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幼儿文学课教学模式初探
秦立香
汪清县第一职业技术高中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长期缺乏明确规定,直至 2000 年,幼儿文学才被确立为幼儿保育专业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现实教学中,幼儿文学课常被忽视,教师多缺乏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且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导致 “教” 与 “学” 陷入双重困境。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的课程定位
依据《中职幼儿文学教学大纲》,该课程需 “提高学生分析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训练编写儿童读物的技能;帮助学生了解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特点及创作要求,扩大知识面与阅读面,提升儿童文学修养,重点培养作品分析鉴赏能力”。但从我校实际来看,学生普遍难以达到这一标准。因《幼儿文学》与语文课存在一定相似性,学生学习状态受过往语文学习基础影响,基础参差不齐,整体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的教学现状——以我校为例我校《幼儿文学》课教学现状亟待改善,具体问题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师资力量匮乏:我校幼儿保育专业常设 1-2 个教学班(分一年级、二年级,无平行班)。2013 年前,该课程由语文教师兼任,教学中更侧重语文学科要求;2013 年后,仅由笔者一人任教,课程缺乏统一规范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标准,实际教学内容全凭笔者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方案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不足。
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幼儿文学》偏理论性,学生普遍认为其实用性不及舞蹈、钢琴、绘画等技能课程,因此课堂参与度低。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课堂的学生不足半数,上课状态松散,学习积极性低迷。
教学方法单一:长期沿用 “导入新课 — 讲授新课 — 课堂练习 — 课堂小结 — 布置作业” 的“五步教学法”。该方法虽能维持基本课堂秩序,但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学生未能真正掌握课程核心知识与技能。
三、“导-学-赏-演-评”是适合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稳定教学活动结构框架与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象化体现,也是教学行为的规范依据。“有效教学” 的核心在于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切实的进步与发展。
(二)“导-学-赏-演-评”教学模式构建
笔者从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幼儿文学》教学十余年,结合教学反思与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以 “导- 学 - 赏 - 演 - 评” 为核心程序的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具体内容如下:
模式名称:“导 - 学 - 赏 - 演 - 评” 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该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逐步建构外部世界知识,完善自身认知结构。学生在过往语文学习中已接触过各类文学作品,虽《幼儿文学》聚焦幼儿园常用作品,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仍会影响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为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模式目标:一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提升学生幼儿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作品表演能力,为未来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筑牢基础。
教学程序:
导(导入新课):课前通过多元形式(如故事、动画、情境提问等)调动学生兴趣,实现 “先入为主”,激发自主学习欲望,为后续课堂参与铺垫。
学(理论学习):聚焦课程核心理论知识与文体常识,为 “赏”“演” 环节提供理论支撑,是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关键环节。
赏(作品赏析):选取经典幼儿文学作品,结合所学理论分析作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教育意义,重点解读人物语言与动作,帮助学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演(作品表演):组织学生分组角色扮演,通过亲身表演再现作品情节与人物形象。表演学生可展现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观看学生能在欣赏中加深体验,有效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评(自评师评):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评析表演效果,结合理论知识判断儿歌、幼儿诗的节奏感、肢体语言的形象性、故事与戏剧的表演到位度,以及体态语、表情的适配性。自评与师评既能强化理论记忆,又能帮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促进其优化动作设计、把握语流语调,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操作要领:“导” 环节需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新颖适配的形式;“学” 环节需夯实理论基础,为后续环节提供支撑;各环节环环相扣,不可随意逾越或推后;表演环节要求学生每人参与,根据音色选择角色,形成个人表演风格;评价环节不可或缺,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改正不足,形成系统化训练。
使用范围: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
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课后小测验评估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结合理论标准,从表演内容、形式、效果等维度评价学生作品表演水平。
(三)教学模式应用成效
我校 2023 级幼儿保育专业《幼儿文学》课应用该模式后,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主动回答问题、参与作品表演的积极性大幅增强;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与表演能力间接提升,期中、期末考试中,学生分析幼儿文学作品时能主动结合理论知识,这一现象在以往教学中从未出现。但该模式仍存在优化空间,需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四、结语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幼儿文学》课常处于 “学生不知学之有用或无用” 的尴尬境地,这一现状是学生与教师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需主动突破传统 “一言堂” 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最终形成 “教师教学有吸引力 —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教师教学更具动力”的良性循环,推动《幼儿文学》课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桂玉成.中职学校幼儿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职教育,2015(06)期,137.
[2]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文学教学大纲
[3] 胡继飞 胡立新.论教学模式继承与创新的路径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
[4] 牟双 陈杰.案例解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18-24.
[5]徐敏华.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探索·创新·课题,2016(14):13.
【课题信息】:本文系 2023 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名称: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幼儿文学课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XHY047)研究成果。