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矿山背景下煤炭机电工程智能化改造研究

作者

宋士刚

新疆世安能源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枣庄 830000

引言

绿色矿山建设已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核心要求,旨在平衡能源生产与生态保护。煤炭机电工程作为生产核心系统,传统运行模式存在设备能耗高、自动化水平低、安全监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绿色矿山的环保与效率需求。推动机电工程智能化改造,可通过技术赋能提升生产精准度、降低资源消耗、强化安全保障,对破解行业发展瓶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绿色矿山背景下煤炭机电工程智能化改造的价值与现状

1.1 智能化改造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支撑价值

智能化改造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多维度支撑。在生产效率方面,智能设备可实现连续稳定运行,减少人工干预导致的停机时间,提升煤炭开采与运输的整体效能。环保层面,通过智能监控与调控技术,能实时优化设备运行参数,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符合绿色矿山的低碳要求。安全保障上,智能化系统可对高危区域进行远程操控与实时监测,减少人员暴露风险,提升生产安全性。此外,智能化改造能实现资源精准开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煤炭生产向高效、环保、安全的综合目标迈进。

1.2 煤炭机电工程现存的技术与效能问题

当前煤炭机电工程存在诸多技术与效能问题。设备方面,部分老旧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依赖人工操作,运行效率不稳定,且能耗偏高,不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系统协同性差,各机电设备间缺乏有效数据互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实现整体效能优化。技术应用上,现有监控系统功能单一,多停留在状态显示层面,缺乏对设备故障的预判与能耗的精准分析能力。同时,设备维护多采用事后维修模式,缺乏基于数据的预防性维护,导致故障停机率较高,影响生产连续性与稳定性。

1.3 智能化改造中的适配性与推进难点

智能化改造面临适配性与推进难题。不同煤矿的地质条件、生产规模存在差异,通用智能化方案难以完全适配具体场景,需进行个性化改造,增加了实施难度与成本。部分企业对智能化改造认识不足,仍侧重短期经济效益,对长期投入缺乏积极性。技术层面,核心智能部件依赖外部供应,自主可控技术不足,存在系统兼容性风险。此外,现有从业人员技能结构难以满足智能化操作需求,人才缺口较大,制约了改造后系统的有效应用与效能发挥。

二、绿色矿山背景下煤炭机电工程智能化改造的核心路径

2.1 设备层面:推动关键机电设备智能化升级

设备智能化升级需聚焦关键环节。对采煤机、运输机、提升机等核心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加装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自动调节。引入远程操控技术,使高危岗位设备可通过操作台远程控制,减少现场作业人员。开发智能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设备日常巡检,提升故障发现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推动设备间数据接口标准化,实现不同设备的数据互通与协同运行,为整体系统优化奠定基础。

2.2 流程层面:构建智能协同的生产作业体系

流程优化需构建智能协同生产体系。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生产全流程数据,建立从开采、运输到洗选的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各环节的动态调度与精准协同。开发生产计划智能优化算法,根据设备状态、资源需求等因素自动生成最优生产方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设备联动控制机制,当某一环节出现异常时,系统自动调整关联设备运行参数,避免故障扩散。通过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重构,减少生产冗余环节,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2.3 环保层面:开发节能降耗的智能管控技术

环保管控需强化智能技术应用。建立能耗智能监控系统,实时采集主要机电设备的能耗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高能耗环节,自动生成节能优化建议。开发污染物排放智能监测装置,对粉尘、废水等排放指标进行在线监测,超标时自动触发预警并联动控制设备进行调节。应用智能通风与照明系统,根据现场人员分布与环境参数自动调节运行状态,减少无效能耗。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环保指标的精准管控,推动煤炭生产向低能耗、低排放转型。

三、煤炭机电工程智能化改造的保障措施

3.1 强化技术研发与人才队伍建设

技术研发与人才建设是改造的核心保障。加大智能装备与核心技术研发投入,重点攻关智能传感、数据融合、远程控制等关键技术,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适配煤炭场景的智能化技术与产品,提升技术自主可控水平。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管理干部开展智能化战略认知培训,对技术人员强化系统集成与运维技能训练,为一线工人开设智能化设备操作专项培训,全面提升现有人员的技能水平。引进自动化、信息化专业人才,充实技术团队,构建 “研发、应用、维护” 一体化人才梯队。同时,建立技术交流平台,通过行业论坛、技术沙龙等形式促进行业内技术经验共享,推动改造技术持续创新。

3.2 完善政策支持与标准规范体系

政策与标准体系为改造提供制度支撑。政府层面应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设立智能化改造专项基金,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组合方式激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行业协会需加快制定煤炭机电智能化改造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明确不同规模矿井的设备选型标准、系统集成技术要求、数据接口通信协议等内容,确保改造的科学性与统一性。建立智能化改造评估认证机制,组建由技术专家、行业代表组成的评估团队,从技术适配性、安全可靠性、环保效益等方面对改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引导企业规范推进改造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与标准规范,降低改造实施风险,保障改造工作有序推进。

3.3 建立改造成效评估与动态优化机制

成效评估与动态优化确保改造持续见效。建立涵盖生产效率、能耗指标、安全性能、环保效益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设置设备开机率、吨煤能耗、故障发生率、污染物排放浓度等具体指标,定期对智能化改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深度挖掘生产数据,识别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系统卡顿、数据延迟、设备适配性不足等问题与不足,针对性制定硬件升级、算法优化、流程调整等优化方案,动态调整改造策略。建立改造效果反馈机制,通过定期调研、线上反馈渠道收集一线操作人员与技术人员的意见建议,为系统优化提供实践依据。通过 “评估 - 优化 - 再评估”的循环机制,持续提升智能化改造的适配性与实效性。

四、结论

通过设备智能化升级、流程协同优化、环保智能管控等路径,可有效提升生产效能、降低能耗排放。强化技术研发与人才建设、完善政策标准、建立评估优化机制,为改造落地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智能化改造需结合实际场景精准施策,持续优化技术应用与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煤炭生产的高效、环保与安全,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助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超.煤炭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研究[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25,(05):100-103+109.

[2] 王金枝. 我市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N]. 太行日报,2025-02-17(001).

[3]张科.“双碳”目标下煤炭企业绿色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煤炭工业,2024,(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