实际进展与计划目标,若出现进度滞后,优先排查是否因质量缺陷返工,避免盲目压缩后续工序时间导致新的质量问题;若发现质量隐患,立即暂停相关工序,调整进度计划并制定整改方案,待质量达标后再恢复施工,实现进度与质量的动态平衡。

2.2 强化技术创新与质量标准化管控,兼顾效率与精度

技术创新是破解进度与质量矛盾的核心抓手,需结合抽水蓄能工程施工特点,针对性推广新型技术与装备,并配套完善质量标准化体系。在地下工程施工中,推广专业掘进设备联合作业模式,搭配三维地质建模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避免因地质突变导致的施工停滞,提升效率的同时保障结构质量;施工过程中植入实时监测系统,动态采集关键参数,结合后续施工质量检测数据,形成全流程技术管控闭环。混凝土施工环节,全面应用自动化布料、振捣设备与智能温控系统,避免人工操作导致的质量差异,有效抑制质量缺陷产生,缩短养护周期的同时保障结构强度。机电设备安装阶段,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虚拟预拼装,提前发现结构与设备的适配问题,在现场施工前完成设计优化,减少现场整改时间;同时,将 BIM 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关联,实现 “模型可视化 + 进度管控”,确保设备安装与土建施工有序衔接,避免交叉作业冲突。

2.3 构建全过程协同管理体系,打通管控壁垒

抽水蓄能工程涉及多方主体,且工序衔接紧密,需构建 “信息共享、流程联动、责任共担” 的全过程协同管理体系,打破进度与质量管控的壁垒。首先,搭建一体化信息化协同平台:依托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整合各方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互通,施工单位上传工序进度与质量检测报告,监理单位在线审核并反馈整改要求,设计单位及时更新图纸变更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施工偏差。平台设置 “进度 - 质量” 协同预警模块,当工序进度滞后或质量合格率不达标时,自动触发预警,推送至相关负责人并生成整改建议。其次,规范工序衔接协同流程:制定工序交接管理办法,明确前道工序与后道工序的交接条件、责任主体与时间要求,前道工序完成后需经自检与验收合格,方可进入下道工序,避免因工序衔接不当引发质量安全风险。针对交叉作业频繁的环节,成立专项协同小组,由建设单位牵头,多方专业人员参与,定期召开协同会议,协调解决施工冲突,确保进度与质量同步推进。最后,建立协同绩效考核机制:将进度目标与质量目标的协同达成情况纳入各方考核体系,设置专项奖励,对同时满足进度节点与质量要求的团队给予激励;对因协同不力导致问题的单位进行约束,通过激励与约束并存的方式,调动各方协同管理的积极性。

2.4 完善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保障稳定推进

抽水蓄能工程易受多重风险影响,需建立 “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复盘” 的风险管控体系,减少风险对进度与质量的冲击。第一步,开展全方位风险识别与评估:组建专业风险评估小组,从地质、气候、技术、资源等维度,梳理可能影响进度与质量的风险因素,形成风险清单。采用风险矩阵法,结合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划分风险等级,明确高风险因素的重点管控责任部门。同时,分析风险的连锁效应,同步制定进度与质量的双重应对方案。第二步,构建实时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在工程关键部位部署专业监测设备,监测结构变形、应力、渗水及现场气象等数据,将监测数据接入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当监测数据超出阈值时,自动发出预警,推送至相关人员并预判风险影响。第三步,制定差异化应急处置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等级的风险,编制详细的应急方案,明确处置流程、资源调配、责任分工,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进度延误;同时,安排专人监测风险发展,防止二次灾害影响已施工结构质量

结语

抽水蓄能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关乎建设效益与能源调节能力,当前统筹、技术、风险管控问题制约协同管理。本文提出的四项策略,从目标、技术、机制、风险维度提供解决方案,核心是打破单向思维,实现深度协同。未来可结合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管理,探索 “碳足迹” 与协同管理融合,持续创新理念与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高质量投运,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参考文献

[1]谢琦.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管理研究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 (04): 211-213.

[2]卢星星.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标段划分 [J]. 建筑技术开发, 2021, 48 (16):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