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声乐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探索

作者

南丙臣

许昌幼儿师范学校 461000

一、引言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始终肩负着为社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崇高使命。而声乐教学作为中职艺术教育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绝非单纯的技能传授,更承载着涵养学生品德修养、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中职声乐教学,既是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艺术教育育人价值的核心路径。然而,当前中职声乐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已然成为提升中职声乐教学质量、彰显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迫切需求。

二、中职声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 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与根基,这一根本任务在中职声乐教学中同样不可或缺。每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都犹如一座蕴含丰富情感与深刻思想的宝库,承载着创作者的价值追求与时代的精神印记。将思政元素融入声乐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打磨声乐技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唤醒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与炽热的爱国情怀,真正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品德教育的同频共振、有机统一。

(二)丰富声乐教学内涵

传统的中职声乐教学,往往将重心过度倾斜于声乐技巧的反复训练,导致教学内容局限于单一的技能层面,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当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中职声乐教学的内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深化 —— 不再是孤立的发声练习与歌曲演唱,而是延伸至文化传承、历史认知、社会思考等多个维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逐步提升声乐专业水平,更能在与作品的深度对话中拓宽文化视野,涵养人文素养,感受艺术与时代、社会的紧密联结。

三、中职声乐教学现状及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当前,中职声乐教学的内容体系仍以声乐技巧训练与经典作品演唱为主,对作品背后潜藏的思政元素缺乏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重点放在 “如何唱好”—— 如发声位置、气息控制、情感处理等技巧层面,却忽视了 “为何而唱”—— 忽略了歌曲诞生的文化背景、承载的历史意义以及传递的价值观念。这种 “重技巧、轻思想” 的教学倾向,使得思政教育在声乐课堂中难以找到扎根的土壤,无法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模式仍在中职声乐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固化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与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当思政元素试图融入这样的教学模式时,往往会显得生硬刻意 —— 要么是教师在技巧讲解后生硬地 “附加” 思政说教,要么是简单提及作品思想却不引导学生深度感悟,导致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理解思政元素的内涵,更无法将其与自身专业学习、个人成长相结合。

四、中职声乐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精选声乐作品:在声乐作品的选择上,要打破 “唯经典论”“唯技巧论” 的局限,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优先筛选那些蕴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是传递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作品。例如,《黄河大合唱》展现的民族抗争精神、《映山红》承载的革命情怀、《不忘初心》传递的使命担当,这些作品既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声乐训练素材,又能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让学生在演唱中感受精神力量。

挖掘作品内涵:对于每一首选定的声乐作品,教师都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深入研读作品背景 —— 包括创作年代的社会环境、创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创作意图,细致剖析作品的歌词意境、旋律情感与思想内核。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 “教唱” 层面,更要通过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分析作品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理解作品、共情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其中的思政养分,实现 “以歌育人” 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渗透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物道具、场景布置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与声乐作品相契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 “沉浸式” 感受作品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在教学《松花江上》时,教师可以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当时百姓流离失所的老照片,搭配低沉的背景音乐,营造出悲壮、沉重的历史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国破家亡的痛苦与对故乡的眷恋,进而激发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惜,思政教育的效果也随之自然凸显。

(三)优化教学评价,关注思政表现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单一性,构建 “专业技能 + 思政表现” 双维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专业技能评价之外,增设思政表现评价指标 —— 如学生对作品思政内涵的理解程度、在学习与实践中展现的爱国情怀、团队协作中的责任意识、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等。通过定性评价(如教师评语、同学互评、自我反思)与定量评价(如思政表现评分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思政教育的效果可衡量、可评价。

结语

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职声乐教学,是一项需要长期坚守、不断探索的系统工程,它关乎艺术教育的育人本质,更关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教学内容的深度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教学评价的科学优化与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能够逐步打破思政教育与声乐教学 “两张皮” 的困境,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深度共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中职声乐教育工作者还需继续秉持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的理念,不断探索更具针对性、创新性的融入路径,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兼具精湛声乐技艺与高尚道德情操的 “德艺双馨” 人才而不懈努力,为中职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汽车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陈军辉;周建江.汽车维护与修理,2025(06)

[2] 思政教育融入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J]. 黄莹.中国新通信,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