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辅助屋面防水施工管控研究
李永博
身份证号:372924198801151557
引言
屋面防水施工涉及基层处理、防水层铺贴、节点密封等多道关键工序,工序间衔接紧密且质量要求严苛,管控不当易引发渗漏隐患。传统管控模式存在明显局限:施工方案依赖人工绘制与经验调整,难以预判现场冲突;过程管控以人工巡检为主,难以实时捕捉工序偏差;质量记录多为纸质文档,追溯时易出现数据缺失或篡改;进度管理依赖人工统计,难以及时发现延误风险。这些问题导致屋面防水施工质量不稳定,后期维修成本升高。
一、电子计算机辅助屋面防水施工管控的技术基础
1.1 核心技术类型
BIM 技术,通过构建屋面防水施工三维模型,实现方案可视化与协同优化。模型可整合建筑结构、屋面坡度、防水层材质、节点构造等信息,直观呈现施工流程与关键工序。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软硬件结合实现施工过程实时监控,包括图像监控与参数监测。图像监控依托现场部署的高清摄像头,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自动识别防水层铺贴平整度、卷材搭接宽度等外观质量;参数监测通过传感器采集施工关键参数,数据实时传输至计算机系统,超出标准阈值时自动预警,避免质量偏差。施工数据管理平台,整合施工全周期数据,实现信息协同与动态管控。平台可录入施工方案、材料信息、人员分工等基础数据,实时更新施工进度、质量检测结果。
1.2 技术适配逻辑
按管控阶段适配,施工准备阶段优先采用 BIM 技术,通过模型优化方案、排查冲突;施工过程阶段整合计算机监控系统与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监控与数据同步。按工序特性适配,对基层处理、防水层铺贴等关键工序,采用 “BIM 模型 + 监控系统” 组合,既通过模型明确工序标准,又通过监控实时校验施工偏差;对节点密封等隐蔽工序,叠加高清图像监控与参数记录,确保隐蔽部位质量可追溯。按项目规模适配,大型屋面项目采用 BIM + 多系统协同模式,整合多区域监控数据与进度信息,实现全局管控。
二、电子计算机辅助屋面防水施工管控的核心应用场景
2.1 施工准备阶段
方案可视化设计,通过 BIM 技术构建屋面防水施工三维模型,标注各工序的施工范围、材料规格、技术参数,替代传统二维图纸,使施工人员直观理解方案要求。施工冲突预排查,在 BIM 模型中导入屋面周边管线、设备基础等信息,模拟防水层施工与其他专业的空间关系,提前排查管线穿越防水层的节点冲突、设备基础与防水层铺贴的衔接问题,优化节点处理方案,避免施工中临时调整导致的质量隐患。施工流程预演,通过计算机模拟施工流程,按实际施工顺序演示基层处理、防水层铺贴、保护层施工的衔接过程,预判工序间的时间冲突、人员设备调配问题,优化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工序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长与验收节点,为现场施工提供精准指引。
2.2 施工过程阶段
工序质量实时监控,在屋面关键区域部署高清摄像头与传感器,计算机系统通过图像分析自动识别防水层铺贴平整度、卷材搭接宽度,通过传感器采集基层含水率、防水层固化温度。施工进度动态跟踪,数据管理平台按预演进度计划设置进度节点,施工人员每日更新实际进度至平台,系统自动对比计划与实际进度,若出现延误,分析延误原因并推送提醒。安全与合规管控,计算机系统可整合屋面施工安全规范,在平台中设置安全管控要点;通过现场摄像头识别违规行为,自动触发安全预警;同时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合规性资料,确保施工符合行业标准与设计要求,避免合规风险。
2.3 验收与追溯阶段
验收数据整合,验收阶段,计算机系统自动从数据管理平台调取施工过程质量数据,结合验收现场采集的图像,生成标准化验收报告;报告明确各工序合格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要求,替代传统人工编写的验收文档,提升验收效率与数据准确性。质量追溯管理,通过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工序 - 人员- 材料 - 质量关联档案,输入某一工序编号即可查询该工序的施工人员、使用材料批次、质量检测结果。运维数据衔接,验收完成后,计算机系统将屋面防水施工数据同步至建筑运维管理平台,为后期维护提供基础信息;平台可设置防水层保修到期提醒、定期检查计划,推动屋面防水从施工管控向全生命周期运维延伸,延长防水工程使用寿命。
三、电子计算机辅助屋面防水施工管控的优化方向与实践保障
3.1 当前技术面临的挑战
系统协同性不足,不同辅助技术常来自不同厂商,数据接口不统一,导致模型数据、监控数据、进度数据难以实时同步,出现 “信息孤岛”,影响管控效率。现场实操性局限,部分技术操作需专业人员,现场施工人员技术能力不足,难以独立操作;在屋面复杂环境中,监控设备安装与维护难度大,易出现设备故障导致监控中断。管控颗粒度不均,对防水层铺贴等显性工序管控较细,但对基层干燥度检测、卷材粘结强度测试等隐性参数,计算机辅助技术覆盖不足,仍依赖人工检测,导致管控存在盲区。
3.2 技术优化方向
强化系统协同融合,推动技术厂商制定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实现 BIM 模型、监控系统、数据平台的数据自动同步;例如 BIM 模型调整后,数据平台的进度计划与材料用量自动更新,监控系统的工序标准同步校准,打破信息孤岛。
简化现场实操流程,开发轻量化操作终端,将复杂功能简化为标准化模块,降低施工人员操作门槛。延伸隐性参数管控,引入计算机辅助检测设备,检测数据自动上传至管理平台,实现隐性参数的数字化管控;开发参数关联分析功能,例如将基层含水率与防水层铺贴质量关联,通过计算机系统预判含水率超标可能导致的空鼓风险,提前干预。
3.3 实践保障措施
建立技术应用标准,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电子计算机辅助屋面防水施工管控的技术标准,明确系统选型、数据格式、管控流程要求;例如规定 BIM 模型需包含的工序参数、监控系统的检测精度,确保技术应用规范化,避免无序应用导致的效果差异。培育复合型管控人才,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通过 “理论 + 实操” 课程(如 BIM 模型基础操作、数据平台使用),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鼓励计算机技术人员参与屋面防水施工实践,熟悉施工流程与质量要求,推动技术与现场需求深度融合。完善管理协同机制,建立 “技术团队 + 施工团队 + 监理团队” 协同机制,技术团队负责系统维护与数据分析,施工团队负责现场操作与数据上传,监理团队负责通过计算机系统核验管控效果;定期召开协同会议,解决技术应用中的实操问题,确保管控流程顺畅,避免技术与现场脱节。
结语
电子计算机辅助技术为屋面防水施工管控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 BIM 优化方案、监控系统把控过程、数据平台整合信息,实现了施工全周期的精准化管控,突破了传统管控的流程脱节、追溯困难等瓶颈,显著提升了防水工程质量与管理效率。尽管当前面临协同性、实操性挑战,但通过技术融合、标准建设与人才培育,可逐步化解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屋面防水工程施工管控技术指南 [Z]. 2024.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筑施工领域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白皮书 [R]. 2024.
[3] BIM 技术在屋面防水施工方案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J]. 建筑科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