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等职业院校打造混合所有制乡村振兴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卜繁鸿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其迫切需要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主动担当作为。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社会服务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根源在于传统单一主体办学模式难以有效整合各类分散资源。混合所有制办学作为激发办学活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打造混合所有制乡村振兴学院,正是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战略支点,其探索对于深化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打造混合所有制乡村振兴学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乡村振兴战略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依靠多元主体协同发力。高职院校打造混合所有制乡村振兴学院,是响应时代呼唤的必然选择和可行路径。

1.1 必要性分析

首先,这是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需要。乡村产业振兴亟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传统高职教育往往滞后于乡村新业态发展。混合所有制学院能将企业标准和市场需求直接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精准育人。其次,这是提升社会服务效能的需要。高职院校有技术但缺乏应用通道,企业有资本但缺乏技术支持,政府有政策但缺乏执行抓手。混合所有制学院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能将三方优势无缝对接,形成一体化服务链条。

1.2 可行性分析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为实践提供了法律与政策保障。从动力层面看,各方主体合作意愿强烈。地方政府渴望通过教育赋能推动产业振兴,企业看好乡村市场潜力并希望获得人才与技术,学校则希望拓展空间、提升声誉。这种“政府所求、企业所利、学校所愿”的高度契合,构成了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 混合所有制乡村振兴学院的构建模式与治理结构

混合所有制乡村振兴学院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治理结构,实现不同属性资本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增效。其核心是建立“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模式。在这一框架下,高职院校作为办学主体,提供品牌、师资、场地及教学资源;地方政府以政策支持、财政资金和行政协调能力参与共建,发挥引导与保障作用;农业龙头企业投入资本、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实践项目,负责对接市场需求与推动成果转化;行业协会则提供行业标准制定、人才需求预测和第三方评价服务。通过契约方式明确各方权责利,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

在治理结构上,应依法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由各出资方代表共同组成,依据出资比例或协商约定行使重大事项决策权,包括审定学院发展规划、年度预算、机构设置和院长聘任等,从制度上保障各方话语权与合法权益。院长由董事会选聘,全面负责学院日常运营和教育教学管理。在内部机制设计上,需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灵活高效的人员聘用、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可推行“双聘制”“岗位年薪制”等改革,激发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完善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明确国有资源与社会资本的产权关系和退出路径,在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按股分红、服务付费等多种回报方式,增强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最终形成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3 混合所有制乡村振兴学院的核心运行机制

科学的治理结构需通过具体的运行机制来实现其功能。学院应聚焦核心使命,创新运行机制。

3.1“育训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

构建基于乡村产业链的课程动态调整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方案、开发教材。全面推行“双导师制”,将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作为学生实践内容,实现“教学做”合一。同时面向新型职业农民、返乡人员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3.2 技术赋能与产业助推双驱动

依托校企力量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聚焦地方农业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合作企业优先转化。成立乡村振兴智库,为地方政府提供产业规划、政策咨询等专业服务,切实提升学院的服务贡献度与影响力。

3.3 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

建立资源整合平台,打通学校、企业、政府的物理与虚拟资源,实现共享共用。关键在于设计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协议明确股份分红、技术入股、收益分成等方式,确保各方投入有回报,从而稳固合作基础,激发持续投入的热情。

4 结论与展望

高等职业院校打造混合所有制乡村振兴学院,是一项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创新。它通过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资源分散、供需脱节的问题,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是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发展的可行路径。

展望未来,该模式仍面临不同文化融合、资产管理风险、法规细则缺失等挑战。推动其健康发展,需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细则,合作各方需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学院自身需苦练内功,以实效赢得持续支持,最终走出一条多元共生、产教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莉,宿嘉航.县域合作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对乡村振兴“四链融合”实施的影响[J].农业产业化,2025,(01):114-116.

[2]张晓亮.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9(03):26-32.

[3]黄亚宇,邓奕.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35):75-80.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 2023—WLZX—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